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广播电视台,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曾经有一则微信上的消息在秦皇岛人的朋友圈里热传,几个小时的时间,点击量超过了10万。这则消息说的是,在秦皇岛一个市中心的路口,一名驾驶尼桑车的女司机被一辆环卫清扫车刮蹭,女司机下车不但没有指责环卫工老何,还关心地询问老人是否受伤,同时表示,损坏的车辆则自己负责维修。最后,微信平台还倡议大家向女司机学习,多多关爱环卫工人。
正值酷暑高温天气,这样消息就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人们感觉很舒爽,但是,几个小时后,就传出这原来是一条假新闻,事实与消息上所说的完全相反,是尼桑车撞了环卫工,女司机下车破口大骂,还推搡已经65岁的环卫工,最后狮子大开口,索要1000元赔偿,最终,环卫工老何向熟人借了几百元,给了女司机才作罢。
很多市民被这样的180度大转折弄晕了,不管微信平台的初衷如何,由于没有调查核实,造就了这个假新闻,最终造成的影响事与愿违。后来虽然微信平台亲自上门,向环卫工道歉,但我想,这条假微信消息所带来的影响一时半会儿并不能完全消除。
其实微信上传播假消息的情况并不鲜见,仅2015年在秦皇岛,就曾发生多起自媒体不属实报道的“假新闻”事件:某微信公众号曾发布消息,称看到热心市民为环卫工送水,而实际情况是环卫工所在单位正常为职工发水;某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作用其他媒体关于市民误会自来水中有虫子的报道,故意将标题改成“自来水中出现虫子”来误导网友。此外,开汽车抢孩子,准考证丢失,寻找老人等等利用爱心的假新闻更是不断出现。
放眼全国,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在2014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曝光了微信上面的一些账号利用虚假的养生知识以及生活百科骗取关注,随后借机推销产品,让公众上当,大捞特捞。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为吸引眼球而制造新闻“卖点”,广东云浮某微信公众号“小编”伍某伟因推送虚假新闻,被警方行政拘留15天。
尽管目前学界对假新闻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假新闻越来越多了。而且,在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中,一条假新闻远比一条真实新闻传播得更快速、更广泛、更深入。2015年6月,《新媒体蓝皮书》经过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根据调查,现在有60%甚至更多的假新闻在微博上首先发布,而从日期上看,每个星期二则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此外,由于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相较于微博,微信谣言的辟谣难度较大。
曾被视为“正能量”代表的“深圳最美女孩”,在街头为乞丐喂饭,让无数人激动而传播广泛,但是最终结果却出乎意料,原来这只不过是由一家公关公司导演的一次商业闹剧和炒作行为。事实一旦被揭穿,这位“最美女孩”给公众带来过多少正能量,就有多少副能量笼罩在善良人们的心上。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你、我才是各类社交网络中虚假信息扩散流传的主要推手,并且人们非常擅长干这种事情——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国外版本的“微博”,也就是“推特”网站上,虚假消息传送到1500个用户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真相传递的速度快6倍!
当一个个真相水落石出,在让公众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引发思考:为什么假新闻越来越多,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哪儿去了?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家都想要去吸引眼球,有了关注,也就有了读者,有了读者,也就有了发行量和收视率,现在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往往越离奇的报道,越有市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读者、观众在大声声讨假新闻;但另一方面,假新闻却大有市场。
毋庸讳言,媒体用一些“能炸锅的材料”来吸引公众眼球,短时间内肯定会推动关注度和影响力,但是不应忘记,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立身之本,不真实的新闻就不是新闻,而是传言、谎言。一味追求“卖点”的假新闻,不仅仅会让读者感到难堪,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纠纷,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
近几年来,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自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有了和传统媒体平分秋色的势头。自媒体,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现在每一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记录者,每一个人又都可以传播消息,这种情况有其好的一面,也就是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数量,提升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覆盖面,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当发布新闻不再是媒体的“特权”,新闻发布的主体也就产生了变化,这种自由的发布状态却因为掺进了“眼球经”、掺进了“标题党”而变了味道,由此所获得点击率和关注度,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从而获得利益,发布主体往往只看重消息本身的影响力,却并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分辨所获得的消息的真与假,只是短视的顾及短期内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愿意考虑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种态度成为了虚假新闻传播的元凶。
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已有八、九亿,所以,微博特别是微信强大的传播能力,个人认为新闻从业人员,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很是重要,能在蛛丝马迹中捕捉到信息,从而抢得头条新闻,确实值得恭贺。但是,有的信息需要求证、核实,比如“马云投资移民香港,明年入籍”这条假新闻,最起码的打个电话问一下,相信新闻媒体有多种渠道,能够求证一下,就能够避免这样的假新闻横空出世了。
由于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承担了太多“报道”的功能,这种非正常的状态直接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一个健康的社会,新闻报道的生产理应交还给媒体(当然,这需要一个自由报道体制的形成),而不是让不负责任的社交平台发挥其无力发挥的功能。
众多假新闻的出现,传统媒体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面对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的爆料,不要见风就是雨,通过各种渠道求证、核实一下,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那么假新闻就可以尽量避免。
传统媒体对虚假信息源的失察,折射着传统媒体的浮躁心态,也暴露出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缺失,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传谣和辟谣,终归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是极大的杀伤。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讲过:“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对新闻人职业道德的形象诠释,应该成为媒体人自律和自警的座右铭。
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其实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新闻,需要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作为媒体,公信力是赖以长久生存的土壤,离开了这一土壤,就会失去权威性,而权威性一旦失去,再想找回来,比登天还难。因此,媒体一定强化其对公众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信誉负责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
作为媒体和媒体人在让人眼热的“新闻”面前,一定要自律和自重。如果老是靠庸俗的噱头来吸引眼球,不但有违社会主义道德观,也与道德价值相违背。长此以往,吃亏的只会是媒体自己。作为府部门,也不应该只作为旁观者,在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建设的同时,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应该让所有媒体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以及法律责任,当媒体看到,由于编发一条假新闻给自己带来的名誉损失、追责的法律后果时,假新闻出现的概率真正会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