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花
摘 要: 见习是深化专业认知、提高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产、研、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呈现学生在见习中遇到的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辅导策略和教育建议,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教、学、产、研、做”一体化。
关键词: 见习 产生根源 辅导策略 教育建议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为“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方面。为达到毕业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技能,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组织学生下园见习。见习中既有现有认知与实践的冲突,又有对幼儿园管理的深入思考,如果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就会提升。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收集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二239名学生的见习问题,并访谈10位幼儿园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辅导策略和教育建议,以解答学生的困惑。
一、见习遇到的问题及辅导策略
大二学生已学习心理学、卫生学等基础课程及五大领域的大部分课程,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有深入的了解。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活动并非完全一致,学生在见习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在教学活动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辅导策略。
1.对活动方案的困惑
21%的学生表示观摩到的教学活动与“家长园地”上的周计划不符;48%的学生表示看到的教学活动与教师提供的教学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教案”)有出入,个别活动没有教案;87%的学生表示教师设计的教案环节与课堂上学习到的活动环节不同,少了部分环节。
辅导策略:
困惑(1):活动教案安排是根据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的,是根据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特点制订的,只要不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又能落实周计划即可,活动教案安排可以灵活调整。
困惑(2):为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案需在活动实施前进行设计。但教师可根据一日生活安排、幼儿的兴趣及活动表现等灵活调整教学活动。
困惑(3):教案的实施环节一般有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四个过程。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活动目标,不一定严格按模板设计。
2.对活动内容、类型的困惑
23%的学生表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与年龄班不符,如有的过于简单、有的有小学化倾向;20%的学生表示教师选择的活动类型与年龄班不符,如小班一直组织建构活动等。
辅导策略:
困惑(1):《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因此,选择教育内容时,必须依据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兴趣、年龄特点等,不可过于简单或过难。
困惑(2):《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当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小班幼儿主要受眼前某种情境或某种玩具的启发才产生游戏的念头,角色游戏可使幼儿感觉亲切、舒适[1],小班可多设角色区。如果幼儿表现出喜欢建构活动,教师可顺应幼儿的兴趣,经常组织建构活动。
3.对活动环节的组织及实施的困惑
32%的学生表示在幼儿园观摩到的教学活动较少,有的三天两次,有的一天一次,有的三天都没组织;75%的学生表示幼儿园的活动过程不完整,如有的没有“导入部分”、有的没有“结束部分”、有的活动上到一半,其他活动时间到了,正在进行的活动直接结束。
辅导策略:
困惑(1):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每天的教学活动次数没有硬性规定。自主游戏的价值不可否认,但教师要正确看待集体教学的独特功能,恰当处理集体教学和自主游戏的关系,不可偏废[2]。
困惑(2):教学活动组织及实施的环节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及幼儿的表现调整。但无论活动环节怎么灵活,都不能因其他活动的时间到了而直接中断原来的活动,而应该让活动自然结束。
(二)在幼儿园工作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辅导策略。
1.对班级区域及材料投放的困惑
17%的学生表示班级区域布置不合理;27%的学生表示班级特色玩具种类少,数量不多;32%的学生表示保育员会因区域材料难收拾而不让幼儿玩。
辅导策略:
困惑(1):教师应结合活动区域的特点及“十字定位法”规划班级区域,把性质相近、类型趋同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把性质、类型差异较大的区域间隔开。
困惑(2):材料具有教育功能,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究接受丰富的感受刺激,利用不同材料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幼儿园应多增加特色材料种类和数量。
困惑(3):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应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保育员不能因为材料难收拾而不让幼儿玩。
2.对幼儿配餐、进餐的困惑
17%的学生表示幼儿园午饭和点心样式较单一,搭配不太合理,部分幼儿对食物不感兴趣,出现少吃、挑吃或不吃等现象;56%的学生表示幼儿进餐时,教师或保育员会反复催促幼儿,对不吃饭或不听话的幼儿态度略凶;5%的学生表示有幼儿等待被喂,不喂不吃。
辅导策略:
困惑(1):《规程》指出“供给膳食的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编制营养平衡的幼儿食谱,定期计算和分析幼儿的进餐量和营养素摄取量,保证幼儿合理膳食”。幼儿园应丰富午饭和点心样式,合理配餐。
困惑(2):进餐时教师和保育员需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对不想吃饭的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不想吃的原因,不可大声苛责或冷漠幼儿,更不建议反复催促幼儿,以防幼儿噎到。
困惑(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教师的保教任务之一。教师可先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再利用集体活动(如“食物的营养”主题活动)、区域材料投放(如绘本《爱吃青菜的鳄鱼》;娃娃家投放模拟食物)、带领幼儿参观农场、食堂等活动引发幼儿的进餐兴趣,引导幼儿主动进餐。
二、教育建议
学生出现上述见习问题既有学生的问题,如没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又有学校和幼儿园的问题,如学校组织学生下园机会少、部分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学校、学生、幼儿园配合解决。
(一)答疑解惑,组织专门的见习解惑座谈或讲座。
再优质的幼儿园也没办法保证所有教师和保育员的言谈举止都符合《纲要》《指南》等文件的要求,再优秀的教师也没办法保证每次活动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学生反映问题,说明他们有积极思考,系部可组织见习座谈或讲座,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解答,既能解除学生疑惑,又能强化见习的价值和意义[3]。
(二)融合一线案例,用具体案例解释抽象知识,并用模拟教室训练教学技能。
在讲授心理学、卫生学等基础课程时,教师应多呈现一线幼儿的案例或视频,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分析案例或视频中。教师在讲解教学法知识时,如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要融合一线的活动教案讲解,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的操作性强,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应到模拟教室进行模拟训练,丰富实战经验。
(三)选优质园作为见习园,充分发挥优质园榜样示范的作用。
学生会潜意识地观察和模仿看到的和听到的行为。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条件允许,学校可选择省属或市属示范园作为见习园。在见习中,学生模仿园内优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优秀教师传授学生组织活动的技巧及指导幼儿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四)增加见习次数,固定见习时间,真正落实“教、学、产、研、做一体化”。
学生见习问题多与学生下园见习的次数有关,如果学生从大一开始固定时间见习,把在幼儿园看到的问题带回课堂,带着问题听课,并与同学、老师讨论,然后帶着任务下园,经常反思,教育效果肯定更好[4],要增加学生见习的次数,固定见习时间,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5],把“教、学、产、研、做一体化”落到实处。当然,这要基于幼儿园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丁海东,主编.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4.
[2]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66.
[3]陈志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状况调查——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04):79-83.
[4]李香玲.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6):93-94.
[5]江祥花,吴春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研究与实践[J].镇江高专学报,2018(03):23-26.
项目基金: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常规课题(MKBZ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