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刻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学术价值

2019-03-21 07:00陈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摘 要: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成书于万历十年(1582),首刻本叫做“高石山房本”,由著名徽派刻书家歙县人黄铤主刀刻版。其主要特点就是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使用了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特别是63幅插图版画,线条细劲流畅,婉细、遒劲相兼,纤不伤雅,神叟意远,精致婉丽、秀逸灵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键词:郑之珍;明代剧本;目连救;徽派刻书;学术价值

明万历歙县黄铤刻版本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书,在国内已知现存仅有4套,分别被上海、黄山、祁门三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图书馆收藏,而最完整的要算祁门县博物馆保存的这套。

2002年10月,我与祁门博物馆同志到该县箬坑乡马山村做徽州戏曲民俗调查,发现当时79岁的叶有炽老人保管一套明万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他告诉我们,妻子是目连戏作者郑之珍家乡的清溪村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时,他到岳父家做客,看见有套《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他非常羡慕。岳父看他是文化人,喜欢读书,便将家里祖传的一套《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本送给了他。50多年来叶有炽一直精心保管着《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经过一番劝导,叶有炽同意把这套书捐给祁门县博物馆。为了奖励这种行为,我们当时给了他奖励,并颁发捐赠证书。目前这套《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 郑之珍与《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山人,安徽祁门县清溪人,生于明正德戊寅(1518),卒于万历乙未(1595)。《清溪郑氏家乘》称其“博览群书,善诗文,尤工词调”[1]。郑之珍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朝代。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中年以前主要置身于科场,以求一官半职,而这个时期主要在嘉靖年间。中年后,弃举业,游学乡间而新编《劝善记》,这个时期主要在万历年间。

郑之珍的一生所经历的四个朝代,正是国家多事之秋,皇帝昏庸腐朽,政局十分混乱,争夺内阁最高权力的斗争无休无止,每次的权力替换都要牵涉到一大批官员。科举制度也伴随着整个明代一起堕落,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年会试,连兴利除弊的当朝首辅张居正也存心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进行了欺世盗名的做法。

郑之珍的一生大部分在明嘉靖时期,嘉靖世宗在位四十五年是郑之珍思想形成的过程。众所周知,世宗一生信奉神道仙家,以至三十年不理朝政。可见郑之珍只能是空负高才,难酬壮志。郑之珍屡试不第后,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他游学乡间要有一个精神寄托,于是他就皈依佛教,潜心编戏。

徽州历来有举办庙会的风俗,多半为酬神而设,庙会的内容除祭礼祀神外,还要演戏。迎台角,耍狮子,旌幡华盖,笙箫鼓乐,十分热闹,远近戏班都闻声而至。据万历抄本休宁《茗洲吴氏家纪》卷七“条约”载“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届举赢,诚为靡费”[2]。虽然如此,该族仍允许“梨園笋”“保禾苗”等酬神赛愿的演剧。

徽州在制定乡规民约的时候,一般都“公议演戏勒碑”的习惯。既是乡规民约,那就有个处罚的内容,如何处罚那些违悖乡规民约的不法之人呢?罚戏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违反了乡规民约就要罚戏重禁。罚戏之约,不仅用于民间的禁山、禁渔、禁赌,连庙宇中的祠产也用演戏申明立碑[3]。徽州各地演出频繁的演出习俗,需要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相对固定的范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速了郑之珍新编《劝善记》的产生。

郑之珍能够屈躬改编目连戏,不仅是受家乡文化艺术环境的浸染熏陶,更明显地受制于他的思想。所谓“屡蹶科场”“困于场屋,有获伸其志”,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和困窘处境,很容易使他产生“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的思想,于是有“取目连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敷之声歌,使有耳者之其闻,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

2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主要内容与剧目

2.1 新刊目连上卷目录(插图19幅)

①“叙劝善记”,万历已卯岁首春,赐进士弟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司副史前左郎中知金华府事春侍生鹤墩叶宗春敬书。

