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州发展创意农业的路径初探

2019-03-21 17:51:29王福鑫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苏州人才农业

王福鑫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近些年来,随着创意农业的快速发展,学界也对其给予了及时的关注。经检索,有关研究成果已经有近400项。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即创意农业的概念与特征,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国内及区域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①创意农业的概念与特征的代表性研究者主要有秦向阳(2007)、章继刚(2008)、孙慧(2013)、郑文堂(2014)等;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的代表性研究者主要有:厉无畏(2009)、章继刚(2009)、胡小武(2009)、张俊(2009)、朱启臻(2013)、杨良山(2012)等;国内及区域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的代表处性研究者有:苗洁(2011)、范子文(2013)、胡豹(2013)、刘艳(2017)、吴晨(2018)等;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代表性研究者主要有:刘平(2009)、刘丽伟(2010)、周胜芳(2014)、刘丽影(2014)、杨新燕(2015)、廖军华(2016)等。。这些成果的涌现,应当说基本构建起了我国创意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为创意农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对策建议,因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创意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与乡村振兴具有天然的联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如何认识和理解创意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发展创意农业并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目前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研究成果有限,显然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本文章以苏州为样本,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发展创意农业,并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 苏州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创意农业发展的成效

尽管苏州创意农业起步时间不算太早,但其发展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

1. 产业初具规模

苏州创意农业大约起步于1990年代中期,并首先是以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切入点。由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农户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投资,创意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7年4月,苏州市共建成3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47个省级乡村旅游区(点),建成规模型乡村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张家港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绩效更为突出,仅2016年一年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乡村旅游的直接营业收入约5亿元[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相城一个区仅在已经建成了的美丽村庄中,就开办农家乐396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投资总额1.3亿元,当年营收1.9亿元。同时还开办中高档民宿15家,当年度营收1000多万元[2]。以上资料信息反映出,苏州创意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假以时日,一定会发展壮大。

2. 产业集聚发展初显端倪

苏州创意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集聚化,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目前,苏州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以吴江区、吴中区、高新区为中心的环太湖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张家港、常熟、太仓为中心的沿江地带“江海文化”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以昆山、吴江、吴中的古村古镇为主题的江南水乡旅游集聚区。此外,还有张家港永联村、常熟市蒋巷村等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区。作为创意农业的重要内容,苏州乡村旅游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文化和产业要素,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富农、突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苏州创意农业的发展。

3. 涌现出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创意农业经营主体

苏州创意农业发展进程中,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创意农业主体脱颖而出,成为创意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佼佼者,并进而成为创意农业发展的“领路人”。截至2017年底,苏州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9家,全年销售收入1310亿元,带动农户241万余户[3]。2017年10月,苏州市农委公布了2017年苏州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名单,共有110家企业入选。在这100多家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创意农业经营业务。例如,苏州新灏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就有“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此外还有苏州太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4]。2017年4月,江苏省农委公布了2017年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名单,全省共101家,苏州有澄喜花田农园、稻文化主题观光园、金麦穗休闲庄园等10家主题创意农园成功入选。入选的这10家主题创意农园,都称得上是苏州创意农业的龙头企业。

4.村际合作渐成趋势

村与村之间的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成为苏州创意农业发展中的新气象,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太仓市璜泾镇的雅鹿村联合周边的杨漕村、孟河村、孙家村,先是将1.5万亩的农田连片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并将农业园划分为休闲观光现代生态农庄等几个专业分区。然后围绕现代农业园建成一条“回”字形休闲风光带,再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在休闲风光带上布局各村的特色产品:博雅村休闲采摘,杨漕村第一个党支部红色旅游和鹿杨果蔬,孟河村吴家湾花海,孙家桥草莓,等等。据统计,2017年,农业园的农产品销售中心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实现旅游销售收入220多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500多农户种植蔬菜,为周边350多名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5]。吴中区临湖镇的灵湖村、采莲村和前塘村三个村本着“抱团、共享、互补”的理念结成村际发展共同体,共同出资成立了苏州众村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本地实际出发,既投资房产租赁,又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盘活了存量闲置资产,增加了集体收入。常熟市碧溪新区的李袁村、浒西村和留下村三村联合打造“江上田园”创意休闲乡村,这是一个集科技种植、深度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5. 品牌创建成果丰硕

创意农业建设与发展中,一些乡村和农业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的业界精英。2017年4月,江苏省旅游局认定17家单位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常熟市蒋巷村和张家港市永联村赫然在列。2017年11月,江苏省农委公布2017年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名单,全省共评选出71个乡村为“2017年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苏州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等7个乡村入选,占全省入选乡村总数近十分之一。到2017年底,苏州建成了3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47个省级乡村旅游区(点),建成规模型乡村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近300亿。2018年4月,江苏省共评选出了30个引领强、影响广、成效好、口碑佳的“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苏州的蒋巷村等5个乡村入选,占全省入选乡村总数的六分之一。常熟市蒋巷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获得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9月13日至20日,《新华日报》以“乡村振兴看蒋巷”为题连发五篇系列报道,系统地总结推介了乡村振兴的蒋巷经验,这表明蒋巷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经走在了前列,其经验值得总结,更值得推广。此外,苏州不少乡村获得国家和省级的荣誉称号,具体情况见表1。

