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03-21 00:33张玉霞
职业·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技工院校培养模式

张玉霞

摘 要: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法治素养的渗透,积极构建法治教育模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校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 法治素养 培养模式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治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还首次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要求。目前,法治教育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技工院校作为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治素养,并将法治素养内化成未来建设者的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是当前技工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技工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体现,《淮南子·氾论训》记载:“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从戴西的《英宪精义》到《德里宣言》,再到《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概念的涵义和本质都做了全面的阐述,“所谓‘法治,指代表社会公民意志的‘法律之治,是一种国家政治的思想体系、原则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构成”,意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以强制性的法律为准绳来衡量、规范、引导和治理国家与社会。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掌握法律知识

让学生了解宪政理念,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关原理等,这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条件。

2.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从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对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的价值、法的功能、法的运行等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解和把握。

3.坚定法治信心

让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和主动遵从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增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把遵守、维护法制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坚定法治理念,肩负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历史使命。

4.培养核心能力

法治素养的培养最终要内化成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学生除了要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还要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自己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掌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竞

争力。

二、技工院校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近年来,技工教育规模稳定、环境不断优化、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工院校把握发展时机,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法治素养技能型人才队伍,将在引领和稳定工人阶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产业的优化升级过程离不开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工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抵御社会各种不良诱惑,预防和减少学生犯罪;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奋斗与民族的复兴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是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的坚实基础

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技工教育也在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其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都在进行探索和创新。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构建现代法治教育体系中扮演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角色,技工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养,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园建设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是加快法制化进程、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当代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先进的法制建设,不仅仅是制度、体制、领导机制的建设,更是相应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国家要求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产业大军的一员,学生有良好的法治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社会矛盾,清晰地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有利于我国加快法治建设进程,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当前技工院校法治素养培养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技工院校德育乃至法治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技工院校学生吸毒、自杀、斗殴等不良事件还时有发生,法治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突出,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給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学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

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来说较低,他们大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比较容易受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先天成长环境就缺乏法律“土壤”,故而后天在学校接受法律意识训练和法律思维习惯的培养时比较困难,不懂法,甚至“法盲”现象比较普遍。学生自控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且部分学生因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厌学而产生心理问题,学生自我封闭、自我否定,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甚至导致恃强凌弱、敲诈勒索、殴打老师等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缺乏“契约意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合法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诈骗、高科技犯罪、抄袭剽窃、发表反动言论等新型违法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

2.法律课程在技工院校课程设置中处于边缘化位置

目前,技工院校的法律课程是作为德育课程的一个构成部分讲授的,未单独开设法律课。而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涵盖了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心理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法律内容在德育课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内容分散。同时,各院校尚未开设相关法律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讲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3.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瓶颈

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种法律信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从内心深处形成法律素养。技工院校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瓶颈制约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是师资因素。技工院校缺乏优秀的法律教师队伍。对在职的法律授课教师,技工院校也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教师授课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是授课内容因素。法律课程仅满足于对法律知识的传播、法律法规的宣讲,未深入到对学生法治理念的塑造。第三方面,是教学环节设计不足。技工院校法律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实践,同时,在法律教科研学术经费上也缺乏必要的支持。第四方面,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授课的案例缺少吸引力,紧扣“热点”的素材少,不够鲜活。教师授课形式呆板,就很难让学生直观了解法律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引导学生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

四、技工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法治离不开人,而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人能不能尊重法律、维护法治,关键是法治素养的培养。面对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困难,技工院校有必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培养模式。

1.营造优良的法治教育环境,构建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十四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技工院校要发挥技工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优势,积极探索学校、家庭、企业及全社会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将法治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激发各层面的力量,促使教育合力的最大化。首先,学校要提高学校的法治化水平,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例如让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更加明确权利义务的关系。其次,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启蒙的,也是终身的,所以家长要身体力行起示范作用。再次,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加突出了企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由“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作用,可视作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技工院校要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实施法治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从而构建技工院校立体化、网络化、全方位的法治素养培养格局。

2.借鉴国外法治教育先进经验,科学合理设置法律课程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都曾重智育轻德育,发生了很多刑事案件,后来为解决社会问题普遍将法治教育提升到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强调价值观的塑造和多学科渗透;英国培养的目标是“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日本更注重专业性、差异性和自主性;新加坡学校有系统的法治教育,全国还成立了“警察与少年”俱乐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技工院校,要充分借鉴英、美、新加坡等国家的法治教育经验,改革我国现行法治教育。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确定法律教育的地位。并且明确法律课程的目标应与德育课程的目标相区别、法律知识的传递与法治素养的培养相区别。同时,要注重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其次,法律课程设置要侧重应用性,注重在相关学科和领域应用。一方面,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区别地进行法律课程的设置。例如,在一、二年级开设法学概论,在高年级开设与就业维权有关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各专业情况,设置相关学科领域的法律课程。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设置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商法和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会计法等;同时,还可在全校范围内设置法律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拓宽法治素养培育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通过网络来学习和阅读已成为新风尚,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技工院校作为教育主体,要充分挖掘网络媒介与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契合点,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法治教育。例如,通过学校公众号、微信平台、校园网等媒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学校依法治校的成果展示、热点法律事件报道、法律微课推送等等,增强法治素养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师作为施教者,还要不断探索使用新的教育传播手段,如利用人工智能、VR等工具,直观、立体地复盘法治场景,将学生带入现场情境,使抽象枯燥的法学理论变得生动可观,进而融进到人物情境当中成为“当事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推广体验式实践教学,增强教育培养实效

美国法官霍姆斯强调,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我們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法律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积极的法律实践会催化法治精神的产生,提升法治精神的境界。体验式实践教学是理论到实践转化的桥梁,也是营造生动课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可在法律教学中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案例重演等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劳动合同法的时候,可选取劳动合同纠纷经典案例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分组讨论、方案辩论等;在讲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可选定“扶不扶”等伦理小品让学生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穿越到不同时代,还可针对“扶、不扶、视情况扶”等不同情境进行表演,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对“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穿好衣服再直播”等社会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理性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可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行立体培训。教师可邀请法制校长、律师或法律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法庭旁听或举办模拟法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法律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习惯。

法制教育任重道远,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衡量当代技工院校法制教育质量的试金石。将法治素养有效地渗透到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大事。技工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不断探索和优化法治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唐玲副主编.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余敏编,付义朝编.走向法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高振强.论法治精神的逻辑内涵和外延[J].贵州社会科学,2009(5).

[4]李义箫.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与思考[J].华章,2012(23).

[5]王翠云,蒋祥龙.高职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

[7]严楠.国民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1).

(作者单位:珠海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技工院校培养模式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