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墙绘介入城乡文化建设的有效表达

2019-03-20 15:50金心亦
传媒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墙绘身份话语

金心亦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特色小镇建设是供给侧改革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实践,也是统筹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媒介。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协同特色小镇块状经济板块的腾飞,中国乡村振兴建设以地域板块升级与多元文化追求迎来了转型升级新阶段。文化引领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特色小镇建设,以文化为魂是保障社群独特性的源泉,城乡规划必须警惕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所带来的人性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割裂,从而消磨城镇的独特性,丧失社群的支持,违背城乡建设的初衷,一个城镇的文化品格是其实现更好、更快、更高的核心驱动力。

一、话语身份

公共空间墙绘是指在城镇、乡村统一的围墙、靠近路边或闲置的白墙及楼道等公共空间上用丙烯颜料绘制图案,从笔者团队开展文化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来说,公共空间墙绘在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融媒时代,文化的引导不再完全依赖于意见领袖的权力路径,基于“反身性”认知的“他者”的话语身份往往更具备说服力,公共空间墙绘的媒介属性比较丰富,它既是广告宣传又是城镇景观,环境适应力强、可实施区域广泛且受众广泛,潜在地呈现出以必备生活景观为背景的“他者”话语身份。大面积的、随处可见的、不可回避的公共空间墙绘夹杂着大量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人际互动。借助公共空间墙绘优质的媒介属性,着力在创作语义上综合反映一个区域的个性特征、文化认知与发展理念,引导群众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内生动力,获得公共空间墙绘话语身份的认同,最终迎来包括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城镇、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需要警惕的是,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城镇、乡村中的公共空间墙绘的群众影响力增强,它成为了一种新的信息权威,其内容与形式若只是停留在知识普及与信息披露的阶段,单向度的宣传很容易被理解为“操纵舆论”,引起群众的抵触情绪,丧失了公共空间墙绘的媒介功能。因此,内容与形式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才能滋养出真正的信任,充分理解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身份是探讨其身份认同建构的基础。

二、认同建构

在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中,公共空间墙绘的优势在于以“文化+”的理念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在局部空间上下功夫,一方面调动了局部空间的使用率,助力乡镇空间的优化、乡镇形象的升华;另一方面以“软建设”的方式实现建筑、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塑造乡镇鲜明文化特色。公共空间墙绘的优势也是其获得群众身份认同的关键,墙绘信息源的选择及转化、公众审美趋势、视觉语言特征、视觉语言表达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参与性

基于新媒体的高度介入,公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质的变化,呼唤更深入的参与性,公共空间墙绘在创作语义上应落实到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例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公共空间墙绘在创作语义上应落实到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上,强化群众的参与性,从而夯实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身份,增强其身份的识别和认知程度。除此之外,公共空间墙绘在表达形式上应当顺应当下公众审美趋势的转向,通过视觉语言的有效表达来调整“视觉场”,通过参与性行为话语的表达来控制观者的“视取向”,将群众的目光吸引到创作语义上,利用场域、创作语义、视觉语言的相互作用为观众的观看带来了综合意义的形成。

(二)客观理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所有的视觉传达从本质上都是一种“说服性传播”,媒介角色的设置变得尤为重要∶采用群体身份的称谓,如“同志们” “乡亲们”等;采用针砭时弊的表达方式,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与发现上,如以当地的热点事件为创作原型等,实现了他者视角的群体身份话语,凸显了“客观理性”的角色魅力,吸引了部分粉丝,并在观众的口口相传中强化了其理性、客观、专业的媒介形象,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三)关系性

一些进行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在看待城镇、乡村问题时往往是带着先入为主的“问题意识”的,认为小城镇、乡村本身就是落后的,需要进行纯粹理性意志的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从而忽视了它的形成基础,如地理风貌、社群模式、历史文化等,这种与人性、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相割裂的规划自然无法获得社群的广泛支持与推进,与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相违背。因此,公共空间墙绘媒介认同的建构应当从场域的概念以及社群的关系性出发,其图案的形式需要根据墙面的位置、大小精心布局,内容需要根据视觉传达的广告性、功能性、文化性、人性原则量体设计,从而通过关系性话语表达来凝聚群众情感,将延续历史文脉、激活文化之魂落到实处,脱离区域情境来谈区域问题都是缘木求鱼而非针砭时弊。

