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杰 河北传媒学院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相当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①当下正处于我国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时期,红色纪录片备受社会关注,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河北省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主要区域,以晋察冀为题材的红色纪录片是河北省纪录片创作独具的优势,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是河北“相册”的重要里程碑。
一般来说,纪录片遵循主题先导的创作模式一定要具备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主题,二是个体主观性表达。确定拍摄主题是纪录片的首要任务,然后围绕确定好的主题进行内容填充,中期进行解说词的撰写以及后期进行制作剪辑等内容。
河北省红色纪录片大部分都遵循主题先导的创作模式。例如河北保定电视台策划的纪录片《寻找二小》,有着弘扬红色革命历史的鲜明主题,紧贴时代发展脉搏。它是用纪录片来纪念那些在残酷战争年代为国家安定而英勇牺牲的小英雄们。《寻找二小》共两集,28 分钟每集,片中经过大量走访二小家乡的玩伴,了解那个年代二小的经历。通过专家的讲述,逐步清楚二小的身世以及英勇牺牲时的情况。
《寻找二小》摄制组首先确定了拍摄的主题,随后,摄制组来到河北涞源县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百姓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当时发生的不为人知的事实。摄制组陆续采访 10 多位河北省的退休领导和重要的历史当事人,掌握大量的影视素材,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从提纲到初稿经过多次细致的讨论,并到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为了保证拍摄画面精益求精,摄制组尽其所能运用高级器材,避免因为硬件问题影响拍摄效果。
前期拍摄结束,就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将准备好的声音和画面进行组合,进入声画整合的阶段。蒙太奇手法是常用的纪录片手法,可以提高纪录片观赏性,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加上恰当的特效效果像是转场特效、画面的后期调色等也可以提高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的视觉感体验。最后将提前准备好的背景音乐、解说词等与纪录片完美组合,最后把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呈现在观众眼前。
1.叙事性镜头
叙事性镜头要脱离俗套,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营造特定的空间环境,选择特定主体带有个性特点的行为,真实情况的严格还原。在纪录片《晋察冀边区》第二集《激战黄土岭》中,画面中出现很多后来加入进去的历史资料和黑白照片,目的就是让观众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对纪录片有深刻的印象。该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在传统“红色纪录片”的叙事模式上又注入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创作上,这部纪录片最困难的在于切入点。也就是说,如何将现有的资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给观众。在叙述方式上,《晋察冀边区》围绕战争事件本身展开,重点介绍了黄土岭战役的重要人物和重大转折,穿插历史照片和史实资料,讲述黄土岭战役中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事迹,以史料照片的堆叠来展现历史的真实性。用照片加上解说词来讲述历史故事。比如白求恩医生在看到前线医疗资源短缺、革命战士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状况下毅然决然放弃回国,自己组建医疗团队到抗战前线救治伤员。
2.白描镜头
白描镜头就是依据叙事性画面的拍摄原则对某种事件、行为的概貌、概述性再现或表现的镜头。②《晋察冀边区》第六集《艰难岁月》中,开篇介绍1942年春天晋察冀边区人民艰难生活的片段中,将鲜血溅开的特效画面与边区人民的艰难生活画面叠加,增强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度,更加深刻表现了战争年代,普通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用镜头记录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表现了导演自身对纪录片艺术的追求。
1.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在纪录片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也是纪录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抽象艺术。纪录片中音乐的运用也与电影、专题片、电视剧中使用的音乐作用一样,是为了烘托情绪,渲染情感。用抽象的音乐来表现某一具体的事物或场景,原本平淡的场景可能立刻变得生动。纪录片中的音乐一般有三种:
叙述性背景音乐,例如:纪录片《寻找二小》里的音乐是一直存在于记录片全片中。但是背景音乐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只是单纯用来烘托影片氛围。
戏剧性背景音乐,经常用在增强矛盾冲突感或者是表达内在情绪。在《晋察冀边区》中,第六集开篇为了表现战区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利用紧张的背景音乐和快速的剪辑手法来烘托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抒情性音乐,一般是用来表达情感、提升整体氛围。例如:在纪录片《八路军》中,片子开始画面是用浮雕的造型来向观众展示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画面由近处逐渐向远处推进,然后出现影片主题,给观众雄伟庄重的感觉。为了配合这种气势宏大的画面,选用铿锵激昂的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调动了观众内心的崇拜之情,也使得画面更加有震撼力和情感力量。
2.解说词
