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高
西乡县隆基中学 陕西汉中 723508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不仅强身健体,也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观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也指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总和,也是人对体育运动的普遍看法及认识。体育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由态度状态与体育素质构成。其中态度主要涵盖人对体育活动状态的认识,体育素质主要为人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相关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体育意识特征如下: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是不等同的,体育意识看不见摸不着,属于内在性的结构问题。体育意识要通过人们的表情、言语、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
体育意识所表现的是大脑属性,且体育意识存在于生活中。
体育意识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形成,在长期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体育活动来逐步形成的。
体育意识限制和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同时支配和调节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
体育意识形成后,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能轻易改变。
体育意识主要是对应体育活动之中的某一对象,且具备客体和主体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体育意识是各种态度紧密相连,形成有机联系的态度控制系统。
体育意识是在体育需求和社会能力下而进行的。
1.增加并维护体育硬件设备,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潜力。使学生们自由选择体育设备,能力突出者给予奖品奖章或者体育物品奖励。长此以往,体育意识必然增强。
2.开展体育活动。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组织教育活动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弘扬体育精神,并颁发奖章、奖状、奖品等以此标榜、奖励。从而燃起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无限动力。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化初中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氛围,从而使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性得以凸显。
1.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初中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体育意识也必然提升。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让初中生乐于进行体育运动,使初中体育教学的在整体教学教育中相得益彰。针对此,教师应积极为初中学生创设情境,比如播放励志体育电影、邀请体育明星到访等。吸引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注意力,燃起初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无限兴趣。创设多媒体情境不但利于增强初中学生的感官体验,还对初中学生体育技巧学习难度的降低大有裨益,调动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热情,使初中生能够在体育课堂学习之中获得切实进步。再者,教师应善于发挥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初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对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之中的消极、陈旧之处予以摒除,这样才能使初中体育课堂变为提升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例如,在学习《支撑跳跃》一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逐步提升初中学生体育意识。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说,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初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多媒体情境,促进初中学生对“支撑跳跃”方式的直观学习与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该项体育运动,最终实现对初中生体育意识的良好培养。
2.教导结合,向学生渗透体育意识。合理引导学生,让初中生能够走向正确的学习之路,以强化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劳逸结合,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初中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注重对体育意识的渗入,并且还要重视对信息的反馈,不断激发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激情。对初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以及实际状况等作出客观评价,让初中生可以对自身在体育运动知长短、自省并自剖,引导初中生改善不足、发挥优势。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3.技能教学向素质教学观念的转变。全民健身时代来临,也为初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此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师务必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迎接时代为体育教学所带来的挑战,使初中体育教学能够凸显出价值。教师应先树立良好的体育教育意识,且要不断对自身知识进行更新,积极构建能力、知识结构,将“技术”转化为“智能”,以促进初中学生体育意识的提升。并且,创设出初中学生喜爱的体育环境,切实提升初中学生在体育环境之中参与程度,使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目标可以得到落实。例如,在学习《体操技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逐渐对体育意识予以融人,在注重对体操技能讲述的同时,也要注重体操这项运动的体育精神,推动初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可以获得更好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体育环境,更好地培养并提升初中生体育意识,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初中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少年强则国强,是实现振兴中华目标的重要一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