三、话语表达

对于公共空间墙绘来说,无论是话语身份的确立,还是社群认同的构建,都是基于话语表达来最终完成的,话语身份是前提,社群认同是基础,话语是路径,三者互相作用,共同作用于公共空间墙绘的媒介构建。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表达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营造,在传达内容的同时凭借其独立的艺术表现性吸引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使得信息的传达变得迅速而有效,最终达到知觉塑造、文化引领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视觉艺术形象是将主题及思想在观众的认知范畴之内真实、形象地表达出来,观众凭借感觉即可把握信息,且视觉形象感染力强,具有开放性,给予观众深刻印象以及探讨补充的空间,将其解构了来看,是由主题的选择、表达的形式、组织的结构共同构成,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共同支撑。

(一)受众本位

观者对公共墙绘的观看存在着一个从视觉语言到情感沟通的交互思维联想过程,观者对图意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公共空间墙绘介入城乡文化建设,将特色小镇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具象的形式进行宣教与解说的核心在于观众的关注与接受。公共空间墙绘在叙事结构上立足于受众本位,首先要进行城乡特色资源到城乡特色视觉文化符号的转化研究,包括区位、产业、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特色,创建符号序列资源库,保证城乡特色“鲜活”地再现,保证与周围环境形成一定模式下有机整体,保证受众与视觉形象之间的亲密度,从而提升受众的接受程度;然后,将一些热点问题与特色视觉符号进行拼置同构,甚至可以将热点问题以当地一个典型案例的视角来呈现,用图像学的方式直观解读抽象的逻辑与理念,提升受众政策知晓率,保障政策的推进,夯实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身份;再者,根据观看主体的多元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视觉语言的多义性,适当地释放品鉴空间,例如∶一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乡村,公共空间墙绘可以较多地采用直接表现的形式,具象、准确地传达内容、思想;一些以时尚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城镇可以多采用间接表现的形式,利用丰富的哲理性进行环境的补充与深化。

(二)创意表现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观者从以前的寻找信息发展到现在的挑选信息,为了使自身获得更多的关注,衍生出了许多抓人眼球的创意表现形式。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真正能够引起关注的图形是介于规则图形与杂乱图形之间的,人的视觉有归纳完善图形的倾向,不完整的形象反而能够引起大脑的特殊关注,熟悉又陌生,似见非见的图形最容易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本人的墙绘实践发现,像正负形、同构、替代、异影等图形表现形式运用于公共空间墙绘中就非常合适,首先它们利用图形与图底的组合关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特殊的心理感受,瞬间打动观者;然后它们可以融合新旧事物,拓展空间维度,实现现实与非现实的“联姻”,强化所传达信息的接受程度;再者它们可以借助逻辑上的“张冠李戴”深化图意的层次,扩展观者的品鉴空间,揭示更深刻的道理与观念,实现意义上的升华。需要关注的是,个性化的视觉语句要与具体情境相匹配才能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三)组织结构

优秀的公共空间墙绘并非创意图形表现形式的堆砌,图形的规划、组织与构成能够直接决定画面的创作语义,具体的图形创意表现形式要基于主题内容的功能属性进行组织结构,角色定位是居高临下还是平易近人,表达观点是科学论证还是日常经验,构图形式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受众对象的年龄、层次与趣味等因素都需要优先考虑,从而决定创意表现的角度、立意、风格、语言,匹配对应的组织结构设计∶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强调、寓意等,对创意图形进行框架上的再创造,使得整体的效果达到与主题抽象意义上的情景的、形式的、精神内涵的一致。

四、结语

文化引领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本文从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出发,选择媒介属性丰富的公共空间墙绘为主要载体,厘清公共空间墙绘的社会功能及话语身份,完成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审美趋势的认同构建研究,探索文化引领、知觉塑造视域下公共空间墙绘视觉语言创新表达研究,从而彰显城乡文化自信,推动墙绘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特色文化建设的方法革新和模式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特色小镇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墙绘身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墙绘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墙绘在居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餐饮环境墙绘设计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南京:百米民国风情墙绘惊艳亮相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