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峻,许俊达
(1.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2.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大力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向。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具备在已有专业知识水平基础上进一步自我提高的能力。哲学在知识能力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在塑造人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角色。因此,应把哲学教育置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使之对各种知识起整合作用,并成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
哲学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在世界观层面上的升华,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观照和精神寄托。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他实际上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某种哲学在行事。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学研究是“自由理性的行为”“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哲学“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与憎的感情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在不完善的社会处境下,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并重建这个家园。在人们可以寄托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现世的智慧之学,较之宗教迷信、盲目信仰的来世智慧以及政治教条要现实得多,哲学可以满足现实社会中多元的价值需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反差较大的情况下,哲学可以在二者的协调方面起一定作用。每年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哲学日”。其发起人认为,哲学可以触动每个人的精神内存,让人认识自己,回到并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大学教育中如果缺少了哲学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因为哲学是各门科学的规律性的更高总结和概括,本身凝结着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和思维结晶,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而且哲学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作用极大。大学教育应该是高智能、高投入、高积累、高回报的事业,它能够为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人才基础和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也是驱动科技兴国、创新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引擎。大学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之一就在于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了训练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一般智力要素之外,应着重在培养其思维力上下功夫。思维力在人的能力结构中起着核心作用,思维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哲学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其抽象程度深刻性的不同可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广泛应用于知识领域,是大学生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如果说在过去的高校素质教育中,过多的精力用于形式思维能力的提高或者二者齐头并进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许多可以形式化的思维劳动如计算、记忆、逻辑推演等,以及可以重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大多已经被或者即将被物化智能所代劳,这就把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摆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首位。辩证思维的核心是从矛盾的内在必然性去考察对象,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象,作为高级的科学思维方式,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要训练辩证思维,除了学习哲学迄今尚无更好的办法。
然而,我们看到,除了哲学专业,在其他学科中哲学教育越来越弱化。社会上往往实用地把哲学视为工具性学科,因其实用性不强而被轻视。而从事哲学的人往往也自身降格以求,无论是求助于权力还是求助于资本,一旦得到权力的支持或资金的资助,还自以为哲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哲学可以恰当地自我定位时,却感到自我失落。这是哲学精神的异化。哲学当然要与世界相互作用,并应用于方方面面,但哲学决不是神学的婢女,不是政治的附属,不是金钱的奴隶,不是摆设的花瓶,也不能被解构在日常琐碎的具体的事务之中。实际上,在大学生现代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大学引领大众文化,在强化大学生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在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等方面,哲学的作用都是丝毫不能或缺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辩证思维,以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这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有效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当代社会的文化丰富多样,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环境”。[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哲学,体现着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精神特征,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之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和远大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下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政治幼稚病,不走歧路。
在当下网络时代的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中间出现了利己主义思潮,大局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为人民服务,按此标准区分善恶,做到思想品德和行为端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强调改造世界,这将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当代实践结合起来,经世致用。大学教育对人的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一个人的宣传组织能力、计划运筹能力、应变适应调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是仅仅靠知识积累能达到的,更要靠智慧,靠实践。哲学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打开了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的双向通道。
既然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高校应加强哲学教育,实现哲学教育的功能。但要充分发挥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宏观作用,必须采用合理而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方法,找到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改变哲学教育的现状,以提高哲学教育的实效,最终实现哲学教育的目的,发挥哲学教育的功能”。[3]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哲学教育。
哲学应作为大学公共课程开设,如同体育、外语、思想政治课程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大学进行哲学教育的主渠道,应当继续加强,并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些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融贯中西开设哲学概论课程的尝试就大大拓宽了哲学课程讲授的内容。采用不同风格的《哲学原理》教材,发挥授课教师的专长。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模式,让哲学课生动起来,防止模式化、僵化的危险。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互联网+”模式,增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手段进行教学,凸显时代感。
仅仅靠哲学课这一条途径是不能完全承担和满足哲学素质教育功能的,应当把哲学意识贯穿于一切专业领域,而这是公共哲学课程教师难以胜任的,必须由专业课教师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尽可能结合各专业开设诸如物理学哲学、天文学哲学、化学哲学、数学哲学等科学哲学课程,开设历史哲学、经济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语言哲学、管理哲学等人文社会哲学课程,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结合上打通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拓展专业面。这样,哲学就不再是空洞的原理,而是与各专业结合的活生生的东西了。
开设哲学类公选课程、第二学士学位系列课程或学术讲座,介绍哲学的各个分支,如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当代哲学、现代外国哲学、认识论史、辩证法史、佛教哲学、基督教哲学等等,丰富爱好哲学的大学生的哲学知识,为之学习和研究哲学提供条件。这些课程应面向新世纪,在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上求新、求深、求活、求专。
建立或充实并开放面向全校的哲学专业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如果一时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可先向有关人士有限度地开放或半开放,逐步做到全面开放。其他专业也同样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自学其他专业知识提供条件,才能打通学科界限,实施通才教育。
组织学生哲学研究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比如,邀请哲学家来做主题演讲,并向全校师生开放;组织辩论会,结合现实问题并联系实际开展哲学研讨;组织参观和学术交流,提高社团成员的哲学和人文修养;开展哲学思辨游戏,将哲学的趣味性和哲理性相结合。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点滴已在潜移默化中与互联网全面连线、深度融合”。[4]借助各种“微”工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课、微视、微电影,利用其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特点,采集整合并定期推送哲学教育资源,邀请专家就国内外热点问题从哲学角度进行评析等,打造全天候开放式的哲学教育新模式。
总之,只要给予哲学以符合其本质的巨大的活动和生存空间,加强哲学类课程自身的建设,假以时间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哲学这一精神之王必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使哲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精神文明灵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