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贫困生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问题剖析

2019-03-20 07:18:24叶昌祥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2期

□叶昌祥

一、高校大学贫困生形成的原因综合概述

(一)地理原因。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东西纵横5,200公里,南北跨越2,500公里,地球仪上每一寸之间,存在较大的地理文化差异,由此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城市,占据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且雨水相对丰富,对于农民的物产丰盈度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力量。西北戈壁滩,东北大平原,土地肥沃、贫瘠两极分化严重,从而导致农作物种植单一,经济来源弹性小。同时西部山区,海拔高,群山绵延,复岫回峦,修桥铺路以及发展城市、引入资金都有不小的难度。

譬如贵州黔西南州的贞丰县,全县人口49万,据统计,2010年贫困人口就高达1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32元。贞丰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多级台面,故而多低山丘陵、岩溶盆地、河谷盆地。其中山地面积占49.1%,丘陵区面积占43.3%,山间平坝区面积仅占7.6%。于此种情况下,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发展旅游业,引进资金,引进农业技术,在2015年,才使贫困人口数下降到6.4万,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二)历史原因。在光阴长河中,也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建国以来,遭受到国际反华势力的打压,受到欧美等国家的经济封锁、技术垄断,导致我国在经济、科技上的发展缓慢,纵有想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心态,也没有突破口。同时,在计划生育实施以前,我国人口基数疯狂增长,靠着小农经济发展,首先解决吃饭便是一个大问题。

由于各地区政府信息不对称,过度追求政绩,造成部分决策失误,非但没有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和原本经济的损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各地方领导人换届,后来者不继续“留有”工程,另起炉灶,或是否决前者的优点,紧抓缺点,非要上马所谓自己的工程,为赢得政绩而不因地制宜,为个人私利,没恰当取舍,对经济的损害,会危及到当地的贫困人群,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大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之势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去经营商业和创业的人员增多,大浪淘金,对比于在家乡种地或在岗位上继续劳动的工作者,他们与时间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吃上改革的红利,从而加速实现富裕,实现财务自由,故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两极分化逐渐显现,演变到今日的分化严重。

(三)家庭原因。在边远的山区,每一户人家的子女较多,或子女众多,或且待赡养的老人较多,家庭负担重,父母的经济压力大,家中较大的孩子一般会辍学(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实施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大降低辍学率),充当劳动力,学习一些谋生的技能,到社会上去摸爬滚打,赚些钱来贴补家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会恶性循环的。他们文化普遍不高,所依傍讨生活的技术少,可被替代性强,经济来源少,通过土地或到城市中务工所获收入分配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头上,显得相形见绌,所余不多。当然更加偏远的地区,有些孩子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又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公司裁员,工作岗位减少,下岗职工家庭基数增大,再就业程度不深,拓宽了贫困家庭的面积。

这样的家庭对变故的承受能力也是相对较低的。家庭成员患病或意外病故,导致家庭收入骤减,家庭支出急增,会轻而易举摧毁一个家庭。随着进城打工的热潮不断翻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而产生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和问题愈发严重,导致儿童缺少必要的家庭呵护与教育。夹杂着天灾人祸,人力有限,加剧家庭贫困,贫困大学生受到家庭经济上的帮助减少。

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构成一个贫困体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是不可能的,他们要想靠着自己的能力,大幅度改善在学校的经济情况也是相对困难的,初期靠着国家、政府的补助以及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获取经济上的改善,后期通过学习相关的技能,才能有所好转。解决整个体系需要一整套的方案,比如现下实行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国家重点综合战略,政策着力于根本,力图从基础瓦解贫困体系,“消灭”贫困大学生群体,而且从国家层面消除贫困,政策大快人心。

二、高校大学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拮据而难以安心学习,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遇到许多心理障碍。一部分贫困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抱有强烈的热情。乐观待己待人,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断奋起,不甘落后,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积极的。并不因为暂时的贫困而放弃用眼观世间美好的事物、色彩斑斓的草木、用心感受世界的善意。他们依靠仅有的社会资源,抓住机会机遇,挖掘自身的潜力,锤炼谋生的技能,面对困难不畏畏缩缩,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展露锋芒。由一时的困顿,反得高尚的品质。

