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区划调整持续引发关注。1月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按照规划,将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870万。
虽然传了数月,济莱合体终于尘埃落定。总的来说,这是一条修成正果的消息。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绝不是简单的“拉郎配”,也不是简单的“垒大堆”,而是立足山东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在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從全国区域发展大局来看,有利于把济南打造成为山东省对接京津冀、支撑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从山东省境内看,这次区划调整,是山东省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毕竟,“济南好,大家好;济南强,山东强;济南隆起,全省受益”。
济莱合体,于双方而言,总体上都是新的发展契机。当然,此一动作难免引发有关“强省会”利弊的讨论。但从目前全国普遍情形来看,做大做强省会,已属大势所趋。无论是近年合肥、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的一系列大动作、大规划,还是如济南、郑州等的撤县设区,都预示着“强省会时代”己越来越明朗。
济莱加快融合,也将释放某种更强的信号。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强省会”一般在中西部地区比较普遍,典型如武汉、成都,这与它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历史以及对资源、政策的获取路径有关。济南和莱芜的融合,则预示着,“强省会”潮流之下,连东部经济强省也无法完全泰然视之。
究其原因,除了像济南等“弱省会”由来己久的存在感焦虑,更是由于在新的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中,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模式与竞争环境,已面临重塑。这方面有两个现象颇具信号意义,一是,近年以京沪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加快了城市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产业、人口转移加速;二是,以“抢人大战”为主要标志,一大批新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主动性明显增强,崛起势头正酣。围绕中心城市的区划调整,实际就是另一种维度的“抢人大战”,也可看作是对新的城市竞争态势的回应和适应。
换个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初,莱芜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而今可能再复归到“区”,本身也象征着某种城市和区域发展逻辑的悄然轮转。莱芜加快融入济南会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但之于当下,未尝不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