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尚

2019-03-20 16:20郭爱群
中国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衡山赏石家族

郭爱群

杖国之年的沈宽,弯腰把一方浑圆饱满的奇石,从一张明式老红木桌下挪了出来。晌午的冬阳,透过阳台的玻璃和房间的门框,挤进了这间卧房。光线直愣愣地落在房间窄窄的过道上、落在石上。石面暗红、一层京灰,北京的灰尘总是不小。石旁原来就有一个小矮凳,沈宽拿湿布坐了过去,擦试石头。

石头一经擦试,红亮了起来。沈宽先生告诉记者:“这块奇石叫长江红,是抗战时期,我爷爷自己从长江边挑捡回来的。一共两块,另一块捐给博物馆珍藏了。”

沈宽现在作为中国赏石艺术传承人,经常活跃在一些赏石文化活动现场。出席活动,他尽义务,于石界却有意义。自2014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将“赏石艺术”列入传统美术类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錄,至今五年。当年“赏石艺术”申报“非遗”的一个条件,要求项目传承历史应至少追溯百年,主要申遗传承人代表,要至少符合家族五代相传赏石、藏石传统,而且至今不断。中国观赏石协会法人代表、协会副会长钟长海告诉记者,要满足这一点要求不容易。

赏石基本上是文人的传统雅好,属于相对有点奢侈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味道。事实上,中国赏石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现实中,要在国内找出有社会声望、有赏石藏石传统代代延绵的名门望族却不好找。“它不像别的非遗项目,也许是赚钱、营生的手段、技能。赏石艺术的赏石,是文人的传统,它费钱,不赚钱。家族代代传承,持久不易。”

在专家们千挑万选的文化筛找中,赏石、藏石七代传承至今的中国衡山家族浮出水面,成为赏石艺术非遗项目申报中百年石尚家族的典范、中国赏石艺术文化经典传承的不二代表。沈宽又是衡山家族石道文化第六代传人中的代表,下启第七代赏石藏石人。沈宽之前的一个身份是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会长,鲜为人知的是,至仁至善、心宽如海的沈宽,家族声名显赫,爷爷是沈钧儒。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今人始冠其家族为衡山家族,时人尊沈钧儒为衡山公。衡山公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还担任过几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国际民主法律协会副主席(代表中国法律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身后、周恩来身边那位身材不高、银髯飘逸、一脸凛然正气的老人就是衡山公。

沈宽一边擦试着爷爷衡山公当年摩挲过的这方长江红奇石,一边感慨地说:“像这样红地子上透着黄斑点的长江红,品像最好、最为难得,现在可不好找啰!”

沈宽家书香门第,屋里书和奇石等藏品不少。厅里的条案上,照例摆着一些奇石,条案的下面也放着一些奇石摆件。

沈宽自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和爷爷衡山公生活在一块。

衡山公身居高位,除赏石、藏石、习书外,一生不吸烟、不嗜酒、不赌博,没有不良嗜好。长辈的品行垂范,后辈自当比学力行。

沈宽的父辈和子辈中,相对知名的人不多。衡山公后人一如大朴不雕的奇石,散落在祖国内外、天南海北,至今大多过着平凡的生活,既没有再出过律师、也鲜有从政者。只有女婿范长江的四子范小建曾担任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沈宽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常有人好心地说,衡山家族的人比较亏!但我们自己看来,很正常,一点都没觉得尴尬。”

沈宽说:“爷爷非常智慧,他的品性、他的家教、他从赏石、藏石中悟出和践行的道理,比他的父辈、爷爷辈,也就是我的祖上还要深,还更有经世之用。”“功名利禄过眼烟云,平平淡淡方得始终。我们衡山家族的人基本上都很淡定。”

记者注意到,沈宽俏皮似地从嘴里蹦出这些话的时候,脸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真是寂似长空,静如磐石。

衡山公曾给他秘书、也就是后来三联书店的老领导、出版家方学武赠过一副对联:“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联语透出衡山公石寿千年的石道哲思和立意、行事的准则:鄙视目光短浅和空谈,绝非拘泥眼前的苟且。对身边的秘书,衡山公都做志存高远的叮嘱与要求,何况对自己的后人呢?

自清朝以来衡山家族石道文化传承不绝,绵延七代至今,无疑是中国家庭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道独特风景。所谓石道,是赏石藏石经验、对石的识见与学识之道,也是基于文化传承成就,蕴含深邃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礼石之道,更是“文以载道”式的石中之道,由惜石、悟石而生发的赏石艺术中蕴含的人生、社会经验的见识与哲学思想,人生智慧。衡山家族人丁兴旺,从1919年至2019年的百年中,却没有出现过玩物丧志的败家之子;也没有出现过忤逆奸诈的不孝之徒。更为人称道的是,无论是在上个世纪初的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潮中,在新中国建立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在每一次生死攸关的历史选择关键节点,衡山家族无一例外地,似乎能神奇地洞察先机,穿透历史的迷雾,紧扣历史发展的脉搏,做出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历史选择。而且,其选择,在今天看来无一例外都是正确的选择,没有踏空过一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衡山家族人生之旅,没有站错过队,也没有搭错过车。

何以神奇如此?

