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珍
【摘 要】精准教学是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对课堂的最高追求。小学科学精准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实施: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制定精准的评价标准;检测目标达成的精准程度,修正非精准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精准教学。
【关键词】精准教学;小学科学
精准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构建教学结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活动过程。[1]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欲知教学是否精准,也可以以“绳”准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是定“平直”,即制定精准教学目标;二是立“准绳”,即制定用以评价落实教学目标的题目(标准);三是诊教学,即用评价标准来诊断教学目标达成的精准程度。若评价的结果离预期目标有差距,须进行反思,调整教学设计,重新教学,直到精准实现教学目标为止。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一、定“平直”——制定精准教学目标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意思是“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平直”代表目标。实施精准教学的前提,是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可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定位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2]
依据《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的定位是“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这一科学大概念中一个分支——“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性”。一、二年级的分目标是: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学生知道物体有轻有重,并能用多种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二)准确厘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教材编排时不仅要考虑科学概念的构建,还要关注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思维的激活、科学思想的感悟等。因此,领会编排意图,是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关键。
准确解读教材的编排意图方法之一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这一课会编写在《发现物体的特征》一课之后?为什么要先猜一猜?为什么不直接掂一掂、称一称呢?为什么会选择乒乓球、大橡皮、小橡皮、木块、塑料块这几种材料……在明析教材的编排意图后,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完善如下:【教学目标1】能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知道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并发现用称量比预测和掂量更准确。【教学目标2】通过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了解物体轻重会受到物体大小、材料、是否空心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目标3】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三)正确对标学生的学情基础
浙江省特级教师、教研员喻伯军老师提出:“精准教学要针对学生不懂的,进行教学;针对学生模糊的、不完整的,进行丰富;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进行纠正。”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制订的教学目标,还要基于学情进行修正。
经统计,有九成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能借助简易天平,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因此,本课【教学目标3】“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应更正为“会使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二、立“准绳”——制定精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在精准教学中,为确定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要制定判断教学目标落实的评价标准,即立“准绳”。有了这条“准绳”,才能使教学评价从原先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分析,才更具有科学性。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设计了题目1。
题目1:比较右图中小石块和大石块的轻重,选择的方法是( )。
①看一看 ②掂一掂
③称一称 ④其他
解答该题,不仅要了解比较轻重采用称量法比预测和掂量的方法更准确,还要理解轻重与物体的材质、大小、密度等因素有关。该题可评价学生灵活运用比较轻重的方法的能力。
【教学目标3】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设计了体现分层评价的题目,题目2属于基础性评价,题目3是提升性评价,如下所示。
[题目2:课堂分组完成“使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实验,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统计。
题目3:需要准确比较装水金属保温杯和装水塑料杯的轻重,你选择的工具是( )
“题目3”是一道PISA类测试题,这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考查学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情况。学生选①说明已经真正理解各种称量方式的优缺点;选②和选③存在思维定式,不理解用标准物称量是为了方便多个物体进行比较;选③与选②相较,选③说明学生已懂得不同稱量物体应选择不同的标准物;选④说明该学生还愿意继续探究判断轻重的方法。
三、诊教学——检测目标达成的精准程度
诊教学,即用评价标准检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精准程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这些各不相同的教学设计,是否都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若目标不能落实到位,又如何来实现精准教学?现以《谁轻谁重》一课的两种教学流程为例,说明检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精准程度的评价标准。
(一)第一次教学流程及分析
1.教学流程的简述及反馈统计
教师用生活实例引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引导学生分别用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并排序,讨论交流达成“称量是判断物体轻重最准确的方法”共识。教学评价反馈统计结果(见下表)。
2.数据分析和反思
从“题目1”评价反馈中发现:在比较大小石块的轻重时,将近八成的学生选择“称一称”,说明教学中【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均没有得到落实。主要原因分析如下:一是教师思维定式,学生思维固化。学生用“猜一猜,掂一掂、测一测”的方法比较五种物体的轻重时,无论能否准确判断轻重,都把五种物体重新排序,最后得出“称一称”这种方法最准确的,学生渐渐地形成用“称一称”的方法判断物体轻重的思维定式。二是有结构的材料,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材设计之所以用五种结构性的材料进行轻重比较,是希望学生认识到“物体轻重与物体大小、材料、密度等因素有关”。但在教学中,这根本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
“题目2”实验的完成率只有62.5%。为什么完成率会这么低?以完成“已知a>b,c>d,b>c,d>e,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字母排序”题目为例。经测试,六年级学生完成该题约需要1分钟,一年级学生则需要3分钟且完全做对的同学只有62%。教材“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中都有这样的排序设计,以此类推,一共需要9分钟,课堂效度体现在哪里?况且还有38%的学生不能进行正确排序,这部分学生辛苦研究得出的数据,信度又体现在哪里?
“题目3”,选择简易天平的学生只有40.9%。究其原因,是“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三个环节的教学几乎是平均用力,“用标准物比较物体轻重”的教学重点不突出。对于“为什么要放弃两两比较的方法测量而选择用标准物测量?为什么要用回形针当标准物”等教学难点没有突破。
通过分析,第一次教学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导致了本课教学目标未达成。因此,看似按照教材设计的教学流程,其实并不符合精准教学的标准。
(二)第二次教学流程及分析
1.教学流程的简述及反馈统计
教师用跷跷板的游戏,引出课题。请学生预测大小橡皮、乒乓球和塑料块、木块和塑料块谁轻谁重,并说明预测理由。学生在预测中产生矛盾,提出用掂量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因掂量法很难判断重量相差很小的物体,从而顺利引出称量的方法。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一次性比较出五个物体的轻重”的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用标准物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案例的运用。教学评价反馈统计结果(见下表)。
2.数据分析和反思
教师在第二次教学中,把五种有结构材料相互对比改成两两对比,解决了排序问题。将两种物体单独进行比较,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与物体大小、材料、密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基于预测矛盾,提出采用掂量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引发“难以用此法精确判断重量接近的物体”的问题,由此引出称量法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用天平两两比较过物体的轻重,因而设计学生“用天平比较塑料块和木块的轻重”的演示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且环环相扣。同时,学生用不同的比较方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也能避免引发思维定式。
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一次性比较出五个物体的轻重”的问题,若直接放手让学生设计称量法的实验,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引入了数学教学中“1只梨子和2个桃子比轻重”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天平平衡代表的意义。“1个菠萝和3个桃子比轻重”,是学生对平衡理解的运用。“1个菠萝和1只梨子比轻重”,则是为了启发学生可以用桃子作为标准物,判断不同物体的轻重。教师提出“回形针和螺母,哪一个更适合当桃子(标准物)”的新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合适的标准物应比待测物体小且轻。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促使学生从中发现标准测量的优点。
通过对第二次教学的测试发现,三道测试题的比例都大幅度上升,而且都达到了85%以上,符合小学生评价难度系数0.85左右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精准教学的要求。
精准教学运用在集体备课,效果会更好。因为集体的智慧能更精準制订教学目标、评价测试题及标准。统一的目标,多元的设计,既不会禁锢教师的教学特色,还可以让教师更精准地定位、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金海.谈谈精准常规课堂教学[J].现代教学,2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7.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