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今再造 古老变时髦

2019-03-20 16:20张世萍
中国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古神话文本

张世萍

几乎所有的民族,回溯其传统文化的源流,无一例外目光最终都聚焦到神话上。中国也一样。中国神话志异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说是流淌在中国人文化血液中的血红素,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有效激发中国人想象力的文化激素。尽管这种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目,于今人而言,多数是以深奥难解的古图文形式呈现的,但没有谁能否认它们仍能深度唤起国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如《诸神纪》的简介所言,人们总会有这样的好奇:“天地到底有几层结构?人类是怎样造出来的?最初男人和女人是怎样在一起的?谁掌握了永生的秘密?是什么样的力量牵引着太阳东升西落,永无止息?……”

神话是上古人类祖先的智慧遗存结晶,代代相传,也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元基因,决定了所有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和语意、语气、以及文本结构的核心基础。 中国的上古神话,自然弥足珍贵,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那些神话文本和文化载体,经过历朝历代的文化干预,文本在传承时序中逐渐失去初始的本真,变得或简约、或繁缛,不一而足。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文化越来越丰富,神话文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显得已经不那么时髦。

然而,电子游戏时代的到来,由于有了动漫、3d动画、电竞游戏等场景呈现形式,过去只存活于人们想象中的神话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情节、细节等,一股脑、活生生地出现在了人们眼前的屏幕中。以上古神话为创作素材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出来,古老的中国神话一跃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宠儿。从十几年前引发全民关注的电子游戏和同名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到今天饱受争议的网剧《九州·海上牧云记》,无不是以中国上古神话元素的当代影视和当代文学的作品呈现化面目,在电视屏幕和网络中高频露脸。然而,纵观这些在大众娱乐语境中重获新生的中国神话作品,似乎难以免却“再碎片化”和“去神圣性”的印戳,因为“神话剧”中爱情、阴谋或嘻哈搞笑逗乐的桥段,使传统神话的文学特质被过分稀释,观众从中难觅过去熟悉的传统的上古神话身影。

传统自然有它存活的力量。学界的传统,对中国上古神话的整合与书写,表现出来的,是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学术诉求,大家竭力将神话从古史传说中分辨出来,以在已有的中国古老神话的诸神体系基础上,建构起能与古希腊、古罗马诸神体系相媲美的“东方诸神”体系,进而试图展示出结绳记事前古中国的社会样貌,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一辈又一辈神话学人的学术追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向后看”的学术目光,始终跳不开死气沉沉躺在在古籍文献和学术论文当中的古老神话的文本模式,看上去好像不过是近代人对古迹作文化凭吊的到此一游。而当代对神话的改编、整合与重铸,原本给人以希望,但事实上难逃商业化与娱乐化浪潮的冲刷,使得创作者在借助神话给人们带来魔幻体验之时,上古神话已然面目全非,反将众神消解为无文学意义的符号,古老神话本身的魅力又何在?

2018年图书市场销售相对出色的一系列书籍中,严优所著《诸神纪》一书表现抢眼,是古老中国神話当代文学重构浩浩荡荡的队伍中的一个异数。同样是中国神话的当代重述,《诸神纪》得以严谨的探究、清新的文风和优雅的笔触,别开生面地向读者讲述穿越千年的上古神话,重现上古诸神消失已久的风采。它创造性地采用崭新的篇章布局和讲述方式:每一节讲述一位神衹,由导言、故事、掰书君曰、原文出处和插图五个板块作结构,其中“故事”是重头戏。作者将散落于古代典籍的神话文本与流落乡野的口传故事进行转写,使之成为简明易懂、语言风趣的当代语境的神话故事,如此,既不失神话故事的原本面貌,全书可读性也大为增强。“原文出处”和“掰书君曰”两部分则体现出严谨性与学术性:作者一边将神话新编所涉及的上古文献出典一一摘录出来;另一边则加入自己的思辨过程和神话学界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典籍所载的神话文本作进一步阐释,以透过上古神话来探寻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插图部分的图片则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自《山海经》等原典所载和出土文物中所涉的图像,另一类是当代手绘插画配图。从艰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到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从宝相庄严的汉画像砖,再到萌萌呆呆的彩绘小兽,作者调动一切表现元素,穿梭于古今之间,写活了每一位沉睡千年的大神和神兽。我们如果将《诸神纪》看作一本“科普”读物来审视,其所具有的严谨性与学术性是讲好神话故事的最大助力。古老“陈旧”的中国神话,经过再造者如此这般的“翻新”,顿时显得“时髦”而有生气,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底气。

《诸神纪》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对零星散落于典籍当中的中国神话做了体系化的梳理与重构的努力。“作者本着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以近“谱系化”的逻辑方式,对此前杂乱的上古神话进行连缀、贯通和阐释,使之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以贴合当下社会现实和更具拓展性的语言风格,对古汉语神话进行现代重述,使古奥晦涩的古汉语神话,变得鲜活、丰满、灵动。”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中原系诸神的故事,下篇分六个单元分别讲了西昆仑、东夷、西南巴蜀、南楚四方诸神、诸女神,以及几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大神。

对中国上古神话的系统整合,数代神话学者孜孜不倦。从民国时期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到当代袁珂的著作《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建构出了基本完整的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与前辈学者尽毕生之力于上古神话典籍文献的译注整合不同的是,《诸神纪》摆脱了学术史的束缚,不拘泥于学术的表述,更侧重于自身写作目的的实现,它以上古神话背后的精神宝库重塑与再造当代人的文化筋骨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所理解的上古神话体系。正因如此,以本书最柔软的部分来说,则是作者对女娲、嫦娥和瑶姬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女神的书写。比如,在“月神嫦娥:任性而孤独”一节中,作者提问偷食不死药的嫦娥究竟是背弃丈夫,还是宁肯舍弃爱情也要寻求自我实现?嫦娥率性而为的真性情对于今人精神世界而言又未尝不是一种启迪。

《诸神纪》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将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纳入中国神话体系讲述,这一尝试可以说是对此前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补充。以学界普遍认同的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一书中的神话谱系书写来看,袁珂先生以中原帝系的更迭为时间线索,除导论篇外,分为开辟篇、炎黄篇、尧舜篇、羿禹篇(上)(下)、夏殷篇、周秦篇(上)(小),以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神话为核心,旁及南楚、古蜀等地区的神话,但对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鲜有提及。这种现象是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学学的整体学识状况,因为那时候学界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和史诗的发现较少,资料有限,客观材料的缺失导致此前已有神话谱系的不完整。《诸神纪》则在全书最后一章,专门讲述纳与西族、壮族、瑶族、苗族、阿昌族、佤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等九个民族直接相关的重要神话和神衹,而不局限于中原地区和汉民族的视角来书写,这是对长期以来将中国神话简单等同于华夏汉族神话这种固有认知的一个补充,也向读者敞开了一扇通向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世界的大门。

可以说《诸神纪》一书是严优以现代人的思考和笔触向我们讲了一个来自数千年前的洪荒时代的大故事,“对上古神话背后的“天”(自然)“人”(社会)观念进行别具一格的解读,使读者得以溯源中国智慧的源头,追寻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实现了知识性和可读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在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新文本面前,诸君必会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蹙眉深思。

猜你喜欢
上古神话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上古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转角遇萌物
女娲补天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