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并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运作给出一定的心理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政治认同偏差,还需坚持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传统为基本前提、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社会根基、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践为关键途径,逐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政治认同 民族文化 政治体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90-02
“政治认同是社会群体对于特定的政治系统存在认同感以及心理的归属感,同时通过相应的政治规章制度来完善政治实践的整个过程。”[1]政治认同作为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质,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与当代大学生相比,自身还具有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特质,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具有特殊性。只有明确认识这种特殊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逐步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概念
1.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
政治认同伴随着“认同”“自我认同”等心理学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在政治学领域,成为当下学界民主政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简而言之,政治认同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现行政治体系以及政治价值观念的情感倾向和归属感,并根据现行政治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实际政治体系运行中加以实践。
2.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心理反应,并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运作所作出的心理评价,包括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层面。就心理层面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在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对政治现象的改造过程中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就实践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言论、政治活动的参与等方面,是政治心理反应后的评价结果。
3.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概念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含义我们可以知道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即国家或高校等机构集体利用一定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等政治思想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多民族相依相存、共同繁荣的格局,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成为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生产储备,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兴旺发达、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和谐发展、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储备力量,他们政治认同的程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教育环境、政治实践的特殊性,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具有特殊性。
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具有特殊性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而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相较于非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相对落后,对国家政治体系等认识不够;加之由于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并体现一定的排外性(排他性),具体表现为信仰和民族认同普遍高于政治和国家认同,并形成一定的政治偏差,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强烈。当少数民族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接触其他民族的生活,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碰撞交流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对学校的政治认同教育产生一定的矛盾或是抵触情绪,难以对现行的政治体系产生情感、形成认同、付诸实践。
2.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环境具有特殊性
从本质上讲,文化区别是民族与民族间的区别的主要体现,文化认同也是民族认同区别的本质表现。“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民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结成的,这种情感的形成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长久的历史基础”[2],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意志的形成有先导性、关键性的影响。首先,民族文化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知。他们常以原有民族文化为前提,来审视理解现行政治体系,与原有民族文化相一致的则会被接纳,反之则会被排斥。其次,民族文化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政治情感生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教育实践环境的特殊性,难以参与到真正的政治实践中,由于缺乏这种经验,加之现行的政治体系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外在于民族文化的东西,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对现行的政治体系生成情感、形成认同。再次,民族文化还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行为。民族文化是经过民族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它的形成先于现行政治价值体系的形成,因此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实践。
3.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环境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可以被看作变革的实践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一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所认为的观念”,这两句话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表明了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观念受生活环境影响。而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部分位于我国边境,与其他国家接壤,且还存在多个民族跨国相邻的情况,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分布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之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加频繁。然而在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背后,部分别有用心的国际反共反华势力、国内分裂势力趁机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政治文化渗透,企图影响少数民族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在政治领域,敌对势力采取造谣、诬陷的方式攻击我国的政治体系,甚至采取扶植国内分裂主义极端分子的方式,直接干涉我国的内政外交;在文化领域,利用各种新媒体宣扬资本主义文化,贬低社会主义文化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和社会经验不够成熟,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从而对我国现存政治体系的认识出现偏差。
综上,政治认同作为政治心理和政治实践的结合体,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反應;在实践上表现为在一定政治价值的追求过程中对政治体系进行实践的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现存政治体系与少数民族原认同体系程度的高低。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区域政治特征,因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大多是在民族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实践,其政治认同带有明显的区域政治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相对闭塞,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靠家族影响、宗教权威等方式实施政治体系的公有权力,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实践参与贫乏,还停留在低水平的政治参与、被动参与、虚假参与上[3],最终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的政治实践反馈到现行的政治体系之中,进而无法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对策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其政治认同教育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方式,又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有力保证,还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成效的重要措施。
1.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为基本前提
民族文化是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连接人们内部心理的感情纽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有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其价值观念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现行政治体系中与民族文化相一致的内容会被其所接受,对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起正向促进作用,而与民族文化不一致的内容将会受到他们的抵触,负向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一要以尊重其民族文化为前提,充分利用现行政治体系中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一致的内容,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知和认同;二要注重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善于利用其中的共通部分,增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以文化为契机,逐步推及政治文化、政治体系,逐步纠正原有的政治价值偏差,树立起科学的政治价值观念,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
2.以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社会根基
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思想观念深受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所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政治价值观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高校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纠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偏差,树立积极正确的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首先,注重人文关怀,为政治认同教育打下坚实的心理铺垫。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接触新的价值观念,在与原有的信仰或民族价值观念相碰撞过程中,心理反差较为明显,甚至会对主流价值体系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引导,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认同,从根本上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根本指导思想的认同。再次,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化建设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是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清理网络负面信息的同时,传播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宣传少数民族中的榜样典型,营造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
3.以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实践为关键途径
“民族政治参与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政治过程的介入,是民族成员一种普遍的政治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4]当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政治参与低、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实践能力不高,影响了他们的政治作为,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最终难以形成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也就是说,政治实践作为社会成员表达自身利益和政治价值的关键途径,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不能只停(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91页)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增加实践教育环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现行政治体系,辩证看待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接受政治认同教育,进一步纠正政治认同偏差,树立科学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谢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原则和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2):234-237.
[2]邱世兵.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1): 100-102.
[3]高永久,陈纪.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国家转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8(2):1-7.
[4]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3.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China Sichuang 621010)
Abstract: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minority universities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attribution and emotional tendency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values, and gives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political practic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However, due to its particularity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till have political identity deviations, and they still need to adhere to respecti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cultural premis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asic premise, creating a good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as the social foundation, expand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practice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key way,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recogni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mainstream values.
Key words: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Identity;National culture;Political system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