上述乡村所获荣誉称号既是对他们艰辛付出的肯定,也是他们不断发展壮大、获得竞争优势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打造了苏州创意农业品牌。

(二)创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苏州创意农业的发展既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1.产品(服务)同质化程度高

调查发现,在不少创意农业项目包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对本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较多,因而推出的产品(服务)诸如采摘,挖掘(春夏挖笋、秋冬挖薯),垂钓,农家乐,餐饮(包括烧烤、野炊),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尤其缺乏那种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突出展示乡土文化特色,能够把顾客留下来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乐趣的个性化突出的产品和服务。

2.人才短缺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昆山张浦镇大直村的徐仲春有“草莓大王”之称,他2007年开始种植莓,取得成功后,带着村民一起种植、销售草莓。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当地的草莓种植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和有机化的发展道路。徐仲春凭一己之力带动了一个产业,尽管他做的不完全是创意产业,但他的行动及效果,同样折射出领头人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截至2017年,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9.2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2.3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省“双创”人才782人[6]。但在这些人才中,农业线上的人才所占比例是不大的。2017年,共有2023人入选“姑苏重要产业紧缺人才计划”,而在这2023人中尚无一人与创意农业直接关联。

3.品牌及品牌效应不突出

如前所述,苏州创意农业发展进程中品牌创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的荣誉称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排名前列的,像常熟蒋巷村、张家港永联村的乡村旅游休闲闻名遐迩。但就整体来看,苏州创意农业尽管形成了一些品牌和优势,但这些品牌和优势无论是质量(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有限的,远不如传统品牌如丝织、刺绣、碧螺春茶、阳澄湖大闸蟹那样高的知名度,还没有形成“苏州经验”“苏州模式”。在创意农业这一块,苏州落在了杭州等城市的后面。因此,如何创建更多更好的创意农业品牌,甚至打造出创意农业品牌群并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集群效应,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4.产业链延伸不够长

产业链长本是创意农业的一个特点和优势,但从目前苏州的创意农业来看,这一特点暂时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据报道,今年的树山梨花旅游文化节期间,通安当地传统手工艺人,将为游客带来九连环、兔子灯、香囊、草编等手工艺的现场展示。这些手工艺的现场展示为文化节增添了亮色,但如何让这些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活动或手工艺品成为创意农业中“常规”的产品或服务呢?眼下类似的产品或服务还不多。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际上还是“农业+”问题,即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创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让创意农业有更多的价值溢出。苏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众多让人羡慕的优秀传统技艺,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农业紧密融合起来,不仅传统技艺得到发扬光大,创意农业也会更多姿多彩,产业链自然会更长,但目前还做得不够,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有微观主体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也有宏观指导引导的不够到位。这些都是创意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暂时性困难和问题,是必然的,但若不加以解决,则会严重影响创意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苏州创意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综合上述,目前苏州创意农业正处于“双期交汇”时,即发展中的“瓶颈期”和“机遇期”交汇。当下苏州创意农业遭遇到需要突破的两个重要“瓶颈”——同质化瓶颈和要素瓶颈。“同质化”是苏州创意农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要赢得创意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突破“同质化瓶颈”,创新产品类型和服务模式,打造特色,已经是时不我待。“要素瓶颈”主要包括了人、钱、地三项而以“人才瓶颈”最为突出。创意农业重在创意,而创意主体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创意人才,因而创意人才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兴则创意农业兴。苏州创意农业在遭遇发展“瓶颈”的同时也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即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意农业以其特有的产业形态和内在潜质为乡村振兴助力增色,同时也可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制度政策创新和资金投入增加的“红利”,进一步强身健体,做大做强。

鉴于创意农业现状及所处特殊时期,走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和融合之路是苏州创意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化是突破同质化“瓶颈”的唯一出路,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因而是苏州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的首选路径。特色化的重点在“特”“新”,产品或服务要“新”、要“特”,从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特色环境入手,到最后形成特色的产业。苏州创意农业的特色之路,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创特,实现“特”与“新”的无缝对接,用产品或服务特色打造出特色的农业创意产业形态。创新是创意农业的应有之义,是时代主题,也是苏州创意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因而创意农业的创新之路具有必然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是创意农业创新的重点,“同质化瓶颈”的突破,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形成,依托的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新产品或服务,甚至就没有创意农业。产品或服务创新是创意农业的基本或“常规”创新,除此之外,机制创新,特别是观念创新也非常重要,如自主创新创意观念,创意农业的主体是农业经营主体而不是其他,以及具体经营中的创意无限理念,等等。融合之路就是当下人们热议的“农业+”,即农业与多产业、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意农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既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也是创意农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创意农业本身就是“农业+”的产物,即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的紧密结合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形态,是传统农业的升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苏州创意农业的融合发展,坚持改革与创新,秉持创意出效益的理念,在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拓展融合边界,深化创意农业与其他产业、领域、元素的融合,做好“创意农业+”这篇大文章,积极探索“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科技”“创意农业+人才”“创意农业+生态”“创意农业+绿色”“创意农业+互联网”以及创意本身的融合,走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取得融合发展的新成就。

