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

2019-03-21 01:03潘媛媛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潘媛媛

摘要:基于人文学、美育学和工匠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按诚(学业)、善(专业)、敬(职业)、爱(事业)为课程思政的建设脉络,打造人文思政通识课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三全育人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44-02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文科的最基础专业之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的责任……改革授课模式探索有效传播途径等方面,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1]各级大学和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规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三全育人”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对大学和高职教育的内容缺少职业文化内涵建设或者只是局部建设,造成教育中德育和美育视角的狭隘,影响专业与产业的良好对接。

在新一轮“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下,在原有的课程建设基础上,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的集体教学策略”为主题,基于“三全育人”中的“课程育人”阵地,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生成课程理念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按诚(学业)、善(专业)、敬(职业)、爱(事业)为课程理念。

教师的专业理念是课程发展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最大的转变是由关注文化发展、习惯养成、能力发展,转为更多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德育需求、情感共鸣等。“文化传播”是让教师更好地感受、理解、支持学生的途径,“德育”也成为教师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大学生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习惯行为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感。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演变,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甚至还夹杂着不健康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放入大学课堂。去芜存菁,传递中华民族气息,内容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团队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开展进一步的修订。采用信息化课堂,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遵循循序渐进按诚(学业)、善(专业)、敬(职业)、爱(事业)为课程选材理念。以感受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国家美的敏感性。其中怀乡,思亲、念友、爱國之意无不体现人类美好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在“三全育人”策略中感悟师德

教师师德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是师德素养的基础,“三全育人”课程首先引导教师从心理社会能力的角度重新认识学生,感受、理解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任课教师的教学感悟也各有不同:

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喜欢接“怪话”甚至传播“负面情绪”。教师尝试过制订规则、或对行为予以鼓励等教学方法,都无法纠正此类学生的言行。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先不矫正言行,深度了解此类学生行为背后的成因,经过仔细观察和周边同学、辅导员甚至与家长的沟通发现,此类学生在没有师长在场、或长辈不处于主导位置时,基本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倾听与团队协作等能力也很和谐,他们的“不配合”“负面情绪”偏向针对长辈。由此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提出,是不是学生的行为是在寻找一种关注和关爱。

因此,在课程教学策略中提出了“共情教学、积极回应”的应对策略,教师会在他“怪问怪答”的时候,赞同和鼓励更多的同学开展发散思维,不是一味地呵斥与责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下来,此类学生更愿意配合教师的课程活动,并积极探索课程以外的知识。

三、借《中国传统文化》“三全育人”实践文化自信培养的方法

中国古老的“六艺”(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之教,强调了教与美的融合,本质上也是德行之教。近代西方席勒为代表的美育思想提出:“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把审美教育看成人性复归、道德完善乃至社会变革的唯一途径。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倡导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概括了美育与教育、德育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2]大学成长是一种过程,当代大学生需要生活的磨炼和刻苦求学的精神。“三全育人”是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作为联动教育是实现现代德育发展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一种必然,也是道德教育和文化自信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建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个层面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同盟共守一个目标: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生需要引导、关怀、理解与信任,学校、家庭、社会如果能给予这代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积极的反思,帮助他们找准人生之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孙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