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里 贵州民族大学
2018年12月3日,一部名为《中国女红》的纪录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赢得了大范围的好评,并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女红》共分六集,以女红为主题,细腻生动的讲述了二十二种女红技艺以及二十四位女红匠人深入人心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传统中国女红中所蕴含的巧思和情感,以及这些看似寻常的女红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所传递出的独特的魅力。
《中国女红》为我们呈现的仿佛不单单是纯粹的女红技艺,女红故事,还展示了经历了岁月年轮的更迭,那些技艺以及技艺背后的主体——女红传承人的深层次的,有关于传承,地位的现状。
在一定的角度上以一条“女红”为线索,回首了中国女性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变迁中的飘摇和浮沉。追溯整个中国历史,在文化上,“女子无才便是德”,抑或是“三从四德”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女子特有的温婉性格甚至也导致了在女性本身也默认了这种封建思想的欺凌与压迫。最后回到日常生活当中来,“男女有别”的现象也显而易见。
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以哲学思想作为我们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而非宗教。从古代开始,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就伴随着哲学思想的教育融入,“四书五经”是每一个孩子早于科学知识便要接受的核心教育。
精细到具体的哲学学派上来看,儒家孔子讲求“立于礼”,之后又讲道:“不知礼,无以立也”。说明了儒学大师孔子秉承的是礼治的观念,为人为事,以礼为先。这种思想在男女之间也就演化成为了“男女有别”或者“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依据礼治思想,保着贞洁,守着牌坊,牢牢地把守住社会规定的要求,生怕自己的名声出了问题,被人诟病。而道家更是讲求“无为而治”,这种思想更是限制了女子积极思想的生成。这一类思想理念的深入使中国女性地位与男性社会地位的不均衡现象越发巩固。
农耕劳作是我国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中国人民主要生活生存方式,而这种农耕方式决定了我国的家庭形态。在中国,家庭关系的格局是纵向的,讲的是“百善孝为先”,讲的是“子不教,父之过”,这种企业式的家庭格局淡化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让夫妻之间讲的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妻子的“三从四德”。由此看来,明确且老旧的社会分工方式,注定了女子在一个生育家庭中的地位是无法和男人平起平坐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改革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思想理念得到了发展和解放。但是,男子的这几方面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传统女性既有的保守,封闭的思想得到了改善,劳作上不再只是负责生养,女红,操持家务,也开始步入社会大舞台崭露头角;而男性的社会性并没有变:求学再到步入社会经商或者从政。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造就了新时代的新女性,却忽略掉了去改造新时代中的旧男性。带着新思想的女性和带着旧思想的男性群体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
新时代注定孕育着新变化,在追随着《中国女红》传统女红手艺人的视角看女红技艺的风雨飘摇和艰难传承之外,我们也从更深一层的内涵中体味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有关于社会层次,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地位的落寞和残酷。现象值得重视,传统需要改革。
第一,我们需要明确定位新时代下中国女性发展的道路和内涵。我国现行法律针对女性权利问题已经日趋完善并且不断改进。在法律的保障下,我国女性发展应确立一条具有科学性,进步性的先进道路稳步发展,宁慢勿错。
第二,重新精准定位在先进意识形态架构下的女性人生核心价值观。我国目前的男女性别问题虽有大幅好转但问题依然存在,在个别区域,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已经使单纯的“男女有别”问题慢慢发酵成为另外的新问题。例如,个别女性或团体追求的不是平权而是特权,把所有男性当成是其的假想敌,这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偏离和不符的。
最后,在思想上明确观念,还需在实际行动上落到实处。不论是从政治体系,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规正,还是从人们正确思想理念的树立培养和熏陶,抑或是从小做起,哪怕是扩大适应于女性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工作选择,都是对现今女性矛盾现状解决的可行措施。
央视纪录片《中国女红》用针线间的穿梭游走带领普罗大众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女红”的精湛技艺以及女工传承匠人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反思和探讨。新时代当有新作为,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虽不是一朝一夕要去解决完美,但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在解决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