②“劝善记序”,万历壬午孟春,游人陈昭祥,少明南书于石竹山房。

③“序”,万历壬午孟秋月高石山人郑之珍书。

④“读郑山人目连劝善记”,万历癸未春正月都草莽之臣倪道贤惟德甫书于浑噩斋之擎壤亭。

⑤“劝善记评”万历壬子进士通家眷侍生左泉陈澜汝观甫顿首拜书。

⑥上卷戏文目录:开场、元旦上寿、济僧济道、刘氏斋尼、博施济众、三官奏事、阎罗接旨、城隍扑号、观音生日、花园烧香、傅相嘱子、修斋荐父、傅相升天、尼姑下山、和尚下山、劝姐开荤、遣子经商、拐子相邀、行路施金、遣买牺牲、雷公雷母、社令插旗、刘氏饮宴、内馒济僧、议逐僧道、李公劝善、招财买贤、观音劝善、罗卜回家、观音救苦、刘氏忆子、母子团圆(32出)。

2.2 新刊目连中卷戏文目录(插图19幅)

开场、寿母劝善、十友行路、观音渡厄、匠人争席、刘氏自哎、济僧济贫、十友见佛、司令议事、阎罗指旨、公作行路、苍圆捉魂、读医救母、城隍起解、刘氏回煞、过金钱山、罗卜描容、才女试节、过滑油山、县官起马、罗卜辞官、过望乡台、议婚辞婚、主仆分别、遣将擒猿、白猿开路、挑经挑母、过爱河桥、过黑松林、过升天门、过寒冰池、边火焰山、过烂沙河、见佛团圆(34出)。

2.3 新刊目连下卷戏文目录(插图25幅)

开场、师友讲道、曹府元宵、主婢相逢、目连坐禅、一殿寻母、二殿寻母、曹氏清明、公子回家、见女托媒、三殿寻母、求婚逼嫁、曹氏剪发、四殿寻母、曹氏逃难、五殿寻母、二度见佛、曹氏到庵、曹公见女、六殿见母、付相救母、七殿见母、曹氏启魂、目连挂灯、八殿寻母、十殿寻母、益利见驴、目连寻犬、打猎见犬、犬入庵门、目连到家、曹氏赴会、十友赴会、盂兰大会(34出)。

3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研究价值

3.1 民间演出的范本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从其自序时间看,完成于“万历壬午孟秋月”,即万历十年(1582)。不久后刊印问世,在当时及后来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徽郡各县,每逢夏历闰年,均有所谓目连班者,纷纷演唱”,致“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允推郑氏”[4]。

郑之珍虽不是目连戏的原始作者,但从有史以来,郑之珍可算是有姓名可稽的染指目连戏的第一个文人,并对民间演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史上,安徽目连戏演出颇具规模,影响久远,也留下了较多的剧本,其中尤以祁门秀才郑之珍万历年间改编的《劝善记》最为出名,在当时产生“好事者不惮千里求其稿”的效应。

郑之珍新编剧本的出现,扼制了民间无日无夜、无休无止的演出势头,实际上在当时起了一种约束、规范的作用,因而多以之为范。至祁彪佳、张岱生活的明末,目连戏多是做“三日夜”的演出。《劝善记》郑之珍自序写于万历壬年(1582),这时期正是目连戏演出兴盛时期,郑氏新编本仍然保持了民间演出质朴、本色的风格,受到人民的欢迎,很快流传开来。远播湖南、四川等地,直到清末民国年间,祁剧、川剧等许多剧种戏班演出都采用郑氏的本子。

京剧目连戏有人认为源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如陈芳英说:“皮黄中的目连戏,至今犹可睹其实际演出,其曲文多半因袭郑(之珍)氏戏文,而为了符合皮黄唱腔,反七字句、十字句与上下句的规格,也做了适当的调整。”“(皮黄)各班本子互异,所演不属相同,但大抵不出郑氏戏文。”[5]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3.2 徽州古籍版本的标本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成书于万历十年(1582),首刻本叫做“高石山房本”,由歙县人黄铤主刀刻版。黄铤是著名的徽派刻书家,这一时期,徽州明刻本又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嘉靖时期标准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就是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字体是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

