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岚 王静怡 杨一 和君泓
【摘要】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热词就被中央多次提出和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供给”“新动力”“新业态”,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话语表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 新产业 创新
进行供给侧改革,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复苏、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需求侧“三驾马车”角色的淡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说明中国的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而这也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政府从供给端出发,通过简政放权、探索自由贸易区、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激发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市场需求高度敏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挖掘、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最终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新路径和着力点,更加注重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的优化提升。供给侧改革从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资本层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供给和质量,从而开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周期。供给侧改革实施从原点出发,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新供给经济周期出发优化产业结构、放松供给约束,物价管控,按要素贡献分配四大路径。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国内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信息化时代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核心竞争力,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产业结构目前现状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三二一的形式,但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超过50%,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普遍在70%以上。再着就是产业的内部结构,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我国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而这些正是我国步入中等收入以来居民的有效需求。从工业的内部结构看,我国工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多是价值附加值低的组装加工阶段。总体来说,目前低端服务业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够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会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结构
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促成要素从已有的成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以平衡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的是去产能。中国目前需要淘汰过剩的低端产能,其次需要发展高端产业,培育高端产能,尤其要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新驱动,传统企业要从供给侧入手,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创新,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革,同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先机,企业围绕产业部署创新链,持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中说:“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推动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的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对新产业发展的影响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路径,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而是进行“供给侧改革”,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更新供给结构,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打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推进知识、信息、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务领域的发展,以及其他新兴的具有核心競争力的软财富行业的发展,创造新需求。同时,也要借助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传统硬财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培育硬财富产业的软价值,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和优质供给能力。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处于新供给形成和扩张阶段的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二)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如何创新
美国有着“汽车之城”的底特律汽车产品销往美国各州,甚至出口海外,但其最后得到的确实破产的结局,整个底特律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底特律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下,新供给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政府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创新热潮中,企业要加强产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产业链为中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开发,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提高供给,提高销售的范围。同时要与国际创新网络接轨,全球化的创新已经成为主流方向,企业应加强与国际上的创新交流。
四、主要结论
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精准发力,配套“双创”、“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顶层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多维渠道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为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开出的一剂良药,为推动经济变革转型、开启经济发展新周期提供战略导向和具体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先庆,问丹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转型经济研究,2016,(04).
[2]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J].经济改革研究,2016,(06).
作者简介:刘晓岚,女,汉族,河南汝州,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王静怡,女,汉族,陕西蒲城,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杨一,女,汉族,四川中江,会计学专业;和君泓,女,汉族,河南省焦作,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供给侧改革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