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英
摘要: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的表演风格,尤其是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体现了传统戏剧自身不同的形成脉络和形成要素。分析评剧唱腔艺术的音乐特点,深入到评剧艺术的内核之中,发现评剧艺术内在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审美韵味,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旨在探寻评剧唱腔艺术的魅力,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评剧艺术。
关键词:评剧唱腔 行腔甩腔 现实性 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J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49-03
一、评剧创作的艺术背景
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不同派系的表演特点,每一次表演艺术的变革和创新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新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评剧艺术也随之展开了评剧艺术内部的革新运动,借古讽今的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在艺术性上实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精神上的绝对超越,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作品有《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与此同时对现实主义的描述也逐渐兴起,《杨三姐告状》等剧目以真实的生活描写为蓝本,通过描述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以小事件唤起人们情感共鸣,借以实现对生活本身的超越,这些作品也均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抗日战争时期的评剧艺术没有得到了良好的改造与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渐恢复艺术工作的发展,在评剧艺术表演方面也开始实性逐步的创新,并吸收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至今评剧艺术作为典型的传统艺术在受众面上不如流行音乐及其他新音乐形式,这也意味着评剧艺术进行创新和探索的新阶段,因为在评剧艺术背后是植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其内核充满了先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印记和精神。在新的时代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评剧艺术创作和表演应首先与时代相结合,时代结合意味着通过描写现实来实现评剧艺术本身的批判超越性功能,借鉴《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形式,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符合当下群众审美心理的评剧作品。其次要与时代精神接轨,评剧创作者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作品的前提是在精神上能够理解当下社会的主要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解、对话与超越。另外在评剧艺术的技术处理等方面,也要勇于吸收其他曲种的核心和精华,以核心传统技法不变的原则兼容吸收一切可吸收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传统相声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可以说是成功的,仔细分析其中的意味,不难发现传统的底蕴是吸引人的至关要素,因此评剧艺术无论如何变、如何改,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传统的演唱形式、传统的创作基调不能丢。下面我们需要分析评剧艺术在表演上尤其是唱腔表演上,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
二、评剧唱腔艺术发展的音乐特点
评剧艺术作为我国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厚土之中的典型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较为丰厚的艺术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与创新,尤其是唱腔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美学意义上的感受。评剧艺术以冀东莲花落为原型,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单一性民歌小曲的说唱艺术,经由板式、唱腔、调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和创新,在河北梆子、皮影等曲调的调整并在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的注入,最后在大悲调、小悲调、正调、反调等唱腔的出现等这一系列的革新与改变,使得评剧艺术真正成为了一门新的剧种。一方面评剧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种类在唱腔上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另一方面在音乐表达要素方面也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
首先评剧艺术最核心的要素便是歌唱要素的内容表达形式汉字。汉字咬字吐字是评剧艺术表演的重要要素,汉字发音要求字正腔圆,浑厚有力,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汉字发音有不同腔体共同构成,在评剧表演中注重不同汉字发音的位置。比如在评剧演唱中咬字吐字尤为重要,常常用“喷口”加强字头的重唱,将力量在刚刚开口便展示出来,表现出浑厚的发音,然后通过韵母来调整发音的美感,实现了发音从嘴巴走向了口腔中去,而最后声调的调整使得整个发音有立体感和情感,完成了发音在腔体内的全部走向。看似一个小小的汉字发音经过评剧表演,使一个字音从前到后完成自身的行走,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接着在行腔甩腔方面,评剧艺术的表现需要依字行腔、以情甩腔,行腔甩腔要有依据、有情感、有目的,将唱腔与声调字的發音紧紧联系在一起。唱腔的旋律也要依旧字调而调整,唱腔不能发出空腔或无目的的腔声,而是要依旧字的发音而来,将每个汉字发音都唱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事实上,评剧艺术行腔甩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便是情感核音韵的交叉融合,评剧同中国诸多戏曲种类一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不同的演变而发展至今,音韵和情感决定了评剧及其他剧种各自自身的特点。评剧在行腔、甩腔的过程中依旧情感来把握韵味,而评剧的韵味来自冀东、东北和北京三个地方的地方语音,三个地方语音的交叉融合赋予了评剧自身独特的韵味。例如评剧《花为媒》中拜寿唱段为例,唱段:(小生二六板)寿比南山堆翠锦,福如东海水波腾。(原板二六)天长地久承欢庆,齐眉福寿庆升平。
这种上局六小节和下句六小节的样式成为“二六”,在这种唱腔中则需要在具体演唱过程中从字头到字尾的唱腔长短为六小节,从第一个字在字眼张嘴,行走至最后一个字落在板上,完成了整部作品的韵律之美。韵律在腔体中通过虚实的结合,打开整个腔体,使得这部分作品完成了发音技术和情感上的有序结合。
“评剧新派在表演上具体为手、眼、身、法、步,讲究的是身段表演上的韵律感,这个韵律包含在动作的神形,也即是神的韵味,形的规律,是神和形在一定的规律要领下统一协调表现。韵是内在表现在形体上的神韵,律是外部手眼身法步的做法和规格。”①评剧艺术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评剧艺术自身独特的韵味。从评剧形成初期的冀东语音“奤味”风格的确定到东北音韵的外来植入,再到评剧艺术向北京的迁移,普通话语音成分的注入为评剧音韵的稳定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格调。
三、评剧唱腔艺术的审美价值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评剧艺术发展背景还是评剧艺术内容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均体现了评剧艺术的一种与现实同质又超越现实的异质性关系,而这种与现实的异质性关系也就是评剧唱腔艺术的美学关系。清代徐大椿说:“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人声不可辨,虽律吕何以和之,故人声存而乐之本自不没于天下。”②评剧艺术内在的语言结构是评剧艺术的灵魂和核心,唱腔则是表达语言与艺术的桥梁,韵味儿决定了传统戏剧艺术内在的独特性,评剧艺术之美也是这种独特韵律的体现。评剧唱腔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美学意义上的感受。评剧艺术以冀东莲花落为原型,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单一性民歌小曲的说唱艺术,经由板式、唱腔、调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和创新,在河北梆子、皮影等曲调的调整并在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的注入,最后在大悲调、小悲调、正调、反调等唱腔的出现等,这种语言韵律的稳定和规范,确定了评剧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评剧艺术是汲取了不同地方语言发音而形成今天这种稳定的唱腔美学,如何能够与其达成理解,亦是评剧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评剧艺术发源于北部地区,而今受到南方部分地区观众的喜爱,正是评剧艺术审美普遍价值的体现,
总之,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的表演風格,评剧唱腔艺术也是历经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尤其是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体现了传统戏剧自身不同的形成脉络和形成要素,只有深入到评剧艺术本身才能够发现评剧唱腔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寻求不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自身的劣势,实现不同特殊性之间的沟通。评剧唱腔艺术的审美探寻也是人们更加深刻认识评剧艺术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北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1-485页。
②引自《乐府传声·序》载《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页。
参考文献:
[1]石文明.自然舒展唱二六张派别样《花为媒》[J].大舞台,2017,(08).
[2]王丽娟.评剧音乐的发展脉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