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云
阜城县古城镇古城中心小学 河北衡水 053701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由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改革,教师不再象以前那样独占讲台,让学生最而远之,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和探索合作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因此,数学兴趣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去培养,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已解决问题。如在讲究“圆的周长”这一节后,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表哥家有一棵大树,很粗,他想把这棵树锯成大小不一的案板,但厚度一样,最大的案板到底有多大?他问过好几个人,但他不满意,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我绘声绘色地讲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纷纷表示要试-试。孩子们由此知道数学就在身边。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有时会出现灵感,找到新的解体思路。此时,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比如有一道题:一班植树39棵,二班是一班的2/3,三班比二班的3/2多5棵,求三班植树多少棵?我在讲这道应用题时,大多数同学这样列式:392/33/2+5.可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用39+5。”这时同学们都笑了,说这个同学只是简单的碰数,可他据理力争,我让他讲了做法,他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显然他的列式又简单又正确。同学们不再笑了,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也及时肯定了他的做法。没想到这件事调动了他学数学的积极性,激起了学数学的热情,他的学习成绩也因此而有了起色。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在数学课中体现数学创作的无穷乐趣,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们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和一根绳子或白纸条,圆形要用硬纸壳做。实验两人同时进行,一个人转圆形,一个人记录有关的数据,结果发现每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引出了祖冲之与 。通过实验与操作,学生们对甘与圈周长的有关概念明确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大凡孩子都喜欢捉连藏,因为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如果我们把知识藏在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就能找到的地方,那么数学教学是多么有趣而富有意义!比如教学“圆的面积”,在学习之前,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隐蔽的。可是就像捉迷藏一样,隐蔽的东西不一定能激起兴趣,只有若隐若现的对象才能调动学生寻找的欲望。游戏开始了,可围的面积公式藏在哪?学生可能想不出,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哪些,比如可以问圆的面积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当然这些提示不能太明显,应试探着进行,如果发现学生想到了,就要及时打住,以免太暴露,这样使数学课又增添了几分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在新课标下解决问题时,教师除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并用文字图表或实物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与人和作交流。因为儿童交流有他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对方更利于听懂接受,因而可让孩子们自由结组,教师把关每组人员的力量要均衡,做到三类学生有机结合,使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好组后再展开活动,每个孩子的荣誉感特强,都喜欢竞争,希望自己所在的组获胜,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选好试题,通过竞赛的方式评出最佳小组,然后让最佳小组代表为同学们讲解自己解题思路,这样既培养了同学门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同学门的合作观念,还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其实类似的方法还很多,如办数学报纸、写数学日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都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