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方华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三病房,辽宁 大连 116000)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目前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机体的慢性代谢障碍性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代谢障碍引起的血糖升高,长久的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引起全身代谢障碍[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报道截止21世纪30年代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突破0.7亿人。目前的临床治疗主要是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为主,患者用药后患者血糖短时间能得到良好控制,但是由于患者对于糖尿病的生活起居及饮食的认知程度不足,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预后较差,我科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颇有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及不良反应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及不良反应比较()
注:*组间比较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
对照组 30 12.6±3.4 11.1±2.34 9.7±1.31 8.9±0.62 8.6±2.7 8.2±2.9试验组 30 13.0±3.81 10.0.±2.21* 9.6±1.37 6.3±0.57* 8.7±3.1 7.4±2.8
1.1 一般资料:纳入病例为在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内三病房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的病例共计60例,分组方法采取信封法分组,将纳入的所有病例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其中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4.7±7.8)岁,对照组共计病例数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5.1±7.9)岁,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常规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口服,同时两组患者均应用糖尿病常规基础护理方案,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健康教育、基本的口腔、皮肤护理、营养与饮食、疼痛护理、病情观察、留置导尿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优质护理干预:①情志护理:人体因情志过激,五志化火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往往因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担心血糖升高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注意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安抚患者。在对进行健康宣教时要应用通俗语言为患者介绍目前治疗技术发展情况,并介绍临床疗效优异病例情况,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信心[2]。②日常治疗护理: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特点为阴虚内热,患者过食肥甘厚味,容易发生脾胃郁热,进一步科耗伤肺肾之阴,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护理时及时调整患者的进餐时间、进餐频次,根据不同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饮食喜好搭配食物,做到色香味俱足,禁止给于患者酸辣刺激的食物,保证患者就餐时室内环境整洁明亮,可以适当地鼓励同病室患者一起进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每日降糖发药到口,加强患者及时服药的观念,教育患者掌握降糖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对于服药困难的患者可以适当按照医嘱更换剂型。在医师指导下,辅助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血糖代谢速度调整[3]。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做五禽戏、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增强患者体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监测患者治疗前及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归纳,再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降糖效果,试验组餐后2 h的血糖情况及患者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祖国医学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变化密切相关,护理过程中还要督促患者有规律地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免影响身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本文通过情志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抗病的信心。日常生活护理通过饮食优质护理改善了患者的饮食结构,严格的糖尿病饮食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因此我科开展优质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深受广大病患及家属的好评与支持[5]。本文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内三病房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应用中医特色护理观察临床降糖效果,结果证明在应用常规降糖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案可检测糖尿病患者各项体征水平变化,提高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