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 张奇伟, 卫聪慧, 姜文军
多形性腺瘤为涎腺中常见的肿瘤,而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主要发生于气管及支气管内,仅占肺部肿瘤的1%[1]。因其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且早期一般无症状,患者通常因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就诊。为提高临床认识率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报道如下。
患者,男,69岁。因“刺激性咳嗽>20 d”2017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咳嗽超过20 d,无咳痰咯血,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于辽宁省肿瘤医院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图1)及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示:左肺上叶见异型上皮细胞巢状不规则腺样分布,考虑癌变倾向,支气管小涎腺来源。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胸外科。专科查体: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均匀;双侧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右肺呼吸音清,左肺上野稍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均正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糖链抗原199(CA19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均无明显异常。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检查示(图2):左肺门软组织及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恶性?左肺上叶支气管牵拉性扩张。左肺上叶舌叶段实变影,肺不张。支气管镜活检病理切片经我院病理科会诊结果示:左肺上叶异型上皮巢排列成不规则腺样结构。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考虑为:左肺上叶恶性肿瘤。患者无手术禁忌证,且患者及家属积极要求手术治疗,遂于全麻下行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肺门、纵隔淋巴结廓清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上叶B1+2管内,1.0 cm×1.0 cm,远端肺组织实变范围5.0 cm×5.0 cm。病理大体所见(图3):左肺上叶,大小19.0 cm×14.0 cm×4.5 cm,可见外科切口,切口表面可见灰黄色质中区域,范围4.0 cm×2.5 cm,紧邻支气管可见灰白色结节1枚,直径1.0 cm。镜下观察(图4):肿物包膜完整,可见正常支气管软骨组织及大量腺管结构,其中腺管主要以腺上皮细胞为主,含少量肌上皮细胞,腺管周围含有黏液成分,同时可见部分腺上皮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送检淋巴结未见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7(部分+)、Ki-67(+5%)、CD117(局灶+)及Calponin 、Actin(SM)、P40、P63、SOX-10均阳性,余TTF-1、Napsina、Syn、CgA、CD56、CK18、Dog-1均阴性。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局部细胞浸润性生长,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周顺利出院。现密切随访患者1年余,肿瘤无复发及远处转移表现。
图1 支气管镜检查左肺上叶B1+2支气管见息肉样肿物,表面较光滑,支气管完全阻塞
图2 胸部CT影像左肺上叶可见一不规则斑片影,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有分叶
图3 肿瘤大体标本左肺上叶,灰白色类圆形结节,直径1.0 cm
图4 多形性腺瘤病理特征 (HE ×100)可见正常支气管软骨组织及大量腺管结构,其中腺管主要以腺上皮细胞为主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1859年Billrothe首次描述,为发生于涎腺中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涎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占比60%~70%。多形性腺瘤为1种同时具有上皮和结缔组织间质分化的肿瘤,由腺体、黏液样及软骨样基质和肌上皮细胞等构成。虽然涎腺多形性腺瘤较常见,但原发性的肺多形性腺瘤却很罕见,占所有多形性腺瘤的2%~9%,占肺部肿瘤的1%[1]。已有报道的肺多形性腺瘤患者年龄为8~76岁,但大多发生在61~80岁间,无明显性别优势[2-4]。多数肿瘤为中央型,位于气管及支气管内的息肉样肿物,也有外周型病变。中央型肿瘤被认为发生自黏膜下支气管腺上皮,而与支气管无关的外周型,其发生可能源自原始干细胞。中央型肿瘤最常出现气管阻塞性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喘和喘鸣。而外周型的多形性腺瘤通常无症状,但有时也可见呼吸短促、发热和胸腔积液等表现。正常情况下,肿瘤生长缓慢,患者早期通常无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逐渐表现出呼吸道梗阻的症状,造成肺通气功能下降,故该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Heifetz等[5]报道的19例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有6例在初次诊治时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误诊率高达32%。
患者多为行体检或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时就诊发现肺部病变。肺功能作为1项无创检查,常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对于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术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行胸部CT检查时常可见气管及支气管狭窄或外周占位性病变,阻塞严重时可见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但因CT的局限性,常无法明确病变性质。该疾病确诊主要依靠支气管镜活检或外科手术病理。肿瘤大小多为1.5~16.0 cm。典型的支气管内病变通常与1个大支气管或次级支气管关联,并呈息肉样,伴有不同程度的管腔闭塞。肿瘤有界限、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似橡胶状或黏液样。组织病理学可见肿瘤显示所谓的“富有细胞性混合瘤”的特点,表现为片状、小梁状或岛状的上皮细胞和(或)肌上皮细胞及黏液样基质。当见有由外层肌上皮细胞及内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导管,管腔内含有少量PAS阳性分泌物。核分裂活性、多形性和坏死不常见。免疫组化可见导管和肌上皮细胞对低分子量CK和广谱CK染色均呈阳性,而肌上皮和间质细胞对vimentin、SMA和GFAP呈阳性。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均可见对S-100蛋白的免疫反应[3,7-8]。
临床上,肺多形性腺瘤多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可能。位于气管的中央型多形性腺瘤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灶,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肿瘤切除和气管重建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另外,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刀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治疗气管内(尤其是气管上部)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方法[9]。对于老年患者、肺功能差、肿瘤恶变有远处转移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介入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圈套+电凝、氩气刀、激光等热消融治疗和冷冻治疗。此类治疗方法优点为创伤小,花费低且操作简单。对于外周型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常采用胸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袖状肺叶切除、肺叶楔形切除、肺叶切除等。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创伤更小的单孔胸腔镜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胸手术。此例患者术前病理证实肿瘤位于肺周且有癌变倾向,无远处转移等,遂行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廓清术。手术方式为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且确保了肿瘤可完整切除。
肺多形性腺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局部浸润程度和有丝分裂活动程度[10],具备以上特征的肺多形性腺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宫亮等[11]统计过相关文献,最长术后随访至11年未出现肿瘤复发,而其他治疗后复发的年限有2年、3年、4年、8年、9年。有些患者在初次诊治时就已出现了远处转移,而最长术后随访到11年出现了肺内和胸壁转移。对于局部复发且无远处转移者,可再次行手术切除。Payne等[12]及Sakamoto等[13]报道的2例术后8年及9年肺部复发的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3年后均无复发。因肺多形性腺瘤具有复发倾向,故临床上应对患者密切随访。
在临床鉴别方面,肺多形性腺瘤需与类癌、腺样囊性癌、低恶度的黏液表皮样癌、软骨瘤及错构瘤等相鉴别[14]。
综上所述,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该肿瘤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也有恶变倾向,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手段。因其易复发,故需进行长期密切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