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雁
摘 要: 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是学生在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诗歌语言品悟诗心,感悟诗歌的格调及内涵。在古典诗歌单元教学中设计涵咏悟诗心、缘情索志趣、浸润理脉络和凝神品立意四个环节,通过诵读涵泳感悟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素养 人文情怀 古典诗歌单元教学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一册古典诗歌单元必修篇目选取了文学史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首诗:《诗经·邶风·静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五年制高等职业课程标准》(2010)明确:“通过作品鉴赏活动,能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基于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涵泳悟诗心、缘情索志趣、浸润理脉络和凝神品立意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吟咏,透过诗歌语言领略诗人情怀,感悟诗人的生命境遇与人生追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涵泳悟诗心
本单元的主题为千古流芳一诗心,即通过反复吟咏感悟诗人的生命与追求。初读诗歌时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读准语音,读对节奏,尝试把握语速。《静女》共三章,诗歌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相约——赠物——相悦的情节颂扬劳动人民淳朴而真挚的爱情。全诗充分体现了《诗经》语言重章复沓的节奏之美。只有读才能真切体会到先民们诵读传唱时的音韵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诗人归隐后平淡与醇美的田园生活的写照。尤其是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居所的质朴与闲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的韵味。诗人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情感鲜明地表现了恬淡旷远的襟怀。初读时结合文意透过质朴自然的语言感受诗人归隐田园的宁静而幽远的情怀。《将进酒》最能体现李白的桀骜不驯与洒脱不羁。诗人满怀激情入京都却被赐金放还,所以诗歌中交织着悲欢与愤激的万古愁情,但诗人并没有颓废,而是放声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发出盛唐的最强音,纵横捭阖间尽是酣畅淋漓的快意和精神个性的张扬。初读时先读准字音,尝试结合诗人的情感调整语速的快慢。《旅夜书怀》是写杜甫历经人世艰辛后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诗歌开篇以一叶孤舟与广袤天地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感受个人的渺小与孤弱,最后以天地间一只飘零孤寂的沙鸥表达此刻的孤寂无依。初读时先读准语音,读对节奏,慢慢品悟诗人的情感。在本单元诗歌学习过程中首先通过初步吟咏,结合语言文字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为深入诵读奠定基础。
二、缘情索志趣
《五年制高等职业课程标准》(2010)强调:“把握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的不同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精彩片段。”诗是诗人内心深处流淌的歌,结合具体学情,撷取诗歌中的经典诗句和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深层品读诗人的境遇与追求,通过深入反复吟咏,体悟诗人的情感与求索,把诗人的胸襟内化为自己的诗情,这是本单元学习中的重难点。
《静女》是描写青春的爱情诗歌,从前四句便可见微知著。“静女”是男子对心上人的称谓。毛传曰:“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朱熹说:“静,闲雅之意。”程俊英认为:“静,靖的假借字,善。”不管是贞静、闲雅抑或善女,都兼指内在美和外在美。基于以上对女子的定位,在读诗歌的開端时,便能更客观审视这一对年轻人。“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贤淑的女子啊,你是多么漂亮,约好在城墙拐角处等我。这里已经明确了是女子等男子,可男子如约而至却没发现姑娘的倩影。情节没有如我们想象的男子大发雷霆、气急败坏,而是插播了一个有趣的画面——爱而不见。爱,隐藏。这是男子的推断:女子早就到了,可不知藏在了哪里。由此可以感受到他们彼此的充分信任,可见这是一对理性而机智的情侣。于是这儿也找不着,那儿也找不到,男子急得“搔首踟蹰”,抓耳挠腮,四处徘徊,这一细节描写可谓神来之笔,传神地展现了男子的憨厚与痴情,处处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气息。由此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细节中品味人物与情节的醇美,后面的赠物和相悦两章就迎刃而解。学生结合语调读出活泼欢畅和满怀深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积极健康的美好情感,积累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陶渊明诗歌最大的特色是平淡自然,这是学生领悟的难点,有些学生自学初读时只能读出平淡而感悟不到宁静幽远的情怀。诗人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公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只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正如朱熹所说:“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所以陶诗在平淡中有质朴自然的韵致,读来幽远隽永。诗人回归田园后所见之景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一片绿树成荫、花影缤纷的村落美景,其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宁静的画面渐渐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老子》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鸡犬相闻”是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的重要元素,在诗人心中一切是那么安宁静谧又充满生机。诗人笔下的景为何如此淡雅质朴?源于诗人迷途知返,守拙归田,寻觅到真实的自我之后的宁静与欣喜。此景因此情而生,此情令此景弥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一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诗人的人生境遇涵泳此时此刻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恬淡与幽远。
李白的《将进酒》是学生最喜爱的。李白的诗中永远洋溢着青春与飘逸,令人神往。此诗虽是五十一岁两鬓斑白的诗人创作于失意之时,却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万丈豪情,激励人们活在当下,珍视此刻,把握现在。李白诗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凸显了“我”这个个体意识。儒家一向主张谦虚内敛、节制含蓄,而李白却告诉我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命首先是舒展的、激昂的,才能洒脱前行,锐意进取。诗歌情感由悲而欢,由激愤而狂放,由愁苦而收束,跌宕起伏中彰显着盛唐的气势,展现着诗人的铮铮傲骨及对权贵的蔑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只有诗仙才能如此超然物外、洒脱不羁。学习该诗歌时结合诗人悲—欢—愤—狂—愁的情感变化,在读准语音、读对节奏的基础上读好语速,读清语调,最终彰显出诗人的情感。
