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赠罗蜂书》价值探析

2019-03-21 07:00彭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法

彭慧

摘 要:赵熙,四川自贡荣县人,晚清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赠罗蜂书》是一幅具有“荣县赵字”俊逸峭拔风格的成熟之作,融入了赵熙的书学思想,展现了赵熙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赵熙;书法;《赠罗蜂书》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自贡市荣县城北宋家坝人,晚清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赵熙原名熹,15岁应童子试时,主试官爱其文才,恐其犯宋贤朱熹之名而将其名改为“熙”。清光绪十八年(1892)会试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之后任协修、簒修,直至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工诗,善书,间亦作画。书法集古之大成,初出于颜书,“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有涉及。至晚年,摹北碑,融诸家为一体,字体俊逸峭拔,时人称“荣县赵字”。

赵熙作品众多,早、中、晚期风格各异,非洋洋数万言不能尽述其详。今仅撷取其中一幅作品——《赠罗蜂书》探析赵熙书法的形成过程、艺术特色、书学思想等,让大家一睹赵熙及其书法艺术的风采。

《赠罗蜂书》是赵熙1930年63岁时书写的行书条幅,高102厘米,宽37厘米,现为荣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內容如下:

归来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皇皇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罗蜂仁兄大人雅正

赵熙

作品内容系摘录东晋名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最后一段,略作删减、改动。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赵熙作品进行分析。

1 “荣县赵字”的形成过程

赵熙十五岁前浸淫家学,十五至二十岁游学期间深受颜真卿书法艺术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颜字功底,笔力健实,间架开张,得颜书宏大气象。

二十至二十五岁赴任塾馆,对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李邕、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等历代书家的书法刻苦研习,奠定了扎实的帖学基础,也铸成了他一生书法创作的根柢。

二十五岁时,赵熙中进士,之后入翰林院,授御史。至四十五岁,入京为官,眼界逐渐开阔,适逢碑学盛行,由于赵熙曾六度还乡,实际在京仅十年,碑学对其影响不是很大,入仕后十余年仍以帖学为主。入仕后期,赵熙虽不完全赞同康有为等尊碑抑帖的论说,但倾心于碑体书法的新意,从大小欧阳,再上溯汉魏诸碑,专心研究,临池不断,碑笔书法作品面世较多。

四十五岁后,赵熙退隐回荣,对碑体书法经过一段规矩研摩之后,进入了碑帖融合的创新、探索阶段。书风大变,奇谲、倚侧、中宫紧敛,点画夸张,笔法方圆兼施,结体楷、行、隶杂糅,个性化特点明显,之后碑帖相合渐臻成熟,更融诸家为一体,铸出风格独特的赵熙书法——“荣县赵字”。

2 《赠罗蜂书》的艺术特色

《赠罗蜂书》是赵熙的一幅具有“荣县赵字”风格的成熟之作。整幅作品行距和字距疏朗而不板滞,用笔灵动而率意,在此幅作品中可领略到赵熙用墨的妙处。首字“归”是浓墨,接下来的“来”稍淡,“乎”又再浓,其后的字时浓时淡。结句“临清流而赋诗”连续浓墨,显得十分突出,这句也许正是表达了赵熙此时的心境和愿望,才让作者不惜笔墨。本幅作品中最抢眼的就是“何不委心任去留”句中的“委”字。当欣赏这幅作品时,眼光首先会被这个“委”字所吸引,“委”字不仅用墨最浓重,而且比其他字大一倍甚至两倍,真乃一字独秀。“委”在此为动词,是“随顺、顺从”之意,不是顺从其他的什么,而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此字也正是赵熙借陶渊明的诗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成了点睛之笔,整幅作品因其而熠熠生辉,妙不可言。

在此幅作品中,赵熙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赵熙用墨实在,运行中,墨厚实者,沉稳而凝重,使意象血肉丰满;墨轻涩者,劲健而力张,构成骨气挺立、灵动自然的墨象。虚实变幻,给人燥润相谐、自生风情的律动感。全章用笔率意,方圆结合,中宫紧敛,笔势开张,体现碑意时沉稳苍劲而不板滞,体现帖意时潇洒灵动而不流滑,胸无所碍,随意生发,将北碑书法方张峻劲、貌朴骨清的金石气与南帖书法流美灵润、含蓄挥洒的书卷气相交融,凝显俊逸峭拔之风神,具有强烈的艺术色彩。

3 《赠罗蜂书》融入了赵熙的书学思想

①讲究规矩。赵熙认为:“凡事须规矩始,规矩者中心之极也。”(《赵熙日记》)赵熙无论是初学颜体,还是后摹唐宋诸家、习北碑,都认真研摩各家书体风范,中规中矩临摹各家字体结构与点画,初摹其形貌,后渐去其形貌,取其精华,得其精神,最终变化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赠罗蜂书》就是这样经过“循规蹈矩”、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后熔炼出的“荣县赵字”风格的作品。