“对于文献纪录片来说,故事的发展一般是由叙述来推动的,而影像则起了一个支持证实的作用。而文献纪录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缺少故事性和戏剧性。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说词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献类纪录片的趣味性。解说词使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更容易理解画面内容,更清楚想象出画面之外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解说词不再强调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只是以客观角度对事实进行叙述。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追求平实客观的风格。纪录片《寻找二小》下集中,以解说词完美引出当年陈模先生为寻找二小所做的努力,解说词是这样说的:“放牛娃王二小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少年来,不断有人循着在记忆中镌刻的歌声,寻找着小英雄的足迹,十年前,老朋友徐光的一句话,使儿童文学作家陈模踏上了寻找王二小的征程。”多少人在共同为寻找王二小做出着努力,尽自己所能去发现更多关于二小的真实过往。
解说词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听懂。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与画面达到音画对位的效果。“60 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敌人突然包围了乡亲们藏身的山沟,除了父亲有任务外出,王朴一家四口和近三百个乡亲都落入了敌人的魔掌,敌人逼着乡亲们说出谁是八路军,村干部,说出藏粮食军鞋的地方,情况十分危急”这段话是《寻找二小》下集中介绍王二小童年伙伴王朴在著名的野场惨案中壮烈牺牲时,以解说词来配合画面,表现敌人的残暴,小英雄王朴的英勇。
红色纪录片力求运用声画语言对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进行叙述式的重新表达并给人以信息传达和美的体验。红色纪录片依托于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经过对历史的重现,达到缅怀历史、弘扬社会主义精神的目的。在抗战时期晋察冀解放区的主要区域就在河北省,这片土地上到处镌刻着辉煌的历史,飘荡着抗战人民的英勇凯歌。自古以来,燕赵地区多出英雄侠士,他们英勇、仗义、自强不息……这里民风豪迈,侠义之风盛行。抗战时期,每一寸河北大地上都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国家抵御敌人的热血和足迹,也产生了一位位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也产生了流传千古令后世警醒的太行山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都成为河北的精神坐标,令我们深思缅怀。动荡的历史给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内容。
独一无二的历史境遇为河北红色纪录片提供创作素材的同时,红色纪录片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记录。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创始人约翰 格里尔逊曾指出:“纪录片这个称谓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产生这种说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纪录片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进步。④一部《寻找二小》几代人对儿时小英雄的敬佩记忆重新呈现,一部《马兰村的红色报人》让大家了解战争年代奋斗在一线的“媒体人”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信念。一部《晋察冀边区》以宏阔的视野、丰富的史料、气势磅礴的叙事手法,第一次全景式再现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晋察冀边区人民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表现了河北人民在国家危亡时刻勇于担当、果断出击的英雄气概。
在一定地域范围里,这个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综合就是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群体对日常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独特的见解让人们的生活遵循着符合这种地域文化的心理。在纪录片《晋察冀文艺兵》中几乎看不到风景秀丽的景色画面,放眼望去,威严的太行山杂草丛生,碎石遍野。山顶上蜿蜒起伏的是古老的内长城。片中更没出现如今观众愿意看到的帅哥美女演员,纪录片中的演员无一不尽量契合这个身份设定在战争年代应该有的形象特点。如果我们用平常欣赏美的眼光来欣赏,那全片几乎就没有美了,但是通过被采访者的回忆和片中史料的介绍,却能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律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却被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称为“黄金般的日子”,因为晋察冀寄予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⑤。河北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一方文化——燕赵文化,也塑造了“慷慨厚重,重义然诺,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河北精神。成就于战火纷飞年代的河北精神,是河北红色纪录片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而作为红色革命前沿、日军侵略中国的首选之地、国民党虎视眈眈重兵看守的河北省堪比这段抗争史的微缩版本。河北省历史文化丰厚,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主战场的冀中、冀东、冀南,有着无数英雄的说不尽的故事。坎坷的发展历史赋予了这块沃土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也为“红色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历史题材。与此同时,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红色纪录片”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红色纪录片的创作上要求高度契合历史事实,发扬河北红色精神,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在全国遥遥领先。近年来,河北省着重推出弘扬红色革命传统,贴近时代发展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河北红色纪录片文化”。
注释:
① 智利导演古兹曼语.
② 辛家慧.中国“红色纪录片”研究——以河北省创作为例[D].2013.05.
③ 辛家慧.中国“红色纪录片”研究——以河北省创作为例[D].2013.05.
④ 谷妍.山西纪录片叙事研究—以文化传播为视角[D].2013.05.
⑤ 韩立杰.崇高美的追求[J].当代电视,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