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波 梁 娟 邵 欢
提 要: 推进产业数字化是提升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 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重要抓手。 杭州在推动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过程中, 已取得一定成绩, 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但也存在若干问题。 基于此, 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 在精准把握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现状, 总结恒逸、 中策等企业成功经验基础上, 就推动杭州市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
按照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为更好地助力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 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总结提炼传统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模式, 加快建设“1 +N”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 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在走访恒逸集团、 中策集团等企业的基础上, 就推动杭州市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提出对策建议。
近年来, 杭州市推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了“机器换人” “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企业上云” 等专项行动, 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 水平。 2018 年上半年共完成“机器换人” 项目422 个, 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367 台, 购置金额7.5 亿元; 开展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233 项, 累计完成上云企业6.9万家。 12 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9.2 亿元, 同比增长2.8%;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8.3%; 新产品产值率为23.9%; 利润率为4.8%。
在推动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企业家缺乏数据化流程改造的意识。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流程、 市场、 要素等不同的痛点, 有些企业家未能把解决痛点问题和数据化流程改造结合起来。 还有一部分则安于现有的发展状况, 说是要拥抱互联网、 拥抱大数据,但缺少流程再造的决心, 并且受制于人才、 管理等多方面原因, 小打小闹做升级,没有真正深刻地领悟数据化流程改造的意义。
二是传统企业单一数据化流程改造成本过高。 数据化流程改造需要第三方的信息技术和传统企业内部的深度配合, 单一项目的改造时间长、 投入高, 如中策与阿里云的数据化流程改造单个项目的资金都要上千万元, 恒逸集团近两年的互联网改造和信息化投入更是达到5 亿元, 这让多数的传统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无法实现高额的投入。
三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缺少对传统产业的关注和实践。 长期以来杭州都是信息经济的发展高地, 不论是大数据、 云计算, 还是智能控制、 人工智能, 或者是互联网共享平台, 都能先人一步、 快人一拍。 然而, 绝大多数的信息企业, 都将关注点放在资本市场关注的、 投资见效快的项目上, 少有涉足传统产业的数据化流程改造,以至于很难找到集群式传统产业改造的突破口。 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 鲜有好项目在不同的传统产业中推广。
四是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随着传统产业的参与者和价值链走向重构, 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势在必行。 尤其是针对数据化流程改造的补贴、 人才、 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内容, 杭州市政策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否则无法支撑相关行业或者产业集群推进数据化流程改造。
结合走访结果和数据材料分析, 总结恒逸集团、 中策橡胶、 金鱼电器、 万事利丝绸等一批企业在数据化流程改造中的举措, 得出杭州市传统企业进行新一轮数据化流程改造的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 杭州市不断推进“一号工程”,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在大数据、 云计算方面, 杭州无论是产业体系, 还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水平, 均领先全省乃至全国,涌现了阿里巴巴、 浙江中控、 海康威视、 网易等一大批优质企业。 同时, 杭州市作为民营强市, 传统民营企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并且以数字化改造为转型升级的契机, 率先创新、 率先联动、 率先探索, 铆足了劲与阿里云等数据化流程改造提供商联合开展项目合作。 中策与阿里云在2016 年11 月开展合作, 提高了轮胎制造工序中炼胶环节的门尼合格率的品质。 西奥电梯与中科院、 杭州新松机器人等机构合作, 实施智慧工厂建设, 实现数据化流程改造, 使设备平均利用率提升13%, 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 恒逸与阿里云、 中控集团强强联合, 借助阿里云的数据中台和ET 大脑, 打造出具有恒逸集团特色的“创新创业” 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生态圈。