我们自然喜欢光明,希望生活永远阳光普照,并毅然奔向光明的顶点。于衡山家族而言,又是怎样的大智慧,才能做到从一个耀眼光明的顶峰,全身而退,悄然侧身于荣耀强光下的阴影,含蓄、低调,而似乎安于被人遗忘。

沈宽手上的湿布接触石面后,被惊扰的灰尘,逆光看去,像光线下的舞蹈,灵动、轻柔。《晋书·宣帝纪论》说:“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记者恍如穿越历史时空,看见衡山公清洗擦拭赏石的身影。记者暗忖,清雅中和,文人赏石境界大抵如此。

“与石居”—“与时据”的哲思智慧

衡山家族赏石、藏石历史久远。衡山公祖上几代都仕于清廷。自沈衡山上溯四代皆进士,且都有共同的爱好,欣赏和收藏奇石。衡山公父亲沈藻卿好书画奇石、善篆刻且与吴昌硕等交深、为候补知府,祖父沈纬宝曾任苏州知府、曾祖父沈濂是清政府刑部主事。在浙江嘉兴沈家,从庭院、客厅到书斋,处处供奇石,大到“鸡骨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小到雅称“竹叶婆婆”“仕女弹琴”“仙人探洞”“坐看云起时”的雨花石,衡山家族藏石品相高、品种丰富。此外,还有“冰纹”“青花”“绿端”等上好端砚。

衡山公五个子女,藏石主要传给了三子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沈叔羊。沈叔羊又把藏石传给了儿子沈宽。

作为衡山家族第六代赏石传人,沈宽既是标准的奇石发烧友,又是国内排得上号的赏石大家。

沈宽数次告诉记者,衡山家族最好的传家宝就是石头,他可以买石,但绝不会去卖石。其子沈挚名字中含一“挚”字,挚,亲密、诚恳之意。沈宽命名居所为“挚石居”,矢志像祖辈一样,诚挚爱石,诚挚做事,诚挚做人。真可谓对石对人对事,均一腔挚爱万般情,满心欢喜一赤心。这既是明志于石道的昭示,又有对后代的寄望。

沈宽的女儿沈萌、儿子沈挚现在都是设计师,和美术艺术相关,也都传承了祖上爱石、藏石的家风,是衡山家族第七代石道文化传人。

沈宽的爷爷衡山公,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6月,在重庆将其书斋取名“与石居”,以石明志。此举,时所罕见。

1938年,衡山公到重庆后,先在青年会家庭宿舍17号住,后因日机轰炸,宿舍受损。1939年6月,搬到了重庆枣子岚垭83号的良庄,和共产党员王炳南、沙千里夫妇合租第二、三层。救国会成员、著名作家茅盾,著名记者范长江也曾居住在这里。沈钧儒住二楼西南角。“与石居”面积大概20平米左右。三层是一个很小的阁楼,当时的进步青年经常在阁楼上讨论时政。

沈宽的父亲沈叔羊曾回忆说:“与石居”有几个架子,摆的不是书,而是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连书桌和窗台上也都摆着好几块石头。“当朋友到家里的时候,父亲常常让客人到他书斋里去,赏玩他珍藏的石头。”

衡山公爱石,与石而居,以石会友,赏石励志,远近闻名。社会各界名流、爱国志士纷纷相聚“与石居”赏石咏石,“与石居”一时成为重庆最热闹的私人聚会场所之一。

于右任先生为“与石居”题匾并识:“衡山兄爱石成性,所至选石携陶陈列室中,以为旅行纪念,为题斋额,并缀于词。”词云:“求石友,伴髯翁,取不伤廉,用不穷。会见降旗来眼底,石头城下庆成功。”不愧是衡山老的多年至交老友,于右任对沈衡山热切盼望抗战胜利同庆南京石头城的民族感情,概括得准确生动。

当时,郭沫若、冯玉祥、李济深、黄炎培、茅盾、梁寒操、张仲仁、侯外庐等社会名流,既是“与石居”的座上客,也都为“与石居”题词明志。其中,冯玉祥的题词是:“南方石,北方石,东方石,西方石,各處之石,咸集于此。都是经过风吹日晒,雪浸雨蚀,可是个个顽强,无亏其质。今得先生与石为友,点头相视,如旧相识,且互相祝告,为求国家之独立自由,我们要硬到底,方能赶走日本强盗。”

这些题词、跋语,说的是石头,赞的却是石头的主人。

“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在回忆文章中说,衡山公在重庆经常有“尾巴”(特务)跟踪。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尾巴”看沈老身边总有个大箱子,很重的样子,便巧立名目打开审查,却发现竟是一箱石头。

今天的人,回头看衡山公重庆“与石居”的浓情岁月,很可能会无感。这不奇怪。因为沈衡山不是侠客,只是一个以律师为职业的知名爱国民主人士。他的日常,既没有前线冲锋陷阵的枪林弹雨,也没有暗杀大王王亚樵轰轰烈烈的民族英雄传奇,很难有文本阅读上的武侠代入感,也就难以在意山城重庆的历史风云际会、和“与石居”真正的石道文化价值所在。

然而,没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场面,并不意味着就是风花雪月的轻松惬意。国家存亡、民族生死,前途未卜。重庆当时环境复杂,各方势力纠缠。衡山公时时要面对各种斗争、各样的诱惑。在迷雾重重的陪都,“山路”崎岖,稍有不慎,一脚踏空,便跌入历史的万丈深渊。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衡山公又是怎样透过雾都的迷雾,来看清与选择脚下的路?

