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丽 任建宁 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很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中,明确指出要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大学-政府-中 小 学”(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突破口和试验田,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地方师范类高校如何建设利用好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将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笔者有以下见解。
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学生培养离不开优秀的老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母机,他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教师水平。大学要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场所。[1]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主动发起,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合作共同建立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立起三者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的建立是三方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视,是对协同育人达成的共识,是建设好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前提。
建设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师范院校有较强的意愿,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培养优秀师范生的有效策略,但现实中师范院校的意愿总是有一些一厢情愿,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总是不够系统,单个点的对接合作总是难成规模,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利用行政的力量,充分调动中小学参与度,拓展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渠道,联合组建[2]。试验区可设立创新实验区管理中心,由政府参与管理,统筹中小学、师范院校有利教育资源,通过政府出台文件,制定规章制度,用行政的力量明确、规范三位一体合作方式和考核标准,切实做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内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在管理中心的管理、协调、统筹下,实现区域内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体化,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内教师教育资源。师范院校在校内也应该设立的相应机构,做好地方政府和当地中小学对接工作,协调各种合作关系,具体负责校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整合配置、教学整体规划的统筹工作。
试验区的建立,要探索多方位合作,注重实效,多措并举,多方受益。合作领域主要分为教师职前培养合作、在职教师培训合作、教育教学研究合作。
1.师资互聘,师范院校可有计划地选派一定学科的课程教学论教师深入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也可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到师范院校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讲座,也可聘请中小学教师为师范生充当校外导师制,指引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扎实师范技能训练,练就强硬教师职前本领。
2.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师范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试验区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共同制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方案,甚至可以针对性的试点订单式的培养。
3.注重实践,双向管理落实师范生实践任务。政府要结合整个片区师资情况,提供师范生实习岗位,师范生可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实习支教、顶岗实习多种形式锻炼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教学,同时中小学要积极配合,为师范生提供岗位和实习机会的同时配备优秀教师进行实习指导。
师范院校可根据情况对试验区内的在职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开展进讲座等活动,或者参加师范院校承担的国培、省培项目。在职教师培训可结合师范生顶岗实习进行,师范生进校顶岗实习,在职教师到师范院校进修。
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可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对接研究中大展作为,联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师范院校利用自身便利的实验资源、图书资源、研究资源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升中小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中小学教师利用丰富的教育一线资源,为师范院校教师教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验证。
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总结成果,发挥各自的优秀,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校本课程,编写教材,凝练合作成果,同时促进教师教育的再发展。
探索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范院校的永恒课题,是GUS 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多,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达成共识,师范院校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