数据化流程改造的过程就是传统产业流程再造的过程, 是一个刮骨疗伤的过程,是一个颠覆重来的过程。 同时, 流程再造也意味着效能提升, 意味着产业生态重整。万事利丝绸依据企业精益生产的情况, 通过数据化流程改造实现批次追溯、 次品统计、 设备监控、 工序能力分析等功能, 创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网络化、 个性化丝绸数码印花服务。 春风动力实施高端运动装备智能制造优化提升项目, 使库存周转率提升50%, 设备利用率提升25%, 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 运营成本降低30%。恒逸石化通过数字恒逸的改造, 在仓储物流上实现智慧物流、 库存优化, 在生产上实行能耗评估优化、 故障预测诊断, 在质量控制方面实现图片智能检测、 产品质量预测等生产环节的流程再造, 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益。 通过对化纤行业的深度磨合和创新, 重新计算和调整了燃煤锅炉的生产流程, 大大降低了企业能耗。
杭州市传统产业缺少中央处理器, 生产、 库存、 销售管理模式传统单一。 坚持大脑先行, 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衍生新的商业模式, 有效整合产业链的数据信息。 通过数据大脑, 把不同业务领域割裂的软件系统及相应的业务数据库打通, 形成企业战略发展所需的应用逻辑和智慧输出。 中策橡胶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上游产业链炭黑制造、 尾气发电及余热制备橡胶制品贯通, 形成上游炭黑制造产业链的绿色生态循环制造体系, 并运用数据大脑打通了轮胎生产制造全过程,实践探索了废旧轮胎新商业生态闭环模式, 把物联网技术植入轮胎, 积累了物流的信息、 车辆的信息, 为今后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杭州市传统企业在数据化流程改造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数字平台, 通过迭代,提升工厂效率和智能化程度。 例如中策橡胶利用数据识别系统对不合格轮胎进行自动分拣, 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 恒逸集团运用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化纤检验数据, 实现了化纤检验的零人工。 金鱼电器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云计算、 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 通过部署ERP、 MES、 PLM 等应用系统, 实现精准数据分析, 优化管理流程、 管理手段和生产制造过程。 正是加强了企业智能化迭代,传统企业实现了工厂以生产、 安全、 设备、 质量、 能源等环节为重点的生产控制与经营管理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 实现了数据驱动。
加强杭州市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是杭州市集中攻坚推进产业数据化的重要抓手, 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的聚合效应, 在政策引导、 平台构建、 氛围营造、 多力合一上下功夫、 做文章, 形成全市一盘棋, 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和转型升级, 助力杭州市实体经济与信息经济协同发展, 全面推进“三化融合” 行动。
要打破部门壁垒。 在市、 区层面统筹协调, 出台有关财政、 金融、 税收、 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等产业支持政策。 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 协调市发改委、 市科委、 市财政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数据资源局等部门, 共同推动杭州市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工作目标设定、 政策制定等全局性工作。 通过预判数据化流程改造中可能产生的信息壁垒、 结构性失业等新问题, 建立产业风险监测、 评估机制, 防范区域性、 系统性风险。
要参照技改政策支持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 设立传统制造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政府补助(奖励) 专项基金, 专项基金按照“规模可控、 规范使用、 激励有效” 原则设立, 考虑到传统制造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企业规模、 单个企业改造金额等综合因素,建议基金规模不超过1 亿元; 按照“阶梯比例奖补+奖补限额” 方式对企业予以奖补, 提高企业实施数据化流程改造积极性, 防止有限奖补资源过于集中在个别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率先进行数据化流程改造。 可通过部门约谈、 表彰奖励、 税收优惠等措施, 鼓励通过产业集群开展改造, 鼓励龙头企业率先改造, 可采用一案例一补助的方式进行。 鼓励纺织服装、 化工化纤、 农副食品、 汽车零部件、 电线电缆等龙头企业, 发挥所属行业及领域的带动作用和产业链整合能力, 灵活施策, 重点鼓励, 率先改造。
要为信息企业和传统企业牵线搭桥。 要鼓励信息企业将战略思考转向传统企业。发挥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推动力, 紧抓产业数据化发展机遇, 做好传统企业与信息企业的需求对接, 深化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以“1 +N”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为契机, 在阿里云、 浙江中控、 之江实验室及省内外其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强强联合、 开放合作的基础上, 将项目开发的主体聚焦到传统产业,聚焦到杭州市的优势产业。