换位思考,若你我是衡山公,身处当时,又当如何以对?

衡山公赴重庆前,1937年12月由南京先来到武汉,与各党各派人士筹组抗敌救亡总会,出任主席。

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沈钧儒作为参政员出席会议,并提出了《切实保障人民权利》的提案,获通过。

1938年10月,沈钧儒由武汉转重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10月,沈钧儒与各党派参政员在重庆举行宪政问题座谈会,共同发起宪政促进会,被选为该会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同月,又到桂林推进宪政运动。

1939年11月23日,沈钧儒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认定抗日、民主、团结三者不可分,以团结支持抗战,以民主巩固团结,是目前救国的途径。

1941年皖南事变后,沈钧儒和邹韬奋主办的《全民抗战》被迫停刊,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沈钧儒则留在重庆继续从事抗日民主运动。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沈钧儒原为创议人之一,但因有一部分人考虑到救国会一向靠拢共产党,怕国民党反对,因而不赞成沈钧儒和救国会同志参加。直到1942年底,沈钧儒才正式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人民救国会也成为盟内的政团之一。沈钧儒和救国会的加入,对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记者注意到,1940年,沈钧儒65岁,即便搁在今天,也早该退休颐养天年了。但衡山公年谱所记,重庆时期前后,衡山公的社会活动多,而且每一个活动的历史选择,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正确的,都是紧扣社会发展脉搏,紧紧抓住时代所需,而踏出的每一步。

记者发现,衡山公正确选择的智慧,应该是“与石居”的与时俱进,思想观念不落伍:在救国的道路上,与时代所需、与当时的时下所需,来做事、做人。这就是衡山公爱石、赏石、藏石之人的人生现世报;是为国、为民、为社会的不了情。

赏石藏石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乃近似于“文以载道”的“以石载道”。自魏晋南北朝时起,至明清以降,赏石被赋予承载中国传统文人心意投射的不二载体,能满足文人自我的趣味和实现小我世界“卧游”与“遁世”的相思。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空灵、虚空、坚韧、为世所不取等道学哲思注入其中,阴气沉沉的石头,神奇地生动起来、活泛起来。以至于遇石称兄、见石相拜、抱石而眠等等爱石之人的奇谈怪举,为当世之人所不解。

然而,沈衡山的“与石居”,并非停留于“与石相处、同居”的浅层文化表象,而是另有深意。衡山公在赏石文化家族传承基础上,加上自身审美趣味、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人生阅历,从而自觉生发出“与时俱进”的心态,并且在自己能够完全做主的天地里,插上了旗帜鲜明的石道文化大旗:石道,时道也。“与石居”,“与时据”也。

于石道而言,要有相称的见识和恰好的石缘,才能在大自然千千万万的顽石中,慧眼识珠,发现和选择合乎石道心意的奇石,再给她命名、安置,来完成点石成金的一个阶段过程,创造赏石的神奇。接下来,该赏石由此挤进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文化家族的文化生活轨道,实现进入人文价值岁次递增的文化殿堂。

而了解衡山家族的石道文化史,就不难发现衡山公的“取时”之道,也尤为特别,颇具深意。

衡山公人生历史波澜壮阔,生活细节雪泥鸿爪。记者记忆尤深的是,沈宽不经意间提到的一件小事:“即便是上小学的孙子,回家后第一件事也是先读报,再做作业。”衡山公要求家里人,礼拜天早上都要去给长辈请安;无论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坚持看报纸。显然,前者化的是中国传统孝敬文化之功;后者取的是紧跟时代洞察时事之力。

石道文化中,从相石、取石之时的端详石势,在传统瘦、皱、漏、透、丑(韵)的文人赏石中,透漏的空洞,蕴涵和体现着洞见、洞察和洞观世界的明辨之思;而瘦、皱、丑的扭曲与大反差的夸张造型,则可体会赏石本身势之俯、卧、仰、背之间的动静匹配与奇正相锲、相生之道,即阴阳转化,事物衍生的道理。正所谓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也正是”“立志须存千载想”的文化思想底蕴的高明之处。

所以,从不懈怠地对当下时事的了解和掌握,加上立足于“存千年想”的高思想基点,以及敏锐的洞察和判断,对社会形势之势的掌握,自然就要比普通的文人政客要高明许多。

“与石居”的思想中,與时俱进的意识,是彰显的,并不隐讳。只是历史以来,前人未注意罢了。而且,记者注意到,衡山公这种独特的心法,并非源生重庆。早在三十多年前,他的这种道行的见识和意识就有迹可循。

衡山公在1902年4月24日的家书中清楚地写道:“上海有《女学报》望阁下购阅之。一年大约亦花不了多少钱,而可以增许多见解。其报好否,可一再请教岳父,至要至要!”

