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祧
(仰恩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 泉州 362014)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被置于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进一步缩小了容错空间,这就要求作为高校宣传工作辅助力量的学生记者队伍切实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成为广大师生信服的“行家里手”。
长期以来,受办学经费短缺等客观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对宣传工作的投入普遍不足,学生记者团、学生通讯社等校园传媒类学生组织的学生记者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他们大量参与学校校报、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易班等工作,有效缓解了宣传阵地多与人员少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生源素质比公办高校的低,且学生记者队伍流动性大、服务周期短,使得学生记者队伍整体素质仍然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宣传工作的需要。
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招收的都是高考分数在本科线左右的考生,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其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的整体水平,经过纳新筛选后脱颖而出的学生记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他们大多数对宣传工作一知半解,需要通过大量的培训锻炼提升业务能力,才能独立或合作采编创作各类宣传图文、摄制音视频、制作新媒体推文。许多民办高校学生记者指导教师都有共同的感受,指导学生完成宣传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了自身工作的开展。
作为参与学校宣传工作的学生队伍,工作职责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教育教学政策举措等,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是对其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根本。当前,一些民办高校较多地将校内二级单位开设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信息发布权限下放到学生记者干部手中,出现了个别学生记者在学校官方平台发布恶搞英烈言论、“五四”精神错误言论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形成了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舆情。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体现出宣传工作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更反映了学生记者队伍理论修养不够、政治敏感性不强的现状。
“‘00后’大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新现象是过度理性和过度务实。”[1]他们在学习工作规划中首先考虑的主要还是自己的成长,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学校宣传工作内容具有循环往复性,如各种会议类摄影摄像、会议活动类新闻宣传报道等对于学生记者而言,要不断有所创新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学生记者参与学校宣传工作大都属于义务性质,无法获得相应的酬劳,且在承接视频拍摄剪辑、专题报道文稿等任务时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承受作品多次返工修改或被“枪毙”而无法与受众见面的压力。因此,他们在面对这些工作时往往选择逃避和放弃,而不是选择担当、奉献。应该说,这种体现为过度理性和过度务实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记者的进一步成长,也影响了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
“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学生记者组织党支部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记者队伍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全国高校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许多民办高校重专业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立德树人的“立德”浮于表面。学生记者组织是学生课外实践的有效平台。学生记者队伍是民办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记者组织党支部为抓手,加强党的建设,将使社团组织成为开展学生记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引领学生记者成长有机结合,有利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民办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记者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迅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面临着平台载体重构、传播渠道方式创新、话语体系转变等的多重挑战。学生记者队伍作为民办高校宣传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否成为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队伍,将直接影响宣传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记者队伍整体素质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宣传工作开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锻炼,快速提高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学生记者党组织的建设引领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强化学生记者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能够有效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问题,增强学生记者的紧迫感、危机感,让学生记者树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学习工作理念,激发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提升能力水平,逐渐成长为能够胜任宣传工作岗位的合格人才,为宣传工作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既要提升其业务能力,也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二者缺一不可。结合民办高校传媒类社团学生记者队伍现状,以党建为抓手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应重点做好党建“融入”文章和“引领”文章。
一是推动宣传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记者组织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结对共建,联合开展座谈交流、支部主题党日、理论集体学习、实践指导、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专职宣传工作人员与学生记者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记者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记者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二者互为主体、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实现以教工党支部建设引领学生党支部建设,以学生党支部建设推动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形成支部之间、支部与学生记者组织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发展局面,充分发挥宣传部教工党支部对学生记者组织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最大化发挥学生记者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生记者组织运行机制相融合。“依托学生社团的组织平台,把党支部建设在社团中,推动党组织和学生组织的有机融合,形成组织合力,使社团党组织成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延伸。”[2]通过加强学生记者组织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一方面能够以党建工作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学生记者进一步聚合,很好地解决党支部、团支部、学生记者组织、学生记者个体之间的矛盾问题,构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还能推动学生记者组织不断完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等,逐步规范健全其组织章程、档案管理制度、审稿制度、采访制度、奖惩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记者队伍高效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组织规范运行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党员发展与学生记者骨干培养双向融合。在做好学生记者综合考核评定的基础上,学习借鉴高校党员干部与行政系统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双向融合的做法,按照两个培养整体推进的要求,探索把有条件的党员学生记者培养成学生记者组织骨干,把表现突出的学生记者组织骨干培养成党员,实行双向融合,让党建成为保证正确方向、凝聚学生记者思想、培养学生记者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精神,带领学生记者在宣传工作战线上攻坚克难的坚强保障。
一是做好学生记者的思想引领。“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3]宣传工作队伍是先进思想理论的倡导者、传播者、建设者,只有自身的思想强起来,才能做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因此,作为民办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的学生记者队伍首先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通过工作例会学习、聆听专题辅导报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实践调研、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方式,引领学社记者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政策法规等,教育学生记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做好宣传工作的本领。
二是做好学生记者的业务引领。“宣传干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4]可见,要让民办高校学生记者真正成为学校宣传工作的可靠助手,做出让广大师生认可的成效,就要引领他们树立持续学习理念,通过“党建+业务培训”“党建+理论学习”“党建+后进帮扶”“党建+典型培养”等模式,创新宣传专职教工带党员学生记者、党员骨干学生记者带群团学生记者的“传帮带”工作,推动党员学生记者全程参与学校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他们在宣传工作实践中持续地学习提高,从根本上克服“本领恐慌”,让学生记者的成长与宣传工作的不断进步同向同行,成为宣传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做好学生记者的作风引领。中山大学“学生官”事件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风问题。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宣传工作者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作风是根本保证。作为学生记者队伍指导教师的民办高校专职宣传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在理论学习、业务指导中,引领学生记者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将工作内容项目化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教学、管理一线,扎扎实实完成项目内容,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解决宣传工作脱离师生、不接地气的问题,做到工作的“三贴近”和“走转改”,让他们不仅有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的大局意识,更有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的实践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