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行业中迅猛发展及普遍运用,使得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上岗能力,高校必须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材及教学软件较单一、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软件在我国企业财务部门中逐渐流行,为培养学生运用电算化软件的能力,各个高校开始设立会计电算化课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合了会计学、信息化、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以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市场要求。为了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上岗能力,适合“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高校必须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会计电算化又叫计算机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是利用会计软件,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求学生要系统的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方法及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又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能够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需要。
二、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多数的高校教师采用“教師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案例,重复老师所讲的操作步骤;当学生遇到有些不懂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单独辅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一遇到问题,立马就向老师求助,从来不会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甚至有时候连数据录入错误这样的问题都懒得自己去检查。在老师帮忙解决的时候,学生也不怎么关心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怎么解决,只在乎最终的结果是否正确。在脱离书本和老师的指导后,学生无法独立的完成所学实验环节,导致这门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教学内容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都是根据配套演示版财务软件编写的。现使用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处理模式和具体模块操作,却导致学生过多的关注各个模块的操作步骤,不关注对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课程结束后,学生记住了财务软件各个模块的操作步骤,却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不明白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另外,现有的会计电算化配套的教材中不重视购销存系统模块,有些教材里面都没有涉及到该模块的内容;但有关调查显示,购销存系统在企业中的使用率并不低。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教材都是根据配套演示版财务软件编写的,与学生的手工会计实训教材是完全独立的,而这两门课程也被安排到不同的学期。大部分的同学在学完之后,不能够将电算化实训和手工会计实训两门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到一起。
(三)教学条件有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硬件+软件”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硬件方面,虽然有些高校专门设有实训室,并且在每间实训室里面配有几十台电脑供教学使用;但是由于有很多课程都被安排在实训室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明显变短,甚至部分实训室里面仅有几台电脑可以正常使用,而学校又不能及时更新电脑。因此,学生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都得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财务软件;每次上课时都得带上自己的电脑,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在软件方面,大多数高校都选择市场上较为通用的用友和金蝶两款财务软件进行演示。除了通用的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外,管家婆、浪潮、速达等财务软件在企业中也比较流行。不同的财务软件中,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选择一种或两种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就只能掌握一种或两种财务软件,导致学生对财务软件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最后,学生上机操作的演示版软件主要是单用户版软件,只能联系单机版,这使学生对网络软件觉得较陌生,而财务软件的实际用户多是网络版,这也增加了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困难。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在一起的学科。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讲授能力,还需要精通各个财务软件以及计算机操作。目前,在很多应用型高校中,授课教师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首先,部分老师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少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具体应用的从业经验。所以,大多数的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以前读书时学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学校选用的教学教材,根据教材的提示,照本宣科。其次,部分老师虽然有着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也懂得财务软件的操作,但是不擅长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计算机、网络方面的问题就不能马上解决,最终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授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投影仪、录像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使讲授内容更加丰富,以提高教学效果。授课老师也可以采用情景化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接受不同的任务、分配不同的岗位、充当不同的角色,每个小组都不限定完成任务的方法,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去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将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们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有能力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编写适用教材
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應用型高校的特点以及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材。一方面,根据现在企业对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在目前使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购销存系统模块,让学生们掌握该模块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分模块业务处理结束后,增加一个仿真综合模拟实训。该部分内容以某一家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将所有模块的内容都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更好的明白企业日常业务在财务软件中的处理流程。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该将会计电算化和手工会计实训两门课程的教材结合在一起。以某一家公司的经济业务资料,在会计电算化和手工会计实训两门课程上同时使用。学生先在手工会计实训课程上完成该公司经济业务的手工处理,然后再到会计电算化课程上完成该公司经济业务的电算化处理。通过不同课程上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对会计整个账务处理流程的理解。
(三)改善教学环境
为了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可以定期对实训室的电脑进行检查、修理,保证该课程对电脑的正常需求,尽量避免出现电脑设备不能使用等其他故障导致该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等现象。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电算化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或学习,既可以充实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案例,也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客观的了解到企业如何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日常业务处理,清楚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另一方面,除了继续以用友、金蝶财务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软件,学校还可以引进管家婆、浪潮、速达等财务软件。在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再利用同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不同的财务软件上进行学习、练习,引导学生操作不同的财务软件。学生通过操作不同的财务软件达到举一反三地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对不同软件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业以后上手速度也较快。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就授课老师个人而言,应该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同时授课老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其次,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可以定期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授课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或者让授课老师定期到财务软件公司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财务软件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鼓励授课老师到企业现场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实际需求,用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职称并在企业工作过的会计从业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较强的实践能力,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普遍化,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出现,企业对财务软件的功能需求逐渐增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终培养出专业知识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洁,杨宇.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进阶课程改革研究[J]. 科技风,2018(06):69.
[2] 于蕾.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J]. 纳税,2018(04):80.
[3] 吴彦君,潘均怡. 关于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 科技经济导刊,2017(02):164.
[4] 黎奇. 应用型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 经贸实践,2017(12):255-256.
[5] 彭俊英,刘泽华.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106-108.
作者简介:刘玲君(1990—),女,汉族,籍贯:四川南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