沈宽告诉记者:“爷爷和奶奶20岁左右在苏州结婚的,然后爷爷一直在外奔波,家里奶奶一手操持,爷爷书信中尊称奶奶为阁下”。

这种见识,一百多年前是何等的超前!即便搁在今天,仍跟得上时代,不落伍。记者惊奇的是,沈衡山何以在晚清和民国封建半封建的社会时代,就有如此超越时代的见地和举动。

从沈衡山年谱所记,其在重庆明确提出“与石居”之前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也许正是石道文化的家庭环境熏陶,塑造了沈衡山的思想品德,影响着他的一生。

1875年,沈钧儒出生于浙江嘉兴世代传承赏石藏石的官宦世家。自幼聪颖,5岁能诗,15岁即中秀才,诗赋列为第一。1900年,沈衡山在父亲去世后,在陕西,与于右任等创办三原印书局,翻印康梁所著书籍,大谈维新革命。

紧随时代,与时俱进的意识,“变”,注定成为衡山公的人生底色。

记者根据其年谱所记,粗略梳理了衡山公跌宕人生的“十九变”:

一变:弃官留学

1904年,光绪朝应殿试,成为天子门生,得“赐进士出身”衔,被签分刑部贵州司主事。见日本因维新富强,遂申请留学为寻强国之策。

二变:学法求变

1905年秋,而立之年的新科进士沈衡山被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抵日之后,认为日本因法律变革而变法成功,故改学法律。1908年4月毕业回国。

三变:投身革命

1909年春,与阮性存等發起组织“立宪国民社”,推动立宪运动。三次进京请愿速开国会失败后识破预备立宪骗局,转向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时,做浙江起义的政治组织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

1912年4月,被选为统一共和党参议,5月加入中国同盟会,8月继为国民党党员。约于此时,他参加了南社。

四变:弹劾袁世凯

1913年他支持国会议员联合弹劾袁世凯,并积极参与天坛宪法草案的起草。

五变:远离黎元洪

1916年6月黎元洪出任大总统,沈钧儒被派为浙江代表赴京商国策。1917年3月任司法部秘书,并参加以张耀曾、李根源为首的政学会。后辞司法部秘书职南下。

六变:反对段祺瑞

1918年6月,广州国会递补沈钧儒为正式议员,到广州参加参议院活动及参加制宪,1919年秋,为破坏段祺瑞政府的武力统一计划,受命暗使浙军潘国纲部脱离北洋军阀指挥,保持中立。

沈宽告诉记者,衡山公1919年到1922年之间,主要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研究社会问题,并用手中的笔杆子,著书立说,声援五四运动。

1919年至2019年,已百年。今天,北京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在爽朗的阳光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记者不敢想,100年前的这个季节里,身上贴着清朝进士、“海龟”文化人、革命派等无形标签的沈衡山,他在想些什么?如果时空穿越、生命流转,同样年纪的沈衡山,在今天的天色里,今天的历史他又该如何创造和书写?

1919年,沈衡山44岁。

44岁,人到中年。即便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命运之箭已然扣发,所能到达的前方,似乎已一目了然。因而常打趣: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似乎真的是人到中年万事休了。然而,对于“与石居”——“与时据”、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的沈衡山而言,人生的好戏还在后头。百年前上海黄浦江的浊浪和腥湿的晚风,并没能使其裹足不前。从1919年至1963年去世,他人生后半场的44年,流年之变,更加地惊心动魄,异彩纷呈。

正如苏东坡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信请看:

七变:研读《资本论》

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1922年任《中华新报》主笔。

八变:反对曹锟

1922年6月北上任国会参议院秘书长,8月当选为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6月,为反对曹锟贿选,坚辞秘书长职,抨击、揭露和声讨曹锟的违法贿选。

九变:反对孙传芳

1926年9月,与褚辅成、沈恩孚、黄炎培等发起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反对军阀孙传芳等,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

十变:被捕入狱

于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与褚辅成同时被捕,蒋介石已签发枪毙令,沈钧儒险遭杀害,神奇躲过一劫。

十一变:民主办学

1927年秋任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上海法学院)教务长,民主办学,主张学术自由和自由结社,培养人才如著名法学家沙千里、林亨元等。同时从事律师工作,敢于主持正义。

十二变:营救政治犯

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上海分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上海分会执行委员。4月,为营救被捕的陈赓等人,与宋庆龄、蔡元培等7人当选为民权保障同盟营救政治犯委员会委员。

十三变: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事爆发,他全力以赴支持抗日,支援淞沪抗战。1935年12月他与马相伯、邹韬奋等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5月31日联合全国各界抗日力量组成“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负责组织工作。

十四变:“七君子”蒙冤入狱

为了抗日救国,不屈不挠同反动派斗争。1936年11月23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为著名的“七君子”之狱。

十五变:组建中国民盟

1939年9月初与邹韬奋、章乃器等在重庆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为调解国共冲突,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第三党性质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

十六变:改建中国人民救国会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2月救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救国会,沈钧儒当选主席。

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1948年1月他在香港领导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恢复领导机构,批判中间路线,重新确定民盟的路线和政策,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全会决定沈钧儒与章伯钧以中常委名义领导全盟工作。

十七变:任新中国副国级领导人

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为建国初期建立人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2月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53年当选为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1955年沈钧儒任代理主席,次年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直至逝世。

十八变:解散救國会

1949年12月,沈钧儒主持下发表中国人民救国会宣言,鉴于中国人民已翻身作主,救国会已完成历史使命,宣告光荣解散。

十九变:创新石道家风

留下宝贵的政治遗产,以及《寥寥集》 《家庭新论》《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与石居诗》等著作。他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优良家风和家族文化,创新性地为中国衡山家族传统石道文化注入了新的灵魂和时代精神。

