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协同育人

2019-03-20 10:03徐扬马涛张爽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徐扬 马涛 张爽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等教育实现结构调整促进质量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其特有的办学定位和特点,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五个角度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有助于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

一、研究背景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主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2016年,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规定“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国家及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结构调整促进质量提高,健全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机组成,又是落实规划纲要和政策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问题

我国目前较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综合类大学,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正与企业联合发展,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且教学科研活动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致使这类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处境尴尬。各合作主体存在利益矛盾冲突、合作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合作仅停留在企业在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实践基地、派遣人员在高校挂职任教等浅层次的局部单维度合作,推动高校与产业界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并未建立。学校缺乏开展产学研合作協同育人工作的有效组织机制,负责教学、科研、实践等工作的各部门缺乏沟通,相互孤立,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教师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活动缺乏有力的支持,甚至有时纯粹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难免挫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发挥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彻底改进。

三、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效仿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合作教育,首次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开始招生实验。合作教育正式引入我国。近年来,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模式、项目基地模式、科技园区模式、创业基地模式等。

产学研合作突破传统高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固有思维,有利于高校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学术水平。我国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解释”“培养模式开发”“体制机制探索”“服务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有学者分别对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种教育层次中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肖坤认为协同创新带动职业教育的重大转变,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二次转型期;魏源彤认为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要与企业、科研院所、各地政府之间构建协同发展的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陈众等认为产学研合作需要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初旭新以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为个案对象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提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等。

从文献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大多以个案研究为主,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全面、透彻的理解,必将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前进之路。

四、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资源、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有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其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实践层面,还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系统性知识,具备更多的思考与研究意识。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贴近地方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更强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分别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五个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具体如下。

1.顶层设计和规划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要突出地方性特色,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做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智囊团”和“蓄水池”。

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写入应用型高校事业发展规划,融入高校发展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理布局高校专业结构,准确对接产业需求,注重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端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和学校办学特色,找准产学研合作发力点,实现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培养计划规模的动态调整。鼓励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灵活采用与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联合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平台等多种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准成功案例,加强共享学习。

2.体系建立和管理

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全校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促进多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明确职责权限,将教学、科研、实践整合起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有序进行。

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要稳中求进,制度是保障。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将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融入实践教学、学分制管理、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目标考核等工作管理制度中。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桎梏,简政放权鼓励科技成果顺利转移转化,释放创新活力,将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与传统育人方式结合起来,增强广大教师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3.平台培育和建设

加强教学、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划拨产学研协同育人专项支持经费,明确下拨流程和使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经费的培育作用。以平台建设为依托,联合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培育科研中坚力量,形成高效团队和品牌优势。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教育教学工作室、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不仅要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领域,还要及时开展对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机构的考核。出台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考评优秀机构的支持力度,促进平台间的良性竞争,对考核不合格的平台令其限期整改甚至撤销。鼓励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投资融资新渠道,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学校、学院、教师“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发全体教职工的潜力,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4.实践教学和考核

鼓励企业全面参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重视与企业在教学、科研、实训、就业方面的对接,尝试实行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优势,利用好教学实践工作室,从课内实践到实习实践再到毕业实践,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阶段的时间分配,加大实践能力在整个学习阶段的培养力度,同时注意把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加强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实训,提高自身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市场需求中,完成畢业论文(设计)选题、研究和创作。

5.教师引进和发展

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进修,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实践活动纳入工作量考核,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攻关技术难题,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和设备,开展大规模科技合作,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有利于“科研反哺教学”目标的实现。

加大产业教授和企业兼职教授来校任教支持力度,尊重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合理化建议,保证教学、科研自主权,同时加强对在校工作的监督管理。完善兼职、外聘专家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合作机制。

当前,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正逐步向应用型转变,深化产教融合,将市场需求、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形成产学研协同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有利于推进国家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2006.02.09.

[2]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

[3]王嘉颖.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二十年的热点与前沿[J].教育学术月刊,2018(8).

[4]郭建如.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刍议[J].北京教育(高教),2018(21).

[5]林伟连.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6]张忠家,黄义武等.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谢笑珍.“产教融合”的平衡点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9-01-22(15).

[8]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14):6-9.

[9]魏源彤.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知识经济,2015(19):154.

[10]陈众,石先阳,王丽丽,许仁鑫.基于协同创新体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5(3):69-70.

[11]初旭新.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11):43-45.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yxm2019032);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ZH201906053)。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