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刘晓红
(成都大学期刊中心,四川 成都 610106)
新媒体的出现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改变着传统的出版编辑工作。我国出版行业的责任编辑制度是保障该行业顺利运行的基础制度。1952年10月国家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明确要求: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工作步骤完成时,所有有关负责人都须签字,以明确责任。[1]1997年6月26日,新闻出版署颁布《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其中第九条再次重申“坚持责任编辑制度”。责任编辑制度是保障出版编辑工作的关键环节。从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看,编辑责任的核心部分是政治责任和业务责任。在新媒体与网络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坚守原有的责任意识,更需要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学术期刊是传播社会思想、文化、科学成果的重要阵地,政治责任是学术期刊编辑的首要责任。责任编辑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责任心,在选题、编校中要始终坚持按照出版编辑制度审读稿件,坚决杜绝思想政治上的错误和偏差。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加强政治学习,关注时事以及社会动态,才能在稿件选取和编校工作中防患于未然,才能把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有机结合。
学术期刊也是学术思想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学术水平是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术期刊影响和声誉的主要来源。因此,业务责任是学术期刊编辑的重要责任。责任编辑必须严把学术成果的质量关,坚持以学术标准选择和编辑期刊论文,才能把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展示出来,传播开来,推广出去。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既要具备深厚的编辑出版理论功底,又能够娴熟地运用期刊编辑的各项技能。与此同时,期刊编辑还必须从事一些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贴近学术发展的前沿,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唯其如此,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够慧眼识珠,从大量的作者来稿中发现和遴选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信息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海量繁杂的信息也带来筛选和辨识的困难。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一些思想意识和学术水平欠佳的学术期刊就会在编辑的“目送”下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精神成果展示平台的学术期刊的编辑,如何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之下“去恶存善”“去莠存良”,应当是政治责任意识培养的第一要务。而如何更好地把握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以严格的学术标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则应该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业务责任意识提升的重要内容。
学术期刊三审三校制度是对责任编辑制度的具体化,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三审三校制度明确了审稿人在编辑流程各个环节的责任,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稿件选择和处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减少和避免工作中的疏漏。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和环节的审校,编辑都需要首先从政治导向上对稿件严格把关,然后,从学术创新上对文章的价值进行评判,再从论文写作规范上对文章的结构和表达进行审核。最后,在综合考量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学术影响以及出刊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预判。
传统的学术期刊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发现和甄别来稿的学术价值,具有职业操守,能够稳定和拓展稿源,具备与作者沟通的技巧。这些编辑责任虽不可或缺,但已经不能够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需要,必须主动适应转型升级。
过去,学术期刊编辑对来稿的选题、研究价值以及已有的成果、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和动态等,几乎都只能凭借自身的学识、研究能力和审稿经验做出判断。信息网络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统计、查询、检索、比对等功能,可以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期刊编辑一定要具备信息素养,提高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善于捕捉学术创新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发展的方向等[2]。例如,学术造假和无价值论文的刊发会对学术期刊造成不良影响,而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就可以对来稿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快速检测,从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再比如,中国知网收录的海量文章,可供期刊编辑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也便于编辑判断文章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再有,论文摘要是直接反映文章内容与创新价值的快速搜索项目,而以前编辑和作者对论文摘要的写作重视不够,致使摘要要素不全或繁简失当。在数据信息网络化的情况下,这种不规范的论文摘要就很难被读者从浩繁的信息中检索出来,更难以引起读者研读和引用该论文的兴趣。因此,今天的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加重视摘要的规范化,要本着对作者负责的态度审核论文摘要,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作者的文章能够被检索、下载和引用,从而实现文章的刊发价值。此外,学术规范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一旦经编辑之手发表,编辑部和编辑就一定难辞其责。除了必须遵循学术道德之外,学术论文还需要规范文本形式,包括参考文献、引文出处、注释体例等。形式规范的学术论文有利于被检索和传播。形式不规范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曾经长期困扰我们的期刊编辑,不予刊发有些可惜,如欲采用则需要编辑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审查乃至修改加工工作。如今,成熟的网络技术则可把期刊编辑从这些烦琐细微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编辑格式软件可以帮助作者和编辑轻松实现论文文本形式的规范。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加强自身学术规范训练、熟练运用编辑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学习掌握现代网络技术,让编辑工作与网络技术成功对接。
对于期刊编辑而言,维持稳定的稿源、发掘新的作者群也是重要的工作事项。在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中,编辑向作者的约稿、对约稿作者学术研究状况的了解、与作者就论文修改的沟通交流,通常都是通过信件和电话等形式进行,不仅费时费力,所能获得的信息也相当有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术期刊编辑除了继续采用传统的沟通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网站、微博等与作者进行沟通,实现编者、作者、读者的相互呼应和有效联动。
许多学术期刊实行编校一体,校对可以对编辑的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它在期刊编辑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审稿还是校对,都是期刊出版前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但这两个环节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极强的联系性与延续性[3]。在新媒体融合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然进入出版的各个环节,校对亦不能例外,编校人员应转变传统思维,改变传统的校对理念以及方法,摸清因稿件载体的转变而导致的易错点,掌握不同校对方法的差别[4]。校对不只是单纯的文字核查,更是在尊重原稿基础上的重新加工和审核。由于学术期刊文章涉及的内容众多、领域广泛,而编辑不可能在知识储备上面面俱到,加上作者的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各异,给校对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校对工作带来了转机。通过多方位的网络信息查询,编辑可以对稿件中不清、不实、误解等进行勘查、校正,彻底改变了传统方式下人工核查的低效率状况。目前,学术期刊广泛使用网上投稿系统,虽然可以直接对电子稿件进行初始校对,但校对时更要立足于稿件内容与质量本身,实质上是提高了校对工作的层次与难度[5]。因此,技术水平的提升更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注重持续提高学术修养,适应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形势,将其内化为职业要求[6]。
学术期刊编辑除应保持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态,还需严格按照流程实现三校制度。在校对流程中,编辑需对稿件的结构层次、涉及的知识、逻辑层次,以及文字、标点、表格、图片、页码、版式、字体、单位、格式等一一核查正误。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校对软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人工校对,提高校对效率。即便如此,仍需要编辑凭着责任心和基本功严格把关。当前形势下学术期刊“编校合一”的情况会长期存在,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但要具有宏观性、逻辑性和指导性的“编辑思维”,还要有微观性、逆向性和联想性的“校对思维”[7]。如此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社科类知识,还要能够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出版行业的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既要掌握基本的校对技能,又要精通计算机操作技术及各类新媒体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8]。
由此可见,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亦必不可少。随着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资源的多渠道获取、数字技术的更新都会促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不断变化和转型。期刊编辑需在传统的编辑程序和技巧方面不断掌握新技术,提高编辑技能,以便更好地承担编辑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