小中见大的文化自信

沈宽告诉记者,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北京,衡山公的“与石居”面积都不大。

巧的是,记者注意到,沈宽挚石居面积也不大,而且,明面上显露出来的挚石居藏石,包括衡山家族老赏石、和沈宽几十年来不停地淘换到的爱石,似乎多数个头不大,以小石居多。

沈宽几次用手托着半个巴掌大的“奇峰”风凌石小山子,讲解它的美:在黑色莽原上,其它凸起的山峰都是黑色的,一座山异峰突起,是白色的白山。这个白,就是这块奇石的靓点,整体造型奇特,尤其漂亮……

沈宽说,这个小山子是十多年前,他在北京一个石展上200元捡漏所得。

沈宽说起他的石头来历时,仍是满脸愉悦,似乎又回到了当时的买石现场。那些以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不等的价格买到的赏石,在沈老看来都物超所值。

记者发现,外表特征不大、以小示人的文化载体,似乎是衡山家族的一个文化特征。比如,“挚石居”不同空间的墙上挂着的几幅画,尺幅都不大,最大的一幅,是沈宽女儿和儿子20年前画的家庭合影油画,大概3平尺大小,其余也都是小画的式样。沈宽卧室墙上挂着一个镜芯字画作品,尺幅也不大。上面有沈宽父亲沈叔羊画的衡山公头像,还有衡山公自己的签名和一行小字。

沈宽说,从上海、重庆、北京,父母一家子都和爷爷沈衡山生活在一起。小字中的“宽宽”,指的就是他自己。沈宽周岁的时候,又正好是沈衡山七十大寿,于是沈宽父亲沈叔羊就制作了这个特殊的生日纪念礼物。衡山公在自己的中国画小肖像下,以小行楷行文作记。画面中还有墨彩松柏寿桃小画,以及家族成员和亲友们的签名和贺语。

记者好奇地问沈宽:“又不缺纸,为何做镜芯小画?”

沈宽淡淡一笑,默然不语。他翻开《沈钧儒》一书,手指衡山公的一张照片笑着跟记者说:“我像爷爷,是典型南方人的个头,不高。”

这张拍摄于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照片,衡山公和朱德分居毛泽东两侧,紧挨着身材高大的伟人毛泽东,衡山公个子更显瘦小。

沈宽老人自言自语道:“在领导人中间,我爷爷个子最小,又是瘦瘦弱弱的样子,凭什么得到毛泽东、周恩来他们的认可呢?!”

沈宽接着告诉记者:“石头虽小,但可以小中见大。祖上传到我手上的奇石,有不少小奇石。”

“顽石本无根,诗家增盛名。”赏石的文化价值,并不在于看其形制大小,而往往取决于赏石者和藏石者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的深浅。

事实上,石道文化的确如此。不少历史名石也都是石小文化内涵大。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是赏石大家,他藏石不拘一格,但品位不低。有名的奇石,像“试观烟去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壶中九华石,和“万古仇池石,潜通小有天”的仇池石。由“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等诗句也可看出,苏东坡藏石以小个头的把玩件、案头清供、小摆件等居多。其《怪石供》记载,东坡用饼食从在齐安江水中玩耍的小朋友手中,先后换到了二百九十八枚小小的奇石,放在古铜盘里,注入清水,石色更清透明亮。在道眼看空一切的庐山归宗佛印禅师看来都说好,由此开了用净水养小石为案头清供的先河。

再往前推,南唐皇帝李煜,艺术修养大家,集藏的众多奇珍异石中,最好的“海岳庵研山”,个头也不大,据传只有一尺多长,却“嵯峨耸立着三十六峰,世人罕见”。

郭沫若诗赞衡山公“与石居”:“磐磐大石故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而衡山公自己也在题与石居诗中说“至小莫能破”。

至小不破,这大概是衡山公的物道、石道、人道价值取向的视角,更是“小中见大”的强大文化自信的写照。

衡山公《寥寥集》中创作于1942年的《好男》诗,就有“莫谓一蚊细,痛痒关全身”的诗句。

郭沫若五律《题沈衡老像》诗句“身虽四尺弱,心似九天宽。俭道兼儒墨,仁风振懦顽。”赞衡山公个不高文化很高。

除陶醉于石道文化,衡山公被世人称道的,还有他的书法。记者留意到,确如沈宽所言,受家传赏石藏石的石道文化熏陶,衡山公似乎信奉物宜取小、事不避大的信条。连平时书法的创作与应用也不例外。

郭沫若《挽沈衡山先生》诗中说,沈衡山“爱石传神堪景仰,临池有味耐观摩。”石如其人,这是对沈钧儒一生爱石、习字的最好总结。

重庆人周永林1939年仍是当地农业职校18岁的学生,也是党领导下的重庆学生救国会骨干,他在工商界的一次聚会上,得以认识全国救国会主席衡山公。后来,衡山公应周永林所求,为这个不满20岁的晚辈题写了一首诗:蜜蜂忙处百花香,十里青城十里黄。遍地是金不须炼,于今生产在农乡。周永林2014年去世前曾对外说,书法条幅不大,但意义不小。从落款,也可以看出衡山公在周永林这个毛头小伙子面前,也并不托大。衡山公的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玉石虽小,五德俱全。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的最高境界。衡山公赏石传神、临池有味。既偏爱小中见大,也擅于以小搏大,足以小处见精神。其一生偶有榜书大字的例外,但绝不多见。