三、 苏州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策略

针对苏州创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根据创意农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苏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苏州应采取以下策略发展创意农业。

(一)创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对于创意农业的观念创新,首先就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创意农业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转型升级,在推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拓展,在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在激活农村要素,提升农产品价值,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发展创意农业当作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部分,当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当作其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来对待,从而认识到加快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其次,树立“创意无限”的观念。创意本无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因而应放开思路,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不必拘泥于形式或内容,也不必拘泥于一村一地,像淮安等地一样,来个“黑科技逆袭开心农场”,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树立成败皆自然的观念。鼓励创新创意,培育创新为荣、创意为荣、人人竞相创新的良好氛围,开辟创新创意沃土。同时,也注意对创新创意失败的包容,养成鼓励创新创意、包容创新创意失败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创新创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让创新创意成为创意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科学规划

规划引领是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发展创意农业也应遵守这一要求,实施规划引领。苏州创意农业发展规划应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特别是中央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及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结合苏州的实际,系统、科学地规划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方略,科学引领创意农业健康发展。在编制创意农业发展规划时,应注重创意农业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如“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积极实践“多规合一”,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同时,强化“规划意识”,明确规定创意农业新园区建设一律实行“规划先行、无规叫停”,推进创意农业有序、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三大工程”

提升创意农业发展水平,苏州应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1.人才工程

当今社会的各类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兴则产业兴则实力强,以人才为创意主体的创意农业尤其如此。诚如上述,人才短缺是当下苏州创意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因而发展创意农业,首先就要实施人才工程,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实施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能创意、会经营的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首先要做好创意农业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由市农委牵头联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社局等部门编制“苏州市加强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引进800名左右的高水平农业创意人才。同时,推动创意农业人才进入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领军型创意农业人才。其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重点培养现代农业人才(职业农民),特别是创意农业人才。同时,在职业农民培训中要注意其“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意”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另外,在新型职业农业认定中应将创意农业经营中的创意人才纳入其中,给予此类人才以奖励和补贴,以资鼓励。

在创意农业发展中,乡贤的力量和作用不可小觑。从目前创意农业做得好的镇、村来看(如昆山祝甸村),乡贤功不可没。乡贤们熟悉乡情,了解民意,在乡村中有威望、有影响。因此,实施人才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鼓励、引导乡贤,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意农业发展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协调力。在强调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计算机操作技术人才等。

2.特色精品工程

特色化、精品化是突破同质化瓶颈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出路。苏州创意农业的特色精品工程应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思路布局,并遵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当前的创意农业(包括主题创意农业园、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提质改造,使其在产品(服务)形态和经营模式上有质的飞跃。一方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特别是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创意农业经营者因地制宜,切实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做到年年有高品质的、个性化的新产品(服务)投入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从打造精品、树立标杆的目标出发,按照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和服务型的创意农业类型,每个类型遴选出3~5家比较有特色的企业或园区、农户、村进行重点培育,强化其内涵式发展,突出品味质量,将其产品或服务做精、特色做实。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其打造成苏州创意农业的精品和样板,也作为苏州标志性的创意农业展示在世人面前。

3.产业链延伸工程

创意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是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但当前苏州创意农业的产业链并不理想,存在着产业延展不开,上下游产业均不很活跃的状况,这影响了创意农业的带动效应和产值提升。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措施是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切实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创意农业+”的新路子,广泛实践“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农业+互联网”“创意农业+生态”等等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创意农业的产业链,让创意农业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裕的一条广阔大道。延伸创意农业产业链、实施“创意农业+”,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加强对创意农业周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可以通过向设计专业人士有偿征集创意设计作品,也可以组织针对创意农业开展的产品(礼品)设计大赛征集产品或服务设计,如在苏州市或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征集创意农业产品或服务设计作品。二是加强与传统手艺品制作商的合作,如加强与苏绣制作商、核雕艺人的合作等,让他们的产品成为创意农业产品的一个构成单元,并以此拓展创意农业的产业链。

(四)构建创意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作为创意农业的领路者和支持者,苏州市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构筑起创意农业发展支持体系,多方法、全方位支持创意农业发展。首先,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尽快出台苏州市《关于加快发展创意农业的意见》,对苏州发展创意农业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更好地引导全市创意农业的健康发展。出台《苏州市创意农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18-2020)》,就如何提升创意农业的发展质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完善财政金融支持创意农业发展措施。进一步优化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和措施,适度增加对创意农业的财政补贴。另外,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市文广局出台《苏州市创意农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为建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作出政策上的规定。第三,市农委协同市科技局、人社局以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创意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出台相关的科技、人才支持计划,为本市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保障。这样,通过政策、金融、人才、科技四大体系,全力支持创意农业的产品(服务)和营销两个体系,为苏州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苏州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