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群
浅析以语言输出能力为目的大学英语改革
余有群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外语系四川成都610400)
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本科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大学英语公共课的教学必须深化改革以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为目标。文章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从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改革进行了探讨。
语言输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
随着互联网+背景和国家“一代一路”的方针的发展要求,作为重要交流工具的英语在我国在世界转型中起到了思想沟通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所以英语教学也应该进行深层次的转型,应以培养语言输出能力为终极目标。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1]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急需进行深层改革,需从应试型转为应用型、从理论性转向实践创新,从向内输入语言知识转为向外输出语言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高等教育办学力量,而这些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其转型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多关注学生的语言的输入能力和应试能力;同时,教学理念和手段陈旧僵化,以任务驱动和教师讲授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因而最终导致学生的语言知识应用转化的效果欠佳,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生活与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在转型改革的推动下,大学英语课程自2015年起进行了初步改革,2017年进行深入改革,历时4年不断探索与改进,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语言输出为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在改革过程中,该校大学英语课程着力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当今,有些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向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ESP),而非通识教育;但王守仁指出其教改的核心是要构建一个基础阶段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的更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2]同时,刘润清指出,21世界的英语教学将越来越紧密地和某一专业或学科的知识联系,行业英语将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3]
故此,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英语改革过程中谨遵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为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原则,选择符合其学生学情的通识英语教材的同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了相关的行业英语教材,教师在夯实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行业的英语术语和表达方式。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凝练了行业领域最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是基础英语学习的后续阶段,对其进行巩固与升华,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行业英语+通识英语的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实现“产教结合”,是专业与产业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全新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又具有牢固的行业知识与技术的准职型人才,高效地培养服务于区域和行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砥砺推进转型改革进程,形成以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通识英语+行业英语教学板块,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除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课堂以外,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打造“活”与“火”的课堂。
第一课堂教学将行业英语和通识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建,把英语教材作为原材料,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学的所有过程紧紧围绕应用灵活为主的方针,让学生分组自编剧本,创设逼真生活与学习情景,以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以口语技能为牵引,通过口语表演的方式重现教材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多个维度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该课程教学积极打造实践型第二课堂活动,如符合学生专业定位与学情的校园特色英语活动:英语戏剧节、欧洲文化节、模拟联合国大会、万圣节party等;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参加各类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宗旨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挑战赛等。此外,该课程结合最新网络教学形式,开发大学英语在线慕课学习课程,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下的口语学习系统和写作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教学。
为了让“考生”变“学生”,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执行与传统单一、注重终结性评价的传统考核模式相区别的“1+N”形成性评价体系。
此考核模式中的“1”指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占总成绩40 %的期末笔试考试、坚持强调听、读、译“三位一体的评测手段;“N”是指考试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测试板块多样化,具体指包括写作板块、自主学习板块和口语综合能力的评测。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将口语评测占比提升到30 %,其考核融入了课文情景剧演绎,同时加入了行业英语口语的考核,既利用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又利用专业性知识满足了学生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该考核模式形式非常灵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强调其学习过程,阶段性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使教师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达到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整合。
为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化课程改革。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抓住机遇,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行业文化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语言输出为主的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新颖的过程性考核模式,构建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有效地为社会输送语言能力扎实又行业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1]黄园园.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16(11):38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8(5):4-11.
[3]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32-35.
余有群,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2.32
H319
C
2095-1205(2019)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