沈宽 告诉记者,仅知的一次是1936年10月,在上海,为鲁迅。

1936年10月19日晨五时许,鲁迅病逝。宋庆龄后来回忆:“冯雪峰对我说,他不知怎样料理这个丧事,并且说如果他出面就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当时我想到一位律师,他就是年迈的沈钧儒。我立即到沈的律师办事处,要求他帮助向虹桥公墓买一块墓地。沈一口答应,并马上去办理。”

据当时报纸报道:在鲁迅治丧委员会十名委员名单中,有毛泽东、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茅盾等人。沈钧儒作为公祭主持人,榜书“民族魂”三个大字在素绢上做成大旗,盖在鲁迅灵柩上,悲恸云天。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最后身上覆盖着衡山公榜书的“民族魂”素绢大旗,入土为安。

一个月后,比平常的书写要大一些的字,又出现了一次:七君子蒙冤入狱,衡山公狱中张书:还我河山。

小个子的衡山公为民主、为国家同样冲锋在前,毫不退缩。1963年元旦,周恩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宴会上对衡山公的功绩作了精辟总结:“衡山老今年平九十岁,我们为他祝贺。衡山老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他曾经为民主、为社会主义奋斗到老。”

质取其坚的意志

“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衡山公与石居的诗中,“取其坚”三个字斩钉截铁。以石自励,衡山家族赏石、藏石的文化张力显露无疑。

从小耳濡目染,在家族石道文化的影响下,沈宽痴迷石头。“小时候跟着爷爷拣石头,就发现石头好玩。纹理、色彩、造型,天然的很好看。那时候岁数小,也不知道为什么好看,好看在哪里,这些当时都不懂。”

沈宽告诉记者,赏石不仅跟地质形成有关,和书法、绘画、文学、和人类文明都有联系。

沈宽仿佛昨天还在跟爷爷衡山公看石头,弹指间自己也成了爷爷辈的人。他感慨万千:“只有这石头永恒,无所谓生命、思维、语言,它很神奇。你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我们的石文化博大精深。赏石天生带艺术性、观赏性,托得住我们的想象,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沈宽说:“从古至今,石头硕大无朋,是质坚厚重、朴素实诚的象征,它平和肃立,坚韧硬气,这些都很像爷爷的品质。他从光绪朝的进士,历经几次改朝换代,但始终站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前沿,每一次都因选择站在人民的利益一边,而遭到当权者的通缉和打击,但他都毫不退缩。”

俄国作家有句话叫“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多高远。”沈宽扳着指头细数衡山公当年面临的劫难:“他进士身份留学专攻政治法律,因搞立宪活动,刚回国就差点被朝廷抓捕;辛亥革命,他在浙江参与起义;后来又倒袁,袁世凯也抓他;然后反对军阀曹锟贿选;又反对军阀孙传芳南下;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又因通共嫌疑被逮捕,蒋介石都已经签发了对他的枪毙令,幸好他当年的师生鼎力相救,爷爷才躲过此劫。”

衡山公面对的当权者,都是掌握枪杆子和国家机器的人。沈衡山一介瘦弱书生,大点的风,几乎都能吹倒他,可当权者拿他就是没有办法。

沈宽说,蒋介石曾多次让人警告沈钧儒:“识相点,再胡闹就不客气了!”

据史料记载,为拉拢救国会,希望救国会接受国民党领导,1936年7月中旬,蒋介石邀沈钧儒、章乃器、李公仆等救国会的三个主要负责人去南京谈判。谈了三天,衡山公等人坚持要蒋介石停止内战、发动民众、坚决抗日,“(这样做)那就不领导也领导了。我们救国会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谁这样做,我们就同谁团结。”结果,蒋介石很失望。

10月,沈衡山又主持了鲁迅公祭,五六千人参加,送葬变成大规模抗日游行;之后,他又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上发表抗日讲话;还组织援助上海工人反日大罢工……

终于,国民党当局出手了。1936年11月22日深夜,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等救国会七位负责人,同时被捕。23日,沈钧儒等人在法庭上驳斥了当局对他们“鼓动工潮”“反动嫌疑”的诬陷。这次拘捕因证据不足和没有拘票,只好让七人交保释放。当晚,沈钧儒等人,再次被捕。

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宣布七人罪行:“托名救国,肆意造谣,勾结‘赤匪煽动阶级斗争,更主张推翻国民政府,改组国民政府,种种谬说均可复按。”

1937年6月11日和25日,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进行了两次审理。6月11日首次非公开审理“七君子”案。沈钧儒作为第一被告,在法庭上同法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斗争,驳斥了法官的指控,申辩救国无罪。

沈宽说,审理时长一个半小时,律师给衡山公找了把椅子,然而,时年62岁的沈衡山却坚决不坐。中间除了喝过一次水外,始终都从容地昂首站着。

沈衡山还被大家认作狱中家长,带领大家斗争,坚决不写悔过书,坚持爱国无罪。衡山公拟定以柔克刚的策略就是:“主张坚决,态度平和”。

七君子入狱后,各界义愤。宋庆龄等国内名人在国际上发表“救国入狱运动宣言”,表示“要与七君子一同坐牢!”。作家罗曼罗兰、哲学家罗素、科学家爱因斯坦等国际名人也向国民党政府发出抗议;“西安事變”后,共产党提出八项主张,首条释放“七君子”。

