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在脑出血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19-03-22 03:20李胜军
关键词:开颅定向立体

李胜军 许 鹏 宋 杰

(临沂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临沂 276400)

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临床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传统开颅手术、颅脑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三种常用术式,而颅脑穿刺引流术简单、安全、经济,对脑组织损伤轻,疗效好,且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传统开颅手术低,是目前公认的科学有效的术式。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明显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但其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基层难以开展,仍然采用盲穿法。因此,探讨一种设备经济、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的方法或装置,成了当务之急。本研究自2016年开始使用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定位穿刺治疗脑出血,临床证明具有快速定位、穿刺准确度高、经济简便等优势,利于基层推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脑出血穿刺治疗的患者90例,采用盲法和分配隐藏的方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即盲穿法,B组采用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定位穿刺法,C组采用立体定向定位穿刺法。各组患者在基础疾病、年龄、性别、血肿位置、血肿量、GC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均衡可比。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07年成人自发性脑内出血治疗指南》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出血量(1981年多田提出公式的简化式:血肿量=1/2×长×宽×层面数×100%)在15~80 ml;②年龄<85岁,有高血压病史,未合并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③GCS评分≥11分;④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及丘脑,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⑤CT证实无其他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病灶。排除标准:①非高血压所致脑出血;②脑出血导致死亡。

1.2 自制颅脑穿刺装置

穿刺装置构造见图1。

1:固定臂;2:滑动臂;3:穿刺孔;4:定位孔;5:固定螺丝;6:连接孔。2在1上自由滑动,5可以将2和1固定。

1.3 治疗方法

A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即盲穿法:根据CT,在头颅体表画出体表线定位,常规穿刺置管,根据血肿量及抽吸经验抽吸血肿,固定引流管。

B组采用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定位穿刺法:根据CT选择合适的穿刺点7,目标点8,定位点9,测量78、89、79之间距离,如有条件可以再次行CT检查确定穿刺点7与定位点9的位置。颅内血肿轴位图见图2。

术中全面消毒后,取出自制颅脑穿刺装置,将装置1的圆柱孔4中心与定位点9相重叠,将装置2的圆柱孔3中心点与穿刺点7相重叠,并拧紧固定装置2的螺丝5,持合适直径的开颅钻,将头皮及颅骨钻透,退出颅骨钻后,将穿刺管带硬导丝插入,穿刺到78的距离长度后(即穿刺到目标点8),取出穿刺针芯,取下本装置,根据术前计算的血肿量抽吸大部分血肿,固定引流管,手术结束。

C组采用立体定向定位穿刺法:术前带立体定向头架行头颅CT扫描,确定目标点,消毒,固定立体定向仪,常规定位,钻孔,穿刺置管,根据术前计算的血肿量抽吸部分血肿,固定引流管。

7:穿刺点,8:穿刺目标点,9:定位点

1.4 评价指标

①穿刺的准确率: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测量穿刺针头与目标穿刺点的距离,距离越小,穿刺准确率越高;②血肿清除率评价标准:术后即刻、24 h、72 h复查头颅CT,计算血肿清除率;③统计各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④统计各组治疗14天时的KPS评分,分析比较各法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三组穿刺误差及血肿清除量

三组患者术后即刻穿刺偏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SD的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偏差的顺序为:A组>B组(P=0.049)>C组(P=0.000);在术中、术后24 h和72 h血肿消除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SD的方法进行比较,B组和C组的术中、术后24 h和72 h血肿消除量均大于A组(P=0.003,0.005,0.030),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0.111,0.134)。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三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KPS评分比较

三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SD的方法进行两两比较,A组和B组的时间均小C组(P=0.02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KPS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SD的方法进行两两比较,B组和C组的得分大于A组(P=0.027),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 具体数据见表2。

表1 三组穿刺误差及血肿清除量比较(ml)

表2 三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KPS评分比较

3 讨 论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临床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1-2]。积极治疗脑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开颅手术、颅脑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三种常用术式。而颅脑穿刺引流术简单、安全、经济,对脑组织损伤轻,疗效好,且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传统开颅手术低[3-4]。颅脑穿刺引流术主要有三种定位穿刺方法:盲穿法、立体定向穿刺法、神经导航穿刺法。盲穿法是术者利用自己的经验,术前影像及术前假想穿刺线进行定位穿刺的方法。盲穿法具有造价低,操作简便的优点,但其穿刺成功率低,对术者经验要求高。立体定向穿刺法已应用于临床多年,常应用于颅脑深部血肿的清除术中[5],具有定位准确、穿刺精度高、手术安全系数大等优势,可克服常规穿刺方向、深度不准确问题[6-7]。但该穿刺方法术前准备时间较长,手术费用偏高,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普及。神经导航系统则是根据CT、MRI等影像资料实时引导神经外科手术,该穿刺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能在术前定位小骨窗的最佳位置,并清晰显示功能区和血管的位置,为手术提供指导;(2)术中可利用穿刺管进行实时定位,确定穿刺通道进入血肿腔的最佳位置和层面,为神经内镜提供最佳窦道;(3)在神经导航系统实时定位过程中,可展现穿刺通道周围脑组织的情况,减少损伤。神经导航使得手术更加的简单、安全,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二次损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的恢复[8-10]。但该系统较昂贵,操作复杂,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

本研究中采用自制的颅脑穿刺辅助装置,与传统的盲穿法、立体定向穿刺法在穿刺准确性、不同时间点血肿清除量、手术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以及患者术后KPS评分方面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穿刺准确率上,试验组(B组)显著优于盲穿法(A组)(P=0.000),但低于立体定向穿刺法(C组)(P=0.049);在术中、术后24 h、术后72 h血肿清除率上,试验组(B组)均显著优于盲穿法(A组)(P=0.003,0.005,0.030),与立体定向穿刺法(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0.111,0.134);KPS评分C组的明显优于A组(P=0.027),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平均手术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准备时间B组明显短于C组(P=0.021),B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定位穿刺法,在血肿穿刺准确率、血肿清除率、治疗效果等方面明显优于盲穿法,除血肿穿刺准确率稍低外,其他方面和立体定向穿刺法相当,而在术前准备时间上明显优于立体定向穿刺法,和盲穿法相当。

因此,采用自制颅脑穿刺辅助装置定位穿刺法,既具有盲穿法的快速定位、简便易操作、经济的优势,又具备立体定向穿刺法的血肿穿刺准确率高和血肿清除率高、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实用性强,尤其适合基层医院,符合脑出血的就近快速救治原则,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开颅定向立体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