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贵州民族大学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麦奎尔②等人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研究中,将受众的使用类型与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心理联系起来,归纳了其满足的基本类型,为“娱乐解闷”、“个人关系”“自我认同”“环境监测”这几个方面。而后在1973年E·卡茨等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中挑选了35种受众需求,并将其分为“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五大类。近年来,电视节目的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为了寻求突破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贴合受众的兴趣点,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一定的内容整合营销。基于麦奎尔、E·卡茨等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可以将电视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动机分为“转移和消遣”“逃避或情感释放”“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湖南卫视先后推出了《向往的生活》、《我家那小子》、《野生厨房》等综艺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拥有了一批忠实度较高的受众群体。而后《我家那闺女》还未播出就延续了《我家那小子》的热度,引发了受众的热切关注。作为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的受众主要分布在年轻化的观众群体中,以女性观众群体为主,她们对于此类综艺节目的需求心理会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
《我家那闺女》展现了袁姗姗、吴昕、傅园慧、何雯娜四位嘉宾的独居生活,并每期邀请四位嘉宾的爸爸来演播室与大张伟、李维嘉等明星观察员一起观察女儿日常生活的视频,在互相交流中深入了解明星们的生活状态。在节目中,明星们卸下光环,将以往镜头下光鲜亮丽的自己摒弃掉,回归真实生活。这样的节目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拉近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吴昕,在节目首播就可以看出,在《我家那闺女》的镜头下她是个“宅女”,可以几天不出家门,连吃饭都是外卖解决,连演播室里的观察员看到吴昕吃的外卖时都开玩笑似的说:“明星也吃麻辣烫啊”,如此细节可谓是很有生活感了。真实地展现明星们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满足受众的娱乐与猎奇心理需求。
近年来,湖南卫视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来打造精品化节目。在践行创新的道路上,从《声临其境》到《幻乐之城》,再到《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均在品质与流量之间达到了整合。
作为全面升级的《我家那闺女》,节目将嘉宾构成从小子转换为闺女,母亲转换为父亲,采用“明星+运动员”的组合,以此向观众传递更多社会议题。节目中闺女们的迷茫,更多来自于工作。作为80后的代表,吴昕吃着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却熬着“世界上最长的夜”,她从之前参加比赛的自信到现在的迷茫,其实这也是社会上很多80后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都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两位运动员嘉宾还向观众传递着正能量,为了0.01s差距而不断练习的傅园慧、有伤病但依然坚持梦想的何雯娜无一不在节目中展现出运动员的坚持不懈。也正是有了她们才让节目有了更多的新鲜感和多元化。自节目播出后,“网络暴力”“独居”“催婚”“仪式感”等都成为了观众经常谈论的社会议题。
《我家那闺女》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通过节目从中找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果然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我就是这样”,正因如此,才算是满足了受众情感共鸣的需求,一档节目的成功大抵就是这样了。节目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现明星们的生活状态,而是从亲情观察的角度进行定位,在当下的环境,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我们该如何处理,面对亲情和爱情我们又该如何回应。例如在节目中嘉宾面对网络上的谩骂,她不能告诉父母,因为她知道父母如果知道了会很伤心,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就是现在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都处于报喜不报忧的状态,这样的相处方式也是映射到了受众的身上。《我家那闺女》节目的定位是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能让受众产生共鸣、共情,最终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从“好好去生活”到“追求幸福生活”,《我家那闺女》通过对前代节目的继承和创新,增加了社会价值议题,引发了更多拥有共同生活状态的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心理。
注释:
①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6.
② 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