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能否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着高校能否履行人才培养等职能。作为一项驳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各种角色的管理者尽职履责,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责任单位的党委宣传部门,更应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提升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具体来说,校园媒体一般由高校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和无可替代的指导、引领作用,应当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实有力的抓手。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极易受到各种冲击,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挑战。而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是否跟得上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势必给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成为坚守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
为此,笔者聚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等问题开展调研,采取交流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具体调研内容分为师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包括师生媒介利用能力、媒介接触习惯、对媒介的理性认知现状调查;以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包括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师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调查两大部分。
针对以上调研内容,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该院10个系部各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各填写50份。调查样本中,男性340人,女性660人,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数据呈现出三个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39%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达到1~3小时,32%的人为3~6小时,9%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甚至在6小时以上,只有21%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小于1小时。数据突出反映了该校师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
使用手机上网目的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使用QQ、微信等与人交流(80%),浏览新闻(73%),查阅资料(61%),看视频、游戏娱乐(50%),购物(43%)。这体现出该校师生使用手机上网目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更具实用性和娱乐性特征。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32%的师生更加关注使用媒介查阅学习资料;高达79%的师生能够熟练使用媒介,但仍然需要学习使用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只有极少数人(7%)认为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对高校师生只有消极影响,绝大多数人(82%)认为其影响为好坏参半或因人而异。同时,在对媒介内容的判断上,选择有意识地辨析信息真实性,但不深究的占41.97%,23%的人选择了“全部信息都会主动过滤”。
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该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和求证程度有待提高,师生信息甄别能力亟须加强,需要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媒体已基本具备并形成了以报纸、电视、网站、广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共同组成的多媒体传播框架,其中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属于传统媒介,网站、微信微博等属于新媒体,形成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矩阵。
但在长期的发展中,校园媒体在舆论引导、校园文化构建特别是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中的作用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校园媒体形式众多,但由于资源优势的不匹配、不协调影响了整体传播效果,成为不少高校校园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媒体一般由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宣传工作的落实中,校园主流媒体间往往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这种现象实质上折射出校园媒体在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容易引起新闻信息的分散及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会直接造成校园媒体影响力不足。
校园媒体的大部分受众无疑为高校师生,但事实上不少高校在校园资讯的报道上存在“打官腔”“八股文”等现象,内容不接地气,缺少吸引力。比如,消息报道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便是千篇一律的套话,将师生拒于千里之外。
此外,由于各种媒介之间职责定位不清,还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等问题。比如,官方网站报道了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新闻,其他媒体如校报、微信在编辑过程中往往缺失内容二次编辑流程,直接照搬网站内容。
一般情况下,高校党委宣传部会组织笔试、面试的考试程序组建起学生宣传队伍,这样的筛选机制下,学生宣传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其媒体运营业务知识仍然亟待提高。
加之仍有不少高校在学生宣传队伍管理方面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比如学习制度、考评绩效等管理制度,学生队伍凝聚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属于制约高校校园媒体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无法令人忽视的风险点。
针对高校校园媒体各自为战、分割校园信息的现象,整合现有的媒介和人力资源,打造一支业务能力高超、学习本领过硬的学生宣传队伍。此外,根据校报、广播、网站、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的特点,在宣传选择上以最合适的传播途径输出,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校园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各有侧重。例如,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在及时性和参与度等方面占据优势,校报可以在内容广度和深度方面对师生认可度、社会价值高的新闻进行连续和深入报道,以思想性使受众得到启迪和收获。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各校园媒体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读者。
出台并完善学生宣传队伍管理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媒体育人功能。各种形式的校园媒体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媒体资源整合,提升整体传播能力,使传播效果最佳化。例如,校报等传统媒体与时俱进,吸收新媒体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更好地表现师生的关注点;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积极吸收传统媒体成熟的编审流程以及品牌优势,在传播速度快的同时,使内容更详尽深入。
加强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建立起风险防范工作格局。作为高校宣传部门,有必要出台校园舆情防控应急机制,研究师生在信息阅读和接收等方面的习惯,有针对性地利用校园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加强校园舆情监督,将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降至最低。
提升策划能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方式方法,通过校园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大宣传”工作框架,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比如,可以利用建国七十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各自高校的工作特点和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宣传,构建集时效性、认同感于一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者必须客观分析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及短板,认清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引领上的先天优势,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分析加强校园媒体引领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各校园媒介的传播优势,引导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强校园舆论监控,通过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育手段稳步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防控主流意识形态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