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青苹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出现新的发展变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创新。课程思政,是新的思路,有益于全员育人。生动教学、长效机制体制的落实,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革新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变化。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互联网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正处于最美好的时代,物质丰厚、信息联通便利、网络交易、娱乐、购物便捷。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信息量增多,传播方式多样,日常沟通形式发生了变化。逐渐依赖手机,网络通信、网络搜索、网上购物、网上社交、网络支付等成为现阶段大学生主要的交往和交流方式。第39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为25%[1]。新时代物资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物质环境,而是处于现实和虚拟网络结合的环境当中。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外,还可以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浏览各式各样的信息,了解最新消息。大学生对新技术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其他群体更强,思想更活跃,需求更多样,更喜欢轻松、简单易懂的内容和学习方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独舞”的状况。
现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滞后于我国社会發展和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期,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交流平台不断增多,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亲和力,以“教”为主,只是单向地向学生输出理论知识,内容重复、缺乏与时俱进;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不管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需求,未能深入浅出地讲授。此外,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堂上更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价值观的传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全部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配合度不高。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新变化。当前,大学生能自主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不同知识,在课堂上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大学生正处于易受各种现象、言论影响的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跟紧时代步伐,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引领学生做好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改革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是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就其核心内涵来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渠道,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类课程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不断融入日常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培养能力与品德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不在于多增加思政课程,也不是将所有专业课都上成思政课,更不再是思政课程单向传输过程[4]。独特性在于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同时将知识和价值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做好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伦理观、道德观、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课程思政站在新时代新变化的肩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改革。课程思政创新了全员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全校、党委、众师生要一同重视、参与。弥补了高校思政课程及其他各类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单向讲授的不足,要求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思政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思政素养、专业素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学生进行真实互动,更要言传身教、与时俱进,关心大学生现阶段关注的现象、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真正起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着眼于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聚焦“人”的价值本源,正视学生的真正需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道德观、理想信念等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再者,课程思政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内容的建设,注重将生涩的原理、理论以简单的故事、语言表述,直面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疑惑。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课程思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同时要求发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突破思政理论课“孤岛化”、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大学生扭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奠定了基础。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明确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对于扭转大学生专业课程教育中重智轻德现状有重要意义。推进课程思政有利于价值传播,在知识传授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三、课程思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全员育人的新思路。
第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5]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坚持的政治方向。课程思政改革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在上海率先试点,各高校纷纷实践,为其他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和经验。首先是坚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科学性、理论性、趣味性。好的内容是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应当切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向和价值判断。
第二,发掘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构筑同心圆,形成协同效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我们认识到思政教育绝非只靠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如医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这些非思政课中也有很多思政元素。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非思政的专业课程,不仅有专业知识,更加深入发掘了思政资源,以某位遗体捐赠者故事诠释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义,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生命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懂感动、知敬畏、负责任的价值观。同时,每个专业课程都有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有自身的特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将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政治思想通过学生不排斥、自主接受的方式传递到学生耳中、脑中、心中,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第三,全员育人。党委、校长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思政课。此外,学校、党委的重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校长、党委等人走上講台,给大学生讲述思政课,既能让大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了解时政前沿,又能拉近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期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充满期待。
(二)教师队伍的课堂生动教学。
“课堂”“教师”是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渠道,也是大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的最重要渠道。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育穗”期,教师在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够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8]有了好的内容,必须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是育人的直接实施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教师不仅要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识疑惑与思想、政治、价值问题。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必须正视自身的师风师德建设,不仅要知识技能优秀,更要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四个”自信,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思想,与时俱进。其次,教师必须生动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生涩的原理、理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学生特点相结合,将原理变成生动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采取学生接受度高的讲授方式,直面学生内心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与同学交流探讨,提升学生参与度。
课程思政改革,帮助各院系各专业教师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教师间思想交流。具体来说,上海课程思政改革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创新了“中国系列”课程,在教师上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限制,把优秀教师集中一起进行专题教学。如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课程囊括几乎所有学科,还纳入当前时政热点,同时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师资团队必须跨越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
(三)长效机制体制保障的落实。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好的内容就等于构建了坚实的基础;好的教师等于构建了优秀的桥梁,让知识和价值入学生耳、脑、心;最后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能激发教师的热情,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深厚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有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学校的重视、院系的配合、教师的生动教学。如从2014年起,上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定全体教授必须为大学生主讲基础课程。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为教师交流、提升自己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上海构建起市、校两级有机联动的培训体系,对专业课骨干教授开展专题培训[5]。这样能很好地帮助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交流思想,有利于协同各专业教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必须一步一步建立起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全员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共同在教学内容、方式上把关,在跨学科、跨专业、教室协同上把关,真正做到上下贯通,与思想政教育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另外“课程思政”的落实更离不开二级学院(系)的积极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许多高校把办学主体交给二级学院(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建设、教学管理和考核上拥有自主权。因此,二级学院(系)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责任,更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控专业课建设知识和价值通行建设的质量,加强教学培训、师风师德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7]。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2017.01.22.
[2][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46.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4.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6]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点名课”变“占座课”[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8/28/c_137424240.htm,2018.08.28.
[7]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