多重压力下,1937年7月31日,沈衡山等七君子被释,出狱后沈衡山代表七君子表态:决不改变宗旨,决定和过去一样,抗日救国。

历史的相似,自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十年后的1947年,沈衡山再次面临甚至比“七君子”事件更为严峻的政治环境。

这一年的3月,国共关系彻底破裂,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

在白色恐怖中,沈衡山依共产党建议,乔装转战香港,恢复民盟总部。1948年初,他领导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反对国民党政府将民盟宣布为“非法团体”并勒令解散的无理行径。他顶住巨大压力,使民盟组织复活,同时坚定政治方向,把其他民主党派争取到了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的一边,扩大了党的统战战果,最终为解放战争的早日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政治基础。

此后,沈钧儒领导民盟开展了支持、拥护、宣传新政协运动,来推翻南京反动独裁政权,瓦解了蒋介石独裁政权的士气。

在他领导下,救国会和民盟虽无武装,却有政治影响力,为民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郭沫若在冯玉祥的与石居题词后题诗:“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先生之风,超绝时空,何用补之,以召童蒙。”

1943年元旦,在重庆的茅盾、老舍、田汉等50位文化名流联名为衡山公贺七十寿辰,并在《新华日报》发表贺词:“先生今年七十,精神之坚毅也如石,身体之康健也如石,守道之笃实也如石,爱国之纯挚也如石,受先生之感召者,世之青年,亦皆如先生之如石也。”寿词以“石”贯穿,足见衡山公人石堪比。

同年,对衡山家族石道文化理解颇深,意犹未尽的郭沫若,又为“与石居”新填了《水龙吟》词:“沈衡山先生爱石,凡游迹所至,必拾取一二小石归,以为纪念。侯外庐兄榜其斋曰‘与石居。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古香已逸,豪情待冶,将何所好?踏遍天涯,汉关秦月,雪泥鸿爪。有如神志气,长随书剑,时媵以,一拳小。浑似风清月皎,会心时点头微笑。轻灵可转,坚贞难易,良堪拜倒。砭穴支机,补天填海,万般都妙。看泰山成厉,再劳拾取,为翁居料。”

词的主要意思是说,古董不可靠,容易见到和集藏的是石头;石之功能多,赏玩外,可治病、填海。“砭穴支机”,典出《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荆楚岁时记》有“此石是天上织女支机石”句。

郭沫若曾将”石有圣者相”比作沈钧儒。石头秉性坚贞,表里如一。郭老通过诗句点出衡山公赏石藏石,乃取石“坚贞难易,良堪拜倒”,这正是衡山公为国、为事、为人的石魂表现。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坚韧不拔,志比石坚,是衡山公一生脊骨坚挺的生动写照。衡山公一生,救国救民意志如石似铁,以实际行动在践行着他的石道——“时道”梦想。

衡山家族石道文化时代精神与石永寿

沈宽告诉记者,衡山公的奇石藏品丰富,不少藏石来自世界各地。“既有天上的陨石,也有地下的化石,光矿石标本就有200多枚。”但衡山公他们的年代,赏石、藏石的观念和现在的概念有很大不同。衡山公他们丝毫不看重石头钱利这方面的事。藏品除了家族继承的外,有的是文友互赠,有的是购藏,更有不少就是游玩所捡,以作纪念的小石头。

衡山公人生轨迹常变,但捡石的习惯一直到老都没改变。

1900年,沈衡山25岁的时候,就和胞兄跟着叔父沈卫到陕西汉水襄河拣过石头。直到84岁那年,衡山公还在北戴河的鹰角石海滩,捡回一块红白相间,色块像云母似的大石头。石头抱回家放在案头,朝夕相伴。

衡山公捡石头的地点,最特别的有两个:一个是去朝鲜访问的时候,在罗盛教烈士陵墓附近捡过石头;另一个地方,在苏联访问的时候,去列宁藏身的一个草棚旁捡过石头。

寄情一物,既决定于性格因素,也受家庭、家族的文化影响。沈宽说,由于受家族石道文化的影响,小时候,别人都在海边戏水,他却在海滩上找好看的石头。甚至在文革大串联的时候,同行的伙伴一人背一袋吃的回家,沈宽却从重庆嘉陵江边背了一袋石头回了家。现在,沈宽的老伴、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女等一家老小都喜欢石头,赏玩石头,其乐融融,每个人都会不定时地按各自的喜好,买几方赏石回家。

沈宽有一个号叫“不琢”。他说,不琢,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石头以天然形态为高;再就是说做人要真诚,也不要雕琢。即“玉可雕,石不宜琢。”

沈宽认为,“赏石家不是随随便便能冒出来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但要想成为赏石家,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玩石头不懂美学不行、不了解中国石文化也不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不行。而且,赏石艺术领域,个人悟性非常重要!”

