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按照国家发展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布局的调整,高职院校亲近企业、紧贴社会,实现了示范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出校企共管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与约束机制,增强了实训基地的社会适应性,拓宽了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范围。但由于管理、组织、机制等方面缺乏信息化平台支撑,出现了教学质量数字化评价的数字鸿沟,亟待搭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各种数据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用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实现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以学院为核心的“集中+分散”式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将校内实训室优化重组成若干个专业实训基地,对综合性实训基地指定系部集中管理,专业性单一的实训室由相应教学团队主要负责,实现实训室的统筹管理与协调使用,为实训教学任务开放了绿灯,为实训设备的维护、升级与教学研发拓宽了通道。通过创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促进了校企合作与产教研结合,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现了管理、组织工作的紊乱,出现某些实训室使用繁忙或某些实训室冷落闲置现象,并出现使用周期与维护时段发生冲突的情况(表1)。
表1 XX学期实训室使用统计表
其次,紧扣学校目的、企业目的、学生目的三个要素,充分利用超级校园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新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实现学生的综合管理与知识共享,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营造出具有企业色彩的工学结合模式,创新出M+Book、立体化教材等教研成果。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受固有职教体制的限制,很难将互联网+人工智能转化为实训基地的重要教研要素。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信息反馈、专业咨询,工学结合师生互动、在线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的个人评价、综合评价均缺少APP教学支撑平台,造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数据的流失。
再有,实训基地既是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实现校校间、校企间与区域的资源共享,并可以促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与助推产教研的深度融合。其中一部分实训室建设经费不足,很难适应企业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步伐;一部分实训室设备落后,无法与企业“四新”应用技术接轨;且有一部分陈旧性实训设备长期闲置。经费、技术诸多原因直接成为校企合作的障碍,妨碍着产教研的深度融合,成为技术改造、教学科研等潜在的窠臼。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信息化资源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财富。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转化教育为主线,建设一套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既能满足实训设备的日常管理需要,又能适应多样化的实训教学需求,且能为产教研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对职业院校、企业间的合作形式、促进措施进行了建设性指导。“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职业学校应将校企合作作为考核指标,鼓励学校建设实训基地。”
引入企业管理因素,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基地管理,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创新实训基地运行、约束机制。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结合职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科研创新、技能大赛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专家合作研讨信息化技术运用可行性,亲身体验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成效,综合论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运行机制,营造出企业色彩的校园育人氛围。用信息化技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改革,让学生在共6S管理环境里养成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具有火车头色彩的生产氛围里提升职业素质与岗位竞争能力。
以高职教育教学机制改革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信息化基本建设为重点,以突出岗位技能教育为主线,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对专业进行定位,从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评估。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建设性理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企业要求,充盈“必需、适用”的教学内容,让新知识、新技术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并利用信息化平台采集教学数据,发挥大数据体系的保障、监控和强大纠错功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十三五”期间是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用科学、长效的校企合作约束机制作为保障,实现示范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指标体系与管理、运行机制,拓宽创新、科研的范围,将产教研融合策略落到实处、深处。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资源库作为产教研主要支撑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改革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实用技术的转移与应用技术的研发,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贡献份额。
实训基地的开放性特点:一是为本校学生、企业员工提供实践教学、实训锻炼支撑,增强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二是向社会开放,提高基地技术水平,提升基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是与企业合作进行工艺创新、技术研发,提升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平台直接影响着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决定着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市场的广阔性。通过引进先进的实训教学资源设备,扩大数字化校园的覆盖面积,拓宽科技研发应用范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中国技能大赛等国内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为基础的技能竞赛选拔体系。组织技能竞赛活动要以根植企业、服务劳动者、贴近社会为出发点,竞赛结果要与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直接挂钩,形成企业和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喜闻乐见、竞赛吸引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坚持“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建设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动车组模拟仿真实训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专业团队创建出动车组机械师岗位所需的少学时、多模块的项目式教学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动车组一级检修近2000个检修点进行模拟仿真学习;利用VR技术对动车组二级检修175个项目进行虚拟学习;利用计算机、APP平台进行在线考核。互联网、局域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云计算+大数据可以实现个人、小组的专业教学综合评价。在“尊重劳动、崇技尚能”的实训学习氛围中,学生实现既实现了理实合一,也做到了知行合一。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帮助学生注重实践、氛围、交流、培养、激励各个环节的创新性日常养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与持续性成长。
坚持“系统设计、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校企“双主体”策划建成的HXD3型电力机车模拟操纵实训室,既为机车司机提职考评中心,也是列车操纵示意图与行车提示卡优化的研究中心,并作为教学实训、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科研创新的场所与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强强合作、相辅相成。校企合作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专业建设的风向标,大力营造学知识、促业务、比技能、练本领的育人环境,共同蕴育以竞赛引领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职业人才展示技能竞赛平台。设置贴近企业岗位的校内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设计适合技能人才复合发展的竞赛方案,组织开展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选拔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实现 “双师型”转化,共同打造出区域共享型教师团队。借国赛、行指委技能竞赛之机,让企业行家里手与专业教师同场竞技,让青年教师与行业骨干切磋技能,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多功能服务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利用综合性的实训基地平台,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掌握新知识、练就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利用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与获得感,并在各国家、省市级以及行业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上崭露头角。
虚拟零件库可以系统研究典型零件的参数化设计技术、特征造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利用虚拟零件库系统可以研究典型零件的虚拟零件库开发思想和开发方法,创新出虚拟零件库的构建思想和创建方法。人工智能+大数据完成海量数据的智能化运算,进行零件设计的可视化分析,实现零件的可行化选择,从而完成科技向生产力的实际转化。例:电磁阀选配技术指标比较如表2、图1、图2所示。
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依附于高铁综合实训基地,以动车组模拟仿真实训室模拟仿真、VR虚拟现实、虚拟零件库作为支撑平台,合作共建创新型的产教研中心。用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与研发能力,促进职业人才由专业型向应用型、复合型转变。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推进学校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让校企专家了解和熟悉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应用需求,共同对经济、技术的未来走向深刻预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保证技术创新、成果研发的科学性、可接受性与长效性。校企间亲历合作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引入人才培养内容,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新技术、新科技应用问题纳入生产科研内容,实现应用技术科研创新,拓宽科技研发应用范围,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表2 电磁阀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图1 电磁阀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
图2 电磁阀主要技术性能指标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规范专业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区域共享与全方位创新。以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与获得感,促进学生复合型发展。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贴近市场,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引入人才培养内容;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展示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