宋元时期,徽州已是安徽地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区域刻书中心。所刻图书一般均具有部头大、印制精、名版多等时代特征。徽州宋版印书以本地所产名纸为载体,字大疏朗,纸墨均佳。现存世的徽州宋元版均为国家级上乘善本,有不少版本为历代翻刻影印的祖本,向为书林珍重。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徽州商人介入刻书出版行业,遂使徽州刻书业突飞猛进,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跃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徽商一进入刻书出版业,立刻显示出其固有的精明干练。他们在刻书方式、方法和雕版印刷技术上都大胆革新。大量刊刻插图,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吸引读者购买。当时,徽州私家坊刻众若繁星,刻铺比比皆是。徽州刻书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一大派别,世称“徽版”。徽版图书以坊刻为有名,以校勘精湛、刊刻精良著称,以插图为特征,其中虬村黄氏独具一格。

3.3 徽州古籍插图的精品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上、中、下三册,共有插图版画63幅,其中上卷插图19幅,中卷插图19幅,下卷插图25幅。万历时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的说法。这些插图分单面方式、双面及多面连式不等。画风古朴浑厚,线条粗犷劲挺,富于变化,部分图版阳刻和阴刻交又运用,宋元遗风鲜明,亦具当时颇为盛行的建安派版画风格,也是佛教戏曲文学中由黄氏刻工所刊的最早的版画名作[6],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为徽派版画杰出的代表,反映了当时徽州版画创作的水平。

明代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是晚明版画艺苑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品类,许多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有插图。万历中期,徽派版画异峰突起并很快普及到各地,形成了晚明版刻艺苑徽派大一统的格局。徽派版画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徽州虬川黄氏刻工,就是徽派版刻名工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版画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刻工世家。从明正德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成为徽州为明清出版中心之一。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木刻画史略》一文中评介说:“歙县虬川黄氏诸名手所刻版画,盛行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初。时人有刻,必求歙工,而黄氏父子昆仲,尤为其中之俊。举凡隽雅秀丽或奔放豪迈之画幅,一入黄氏诸名工手中,胥能阐工尽巧以赴之。”[7]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插图甚富,分单面方式、双面及多面连式不等。画风古朴浑厚,线条粗犷劲挺,富于变化,部分图版阳刻和阴刻交叉运用,宋元遗风鲜明,亦具当时颇为盛行的建安派版画风格,也是黄氏刻工所刊的最早的版画名作。郑振铎先生认为,它是徽派版画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徽派版画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徽派版画转向纤巧工丽的作风。也就是说,徽派版画从一开始,走的就是比较工细的路子,并不存在一个由粗豪至纤丽的过渡阶段。

目连记插图,画风大胆活泼,线条粗实有力,阴刻与阳刻互用,线面结合,变化多端,为徽派版画的早期作品。徽派版画以此本插图分为水岭,自此以后,版画作风转向工细纤巧,在刻印技术上有长足的突破。这些插图是徽派版画优秀的作品,是版画宝库中的艺术明珠,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的艺术遗产。原版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4 小结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明代目连戏蓬勃演出的必然产物,是整个明代目连戏演出兴盛的标志。惩恶扬善是目连戏的基本内容,而报恩行孝则是它的核心思想。目连戏的思想是封建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思想,虽然存在着宗教迷信、因果轮回等因素,但它反映的大多是民间朴素的思想感情。最让人醉心的恐怕还在于傅相的结局,“翩翩鹤影倒,隐隐云程渺。更双双珠幡宝盖飘摇”,在天界玉女的陪伴下,骑鹤白日升天。所谓“感傅相之登假,则劝于施布矣”(叶宗春《叙劝善记》),善得善报。

目连戏是徽剧的活化石,对研究徽剧的形成及受徽剧影响形成,及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衍變都是一个极好的剖析个案。

参考文献

[1]郑之珍.清溪郑氏家乘:卷一[M].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583(明万历十一年).

[2]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七[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陈琪.徽州清代民间田野中戏曲碑刻文献调查与研究[J].徽学,2015(1).

[4]胡光钊.祁门县志:艺文考[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44.

[5]陈芳英.目连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3.

[6]程敦辉.徽州佛教文化[M].合肥:黄山书社,2015.

[7]赵万里,郑振铎,徐森玉,等.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