鼓励企业通过数据化流程改造整合产业链资源。 行业龙头企业要凭借在技术积累、 产业链地位、 关键资源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引领优势, 面向产业集群, 推动内系统的纵向集成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横向集成, 发展网络协同制造, 强化产业链的辐射作用和集聚效应, 形成“改造成本共担, 改造收益共享” 的联动效应。
要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开展先行先试。 如在石油化工、 汽车制造、 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 培育一批推广效应好、 引领作用强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借鉴阿里云与恒逸集团的合作模式, 通过数据化流程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进而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
要构建传统产业数据化流程改造行业应用平台。 建议以阿里云ET 工业大脑、中控Sups 工业操作系统等为载体, 以恒逸集团、 中策集团试点成果为基础, 采集、分析试点数据, 研究、 提炼试点案例, 开展杭州市化工、 工业制造领域的企业上云和工厂物联网建设。 通过企业上云、 工厂物联网等举措构建企业级数据化流程改造应用平台, 以点带面, 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工作。
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链、 产业链。 以阿里、 大华、 中控为首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可由上述平台型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合作试点基础上, 联合投资成立第三方数据运营企业, 由该企业开展原始数据价值挖掘和市场推广应用, 也可由平台型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行业智库, 以此破除可能的企业间数据壁垒和利益障碍。
以杭州市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为契机, 推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流程改造工作。
要提高改造意识。 没有落后的产业, 只有落后的生产。 不论是产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层面, 都需扭转观念, 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先机, 从行业、 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数据化流程改造。 要把数字化流程改造作为行业企业“武装大脑、 强壮四肢、 舒经活络” 的重要契机, 以流程再造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开启企业二次创业的新篇章。
要着力找准行业企业发展痛点。 着眼未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发展, 联合管理、数据、 信息等方面的专家, 形成专家组, 以产业集群为单位, 以刮骨疗伤的决心和干劲对传统行业和企业的痛点问题全面梳理、 深入评估、 前瞻干预。 鼓励企业借鉴恒逸和中策的成功经验, 通过若干生产环节的突破, 带动整个企业的大数据应用,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营效能的提升。
要通过数据化流程改造整合产业链资源。 鼓励传统大企业与阿里云、 网易等信息企业强强联合, 既发挥大企业在技术积累、 产业链地位、 关键资源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引领优势, 又发挥信息企业在大数据、 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 形成“改造成本共担, 改造收益共享” 的联动效应。 以数据化流程改造为抓手, 强化产业链的辐射作用和集聚效应, 通过大数据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要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关注传统产业。 利用金融杠杆, 出台针对数据化流程改造项目的金融工具, 如信贷贴息、 抵押担保、 再保险等。 以PPP 模式成立政府产业基金, 通过项目投资方式, 鼓励和引导传统企业推进数据化流程改造。
二是主流媒体要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总结和宣传。 联动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如《浙江日报》 《杭州日报》 等, 加强对杭州市传统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案例进行调研、 分析和报道, 着重剖析存在的共性问题, 传播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针对国家级重要媒体和期刊如央视财经频道、 《产业经济》、 《科技与产业》 等, 可动员市级相关部门和机构, 主动报送案例成果, 精准推送。
三是开展研讨、 交流、 展示活动。 以院校研究机构、 社会智库、 行业组织等为主体, 开展研究性项目,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借助云栖大会、 杭商论坛等专设传统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分论坛, 打造跨行业跨领域企业间交流平台。
四是增强企业改造的数字人才配备。 加强对传统产业数据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引进和表彰奖励, 依托在杭大专院校和高职技校, 对接传统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的人才需求, 培养可适应数据化流程改造的“新型工人”。 对在传统企业数据化流程改造中涌现的技术带头人以及急需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照杭州市人才引进政策提供落户、住房、 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保障, 并根据个人的实际贡献, 给予各级荣誉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