做了近四十年赏石文化研究工作,而且常在石展中当评委的沈宽,也有外界看来显得很“石头”的原则:对赏石藏品是一不点评;二不评估,由市场检验其价值;三不帮推销;另外,对外不收学生。

沈宽说:“我不是教授,没资格收学生。因为这里面的道太深,悟性、人品都会影响到能否成为一个赏石家。”

衡山公咏“与石居”诗:“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此诗,质朴平常,浅显易懂。然而,记者从石道文化角度再作体味,顿觉此诗可谓中国衡山家族石道文化之集大成者,当为中国石道文化的一座时代巅峰。

从“与石居”——“与时据”背后与时俱进的哲思和行动;再到人石互喻,质取其坚韧的意志比拟;从石文化中吸取的小中见大的文化自信;再到石道思想中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石势阴阳互转的道学思想理念;最终全诗的落笔,也可以说是与石居主人,抑或就是诗中之“石”,其炽热思想最终融冶到“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上来了。

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是与石居主人在自我强调,因为其明白事物的道理,而不随意附和意见、轻率地表示同意与否。正如陆游在《闲居自述》中所说的那样,“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作一个不能言的石头,也是不错的。因为,与石居主人说自己涉入石道、即“时”道的道行不深啊,所以只有浅显的印迹、见识。也就是说,从诗面上看上去,衡山公所表达的,似乎是自励的座右铭:正因为道行浅,所以警醒自己要“深识”,不要“苟同”。

沈宽的妹妹沈松曾对采訪她的记者说:“爷爷这辈子,一生许中华、一身正气,从青年到老年,无论环境怎么变,但他为国家、为民主、为民族的情怀始终没变,这种态度和人生观对全家都有影响。”这就是衡山家族的秉性,宁可不言,也不虚与尾蛇。

其实,“与石居”的主人的底层思想,正蕴涵在这两句诗中。衡山公表面上说,因为中国赏石、藏石这一石道文化传统深厚,自己眼下道行不深,要学石不语。“苟同”这两字从字面上看,是较难入诗的,衡山公却执意为之。背后的确另含深意。“苟同”,典出《韩诗外传》卷四:“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前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不醉反耻》中也说:“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保邦於未危,必自此始。”这也正是衡山公的石道文化高明之处,一语双关,文雅平和地石砭、针砭重庆国民政府当局国贼莫作,应从善如流真正积极抗日到底。

因此,与石居该自题诗一经流出,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众多爱国志士和文化名流题词唱和。

“此世论心常恨少;四海知髯故绝伦。”后人评价说,对新中国新政协会议贡献最大的民主党派是民盟,而民盟中又数沈衡山功勋最为卓越。

民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势力最大、组织最广的民主党派。但自从1947年底,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及总部被查封后,民盟事务主要由沈衡山、章伯钧等负责。民盟与新政协会议有关政治活动,实际上是由沈衡山办的。没有沈钧儒,民盟就不可能在内战胜负未分的1948年初,便选择与国民政权分道扬镳,转而“一面倒”,倒向新民主主义道路。

衡山公无论与国民党决裂还是向共产党靠拢,均系奋不顾身为救国家于危亡,出人民于水火。这与他从青年时代惯有的与时俱进的正确政治思想,和抗战后政治立场的适时转变密不可分。

记者注意到,沈衡山的先进政治思想,是紧随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要求,其革命道路的变化,由青年维新爱国,到中年宪政救国,再到晚年民主建国;其政治思想也从维新变革思想,转变为协商民主思想,再转变为宪政法治思想。衡山公一路辨、一路变,而政治生命永葆青春。

“无所住;俨若思。”恰恰也是衡山公的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衡山公赏石藏石的一生,也是不屈不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正义奋斗的一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其石道文化由家族传承而得,但他一个典型的旧文人进士,却能一反传统文人情陷小我的自我格局,突破书斋、石斋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局限,确立石“与时据”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动能,变小我为大我,实现了石格的升华。其近九十年的人生,极精彩,与石居。卧,伴“石”而眠;行,因“石”而就;情,因“石”而生;事,据“石”而做;功,依“石”而取;立,倚“石”而力;走,择“石”道而去。其石道文化从家族传承而来,且在自身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出衡山家族石道的时代文化思想精髓,衡山公创新性地给衡山家族传统石道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活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增添了生動的活力,也为中国赏石艺术紧随时代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动力。衡山家族石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赏石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家庭赏石藏石石道文化传承的杰出代表,永远的旗帜,注定将载入中国赏石艺术文化史册。

1963年6月11日,衡山公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主席任上在京病逝。他由一个前清秀才、进士之身,不甘守旧沉沦,从抗战时期反卖国、解放战争时期反专制、建国后反腐败,到反对各时期政治领袖误国误民:如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曹锟贿选、反对孙传芳阻碍国民革命、反对蒋介石片面抗战一党专政、反对汪精卫变节投敌等,衡山公经过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始终抱着爱国为民,争取民主自由而高瞻远瞩、志存高远、品质坚韧、精神不屈,终获大成,也擦亮了中国衡山家族石道文化传承发展大旗。各界定评衡山公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人因石而名,石因人而贵。羡慕衡山公手下的赏石,得与老人朝夕相伴,见证衡山家族石道文化的传承、丰富和发展;“银杏千年征道性;青城一洞试幽深。”祝愿衡山家族的新晋赏石中坚力量,不负衡山公所望,低调中前行,平和中兴旺。不因家族石道文化名望负累,轻装继续荣耀前行,再创衡山家族石道文化辉煌。(参考资料:《沈钧儒》、《沈钧儒年谱》《寥寥集》沈钧儒百科资料、相关报道及文史图片等,均由衡山家族提供。)

猜你喜欢
衡山赏石家族
观日台弄笛
管仲的“货币战争”
皿字家族
衡山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赏石悟道
台湾真柏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