杜甫给学生的印象是饱经沧桑、老泪纵横的,而《旅夜书怀》又创作于诗人晚年的羁旅途中,更有一种茕茕孑立、孤苦飘零之感。学生没有太深刻的人生经历,无法体会到诗人的心境和内心的追求,所以在反复诵读中逐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变得尤为重要。诗歌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诗人以细草、危樯、孤舟等孤弱之景与阔岸、平野、大江等旷远之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凄苦无依的悲怆之情。诗的后半是“书怀”,以“名著”和“老病”表达了政治失意、漂泊孤寂之情。诗歌意境雄浑,凸显出深沉而凝重的孤独感,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尤其是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让读者觉得诗人是以天地之间孤零零的沙鸥自比,倍感苦楚。但结合诗人不懈的创作,如学生熟悉的“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体会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的颠沛流离中辛勤笔耕,以细腻真实的笔触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生活画面,给后人留下了多少传颂千古的名篇。诗人何尝不是那一只在天地间奋力抗争的沙鸥?虽然不知去向何方,却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昭示着生命的厚度与韧性。诗歌在诵读时以沙鸥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广阔的胸襟与坚毅的生命。尤其是尾联的诵读,最后的语调应当上升,表达诗人的厚重与豁达之情。
《五年制高等职业课程标准》(2010)提出:“通过阅读与鉴赏,接受熏陶,获得愉悦,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拨云见日,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地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情愫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根据文意,读出情感,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结合情感反复诵读揣摩节奏、语速和语调的同时,学生在字里行间与诗人心灵相通,品悟诗人用生命浸淬的诗心的过程,只有这样有效的诵读才会使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精髓植入心田,积累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三、浸润理脉络
《静女》是四言古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五言古诗,《将进酒》是乐府古题,属于歌行体,《旅夜书怀》是五言律诗。正好体现了诗歌由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的大致脉络。先秦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四言基本上“一句成意”,所以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居多。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合成词,五言诗便应运而生。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一字之增,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增大,表现功能也强得多,给诗句的变化曲折提供了更多余地。《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陶诗中广为流传的一首,诗人以恬淡的語言描绘了静穆而平和的田园生活。诗体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杜是唐诗中最璀璨的两颗明珠。李白的七言歌行体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平仄不拘,句式灵活,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律诗对诗歌的字数、平仄及对仗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杜甫的律诗在字法、句法、章法、声律、修辞等艺术层面无不体现了集先人之大成和锐意新变的特点。结合本单元四首诗歌学习,再辅以诗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基本了解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的沿袭与变革,通过纵向的脉络梳理和横向的涵泳品悟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凝神品立意
文学虽然需要技巧,但更重要的应当是立意。本单元所选诗歌意趣真挚,情感丰富,读来自能体会美感,不会以词害意。通过深层体悟,建立大诗歌格局,这是最好的人文熏陶。《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缘情而言志,真实展现了先民们的耕作生活及丰富情感,所寄托之意情操纯正,思虑淳厚。《静女》展现的是劳动人民淳朴的爱情,女子送给心上人的礼物是彤管、茅荑这些耕植于广阔土地寻常又极富生命力的植物,引领读者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深情厚意。陶渊明的诗如其人,在魏晋时代,华丽的骈体文成为文学主流,而陶渊明以质朴淡雅的语言书写归隐后的农耕生活,正如诗中的“守拙归园田”,达到老子的返璞归真的境界。正是因为情感自然,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才宁静而幽远。正是因为远离官场和闹市,读者才体会到那一份闲适和恬淡。对于今天的社会人来说是最好的心灵洗涤。李白的《将进酒》更是气势雄浑,纵横捭阖,体现了盛唐的洒脱与浑厚。诗歌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横跨五千多公里,从青藏高原流入山东渤海,诗人气度和胸襟可见一斑。正如王勃笔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的底气与豪情。杜甫的《旅夜书怀》创作于垂暮之年,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洗涤、苍凉和厚重自然流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袤无垠的旷野和波涛奔涌的大江,如此广阔而深邃。本单元所选诗歌胜在立意,取法乎上,意境高远而格局开阔,审美自然质朴淳厚。
千古流芳一诗心,本单元的学习通过涵泳悟诗心、缘情索志趣、浸润理脉络和凝神品立意四个环节,引导学生逐层逐次深入诵读经典诗歌,在反复深情诵读中感受诗人在人生境遇中的百转千回,体会诗人用生命润浸的千古诗心。梳理古典诗歌发展脉络,逐步学会赏析古诗词的格调及内涵,在起承转合中品味诗歌的生命美学韵律,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陈一平.《诗经·邶风·静女》解读[J].语文月刊,2018(10).
[4]沈凤善.试论陶潜诗歌的艺术特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5]葛志伟.知足天地宽——重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8(07).
[6]李莉.从《将进酒》中看传统古诗词所展示的文化自信[J].教育科学论坛,2019(05).
[7]周雄.读出诗歌真味来——以《将进酒》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7).
[8]许芳红.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