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技术带给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03-20 14:12
传媒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工智能院校

李 娜 刘 娜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人工智能发展的启蒙阶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智能从大胆创想的启蒙期到今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技术飞跃的艰难历程。今天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在迈入崭新的阶段,发展趋势呈现出多领域合作、跨界融合、自主创新等新的特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果也接连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国内传媒业的发展也搭上了人工智能这趟高速列车,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

一、智能传播技术兴起对传媒业的影响

(1) 内容生产智能化。写作机器人的问世。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投资、华西都市报实施运营的封面新闻客户端,在2016年上线时其目标就是打造全国一流的“智媒体”平台,深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封面新闻在2016年时推出了机器人“小封”,2018年“小封”参与了世界杯新闻的报道,总发稿量为600余篇,全网阅读总量超2亿人次,它实现了独立、快速成稿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精准推送,同时“小封”也是同事们写稿的好助手,通过“小封”对新闻关键词、文章标签的提取、摘要自动生成等智能功能的辅助,为采编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了采编人员的写作效率。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媒体从业人员亟须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智能技术”原理。

(2) 受众体验的“智能化”。AI带给传媒业的另一个惊喜是使通过“智能”技术生产的新闻可以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例如AI合成主播、智能语音技术、VR/AR带来的沉浸式的体验、大数据的精准推送等,前文我们提到的封面新闻运用智能语音技术将新闻稿件进行自动语音合成,用户可以在网络支持下进行“听新闻”感受沉浸式的便捷新闻服务。同时封面新闻通过大数据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兴趣阅读,当用户想要进行交流时,则可以运用到客户端提供的智能聊天和智能评论等服务。VR/AR技术通过重现新闻事件虚拟场景或是增强新闻事件现实场景,为用户带来了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感官盛宴。

(3)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中央厨房”的建设。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的全称是全媒体新闻平台,新闻平台的新闻内容的生产、后期的舆情监测、传播效果的评估、用户行为的分析等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报社的决策层可以实时判断新闻热点;编辑记者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抓取实时数据,迅速准确地掌握全国各地的热点事件的动态,获得最新的新闻线索;通过后期的效果评估,实时掌握受众的反馈,分析和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行为特征,实现精准推送。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变革进一步成长起来的专业,截至2019年6月全国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共有133所,网络与新传媒专业是文学学科、新闻传播学类下属专业,根据201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的结果,将全国有代表性的开设网络与新传媒专业的高校就其专业综合实力进行了排名,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对其在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略有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找到培养课程的不足之处。①中国传媒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包括新媒体概论、智能媒体导论,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②华中科技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复合型高级新闻传播人才。③浙江传媒学院的核心课程中包括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实务、数字营销、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④西北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包括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和应用技能、网络新媒体采编运营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网络新媒体传播暨信息采编、策划、摄影、摄像、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⑤四川师范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包括新媒体技术导论、数字摄像、多媒体信息编辑、数字视频编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摄影,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掌握与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⑥西安交通大学核心课程中包括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新媒体新闻传播与编辑发布、新媒体营销与策划,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悉新媒体技术、关注媒介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上述选取的6所院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核心课程我们看到,大部分的院校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媒介融合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更新,在原有的新闻传播类的基础类课程上,添加了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的核心并不清晰,智媒课程“零星点缀”。究其原因是培养院校在面对智媒迅速发展情况下,并没有找准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作为新学科,在高校培养这方面缺乏成熟的培养模式,不过院校之间的共识是新闻传播类的相关理论课程是其必修课,传媒相关的实操课程是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但我们也发现有些院校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划分为课程中的“亮点课程”,零星点缀但是却看不出其对智媒人才培养的计划性。②课程内容设计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课程的内容直接反映出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开设理论课或是点缀技术实操课,而且网络与新传媒专业属于文理兼收的大学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要顾及文科理科学生兴趣差异化,思维差异化的问题。

三、智能传播技术兴起带给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培养院校在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时,更要紧跟其发展,每个院校虽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依托专业略有差异,但是在这个专业的定位上一定要清晰,有院校特色,同时热切关注市场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在设置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生文理科的自身情况,以及学校的优势师资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只有走在智媒发展的最前沿才能培养出最适合智媒发展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总之,培养院校在进行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时,要有学科前瞻性,现在大部分的院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大都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的层面上,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的也大多停留在传媒宣传的大方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并没能突出网络与新媒体人才与新闻传播类人才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切忌将人工智能课程“零星点缀”,而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合理地制定大学四年对于网络与新媒体课程的安排,通过系统学习使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就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工智能院校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