②崇尚雅韵。赵熙认为“书贵脱俗而有雅韵”(《香宋杂记》),“凡诗文书画,虽聪颖而未成者,盖此事非读书不能脱俗入雅,所谓根柢也”(《香宋杂论》)。他将“雅”作为评判书法艺术的高低标准。《赠罗蜂书》内容超然脱俗、潇洒浪漫,书法清俊雅逸、韵味悠长,满纸的古雅之气让人过目难忘。

③提倡个性。赵熙认为:“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惟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赵熙文集》)在晚清书坛尊碑抑帖的强劲时风中,赵熙不随流俗,主张碑帖相融的书学理念,既体现了他独立的思想与精神,也引导着他后期的书法实践。《赠罗蜂书》恰是体现赵熙挺立于风气之外,实践碑帖融合理念,树立自己独特风格的佳作之一。

④注重整体。赵熙并非只求书体书法的形貌,或斤斤于一点一画的肖似上,而是在探索书体书法的精气神的整体表现。看《赠罗蜂书》中单独的字与整幅的字感受是不同的。乍看单个字,不显山不露水。再观整幅字才觉别有洞天,其气势、韵味、美感喷薄而出,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出与藏等对立因素融合在一起,整体气韵和谐生动,笔断意连,呼应相衔,顾盼生韵,书写中随遇而变,在变化中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

4 《赠罗蜂书》展现了赵熙的精神内涵

《赠罗蜂书》的内容摘录于东晋名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最后一段。《归去来兮辞》展示了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表现了陶渊明厌恶黑暗官场、守志不屈的高尚节操。

赵熙与陶渊明多有相似之处。赵熙仕宦期间,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梁启超赞他“谏草留御床,直声在天地”。然而面对朝政不振,官僚腐败,赵熙不愿同流合污,于民国三年(1914)携眷属归隐故里。除修志讲学外,唯以读书吟咏为事。《赠罗蜂书》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即赵熙归隐十余年后所写,赵熙借助这首诗抒发自己脱离仕途的怡然之情,“曷不委心任去留?”“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赵熙向往的理想生活。这一年,赵熙时任荣县“文学舍”(1929年创建)舍长,亲登讲坛,授文学课和书法,培养人才。

赵熙隐居乡里,潛心教书做学问,面对名利,毫不动容,先是拒绝袁世凯的拉拢讨好、封官许愿,后又拒绝段祺瑞的电报邀请。再后来蒋介石在重庆聘请他为高级顾问,送以重金,他也婉言谢绝。但在家国之危时,他则倾力相助。“九·一八”事变后,赵熙作诗讥讽投靠日本的清臣,并与堕落为汉奸的旧友郑孝胥等断绝关系。中共党员马介民、程觉远被捕后,他奔走官府,将二人保释出狱。1943年,冯玉祥将军发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赵熙书屏联义卖助国。1945年,荣县发生特大水灾,赵熙作书乞赈于自贡盐商,并捐款救济。

赵熙归隐,是他对腐朽现实的不满与抗争,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家国民生的热爱与关心。他的高风峻节通过《赠罗蜂书》展现无余,可以说,《赠罗蜂书》也是一篇赵熙借助陶诗表达自己拒与黑暗势力合作、提倡独立自由的豪迈宣言。

5 结语

《赠罗蜂书》书法上实践碑帖融合,展现“荣县赵字”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赵熙纯熟的书学思想,内容上借陶渊明诗句抒发弃仕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展现赵熙刚直不阿、洁身自好、淡薄名利、心系家国的人格魅力,世人可从中领略其文化修养、书法底蕴、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理想志趣及审美追求。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它也是研究赵熙及其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代星.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赵熙卷[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2]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赵熙家训:凡事须从规矩始[M]//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

资讯

泰山现存最早古建遗址周明堂遗址启动勘探

日前从泰山景区文物宗教局获悉,泰山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遗址——周明堂遗址考古勘探正式启动。作为泰山景区首次大规模考古勘探项目,勘探将明确周明堂遗址的范围、核心区、文化堆积层厚度、建筑遗址等。

据泰山景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温兆金介绍,周明堂是泰山最早的礼制性建筑,具有泰山历史地理坐标的作用。

“从采集标本看,泰山周明堂文化特征一部分呈东周时期特点,一部分为汉代遗物。由此可见,周明堂最迟建于东周而延续至西汉早期。”温兆金说,他们将根据勘探结果和进一步的遗址清理,对周明堂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挖掘泰山文化。

据了解,“明堂”是古天子崇礼其祖及宣明政教之地。周明堂相传是周成王(前1042—前1021)姬诵封泰山、禅社首山(今泰安城蒿里山东侧)时所建,为周代帝王巡狩封禅时朝会诸候之所。《史记·封禅书》载:“泰山东北址有古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

据悉,泰山文物资源丰富,仅寺庙宫观古建筑就达30多座。主要包括岱庙、遥参亭,泰山麓的岱宗坊、王母池、普照寺、斗母宫、中天门,岱顶南天门、碧霞祠等。其中,岱庙是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大典之地,始建于秦代,唐宋金元至明清屡有修建。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