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统统一股脑压来,确实有喘不过气之感。故而另外一部分贫困生,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存在相当的缺陷,身心健康度有待提升。心境平和,内心清净,才能不堕落,甚至于不因心理障碍而走向犯罪,不与正道相背而驰。有的怀有深层次的自卑感,打心底在意外界的眼光,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到天崩地坼的边缘。所以每走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另出事端。

再有,由于贫困生相较于家庭环境背景优异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发展空间是受限的。譬如从小占用的教育资源就少,有的贫困生是上大学以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电脑,只此一点,他的计算机能力是相对较弱的,更别说在运用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了。同时,在英语的应用水平方面也存在缺陷,与从小接受良好英文教育的学生有较大差距,甚至可用鸿沟这个词表达。

没有好的环境熏陶,加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衍生出见识略低的现象。家庭富裕的同学,自小在父母的带领下能够四处旅游,尝试新的事物。平时出手阔绰,交友也广泛。在很早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参加活动时也显得积极,与人辩解也有条理,不会为经济状况而发愁。贫困大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和生计,或多或少对于环境生出畏惧感。害怕接触,也没太多的时间去提升见识,譬如有的学生从小接触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表演、歌剧等艺术,凡此种种,都是一个人的底蕴,奠定了他的人文素养与胸怀见识。

当然在社会上由于贫穷会受到相当一部分的歧视,但世界终究是善意的,只要对世界抱有希望,就不会失望,不会绝望,随着时光渐长暗藏转机。

三、高校大学贫困生的消费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基础上,消费已是日常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产的动力,它能平衡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但由于地理化、家庭本身等一系列问题,贫富差距愈发明显。在推进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贫困大学生占我国总体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不低的情况下,如何呵护他们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表现、使其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杂糅在一起,都亟待解决,而下文将重点分析放在消费这一点上。

追根朔源,能够消费的根由在于经济,钱是能够消费的根本,现实贫困的对立面就是钱财较少。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和家庭背景息息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当然,由于国家政府与社会的资助,比如各式各样的助学金、奖学金,贫困生迈出高中校门,跨到大学城中之时,他们变得独立自主,自理能力增强,通过到社会上兼职,从事一些低技能行业,获得一定报酬,他们的消费情况也开始变得复杂,同时消费水平与家庭背景关系变得模糊。

过去,物质相对匮乏,娱乐设施、交通工具不发达,造就单一消费模式。除去吃喝基本的生存物质以及必备的生活用品之外,便是书本、笔纸等必要的学习用具,通过操场上简单的玩耍来获取欢愉,贫困生与家庭富裕学生在一方面差距不大。在社会发展的大势之下,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娱乐,转而多元化消费、多元化娱乐,消费出现成人化、社会化的倾向。贫困女大学生追逐热门的化妆品、奢侈品以及追求当下流行的手机、电脑等。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难免存在享乐主义、攀比等习惯,消费的虚荣心加剧娱乐方面的支出,譬如外出旅游等是不小的开支。

此外,又有消费的自卑心,不能及时排解心理障碍,会出现过激的消费行为。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心理不平衡,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盲目跟风,从众消费、透支消费。更有甚者,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金融,出卖自己的隐私,不顾及家庭的感受,贷款消费。通过这种途径泄愤,感受短暂的快感。高估自己还贷能力,无法及时制止贷款行为,在多个互联网贷款公司借贷,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失控。造成浪费的结果,同时又加剧自己费用负担,恶性循环,逐渐迷失自我,对学业失去兴趣。

四、结语

对高校贫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家长和学生本人必须正确对待,综合施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从而不辜负家庭、不辜负社会的培养,克服暂时的困苦,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以良好的心态,对生活怀着积极的热情,促进自己全方面发展,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掌握基本的谋生技能,在某一领域将知识专业化,如此才是立身之本,最后健康地走入社会,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