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XX体”生成语境浅探

2019-03-20 06:23林芝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网民话语语境

林芝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XX 体”是几年前就流行于网络的一种话语建构式样。网络中某些紧紧围绕某一热门社会事件而展开犀利评价的帖子或是一些广告语、某些名人的发言、电影中有趣的台词等等,因其语言风格具有新奇性、幽默性和典型的形式特征,深受网友的追捧,并且通过广大网友的仿拟,很快就可以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表达样式,被网友亲切地称为“XX 体”。如:甄嬛体、咆哮体、丹丹体、宝黛体、淘宝体、凡客体、撑腰体、高铁体、家卫体、大概体、方阵体、德纲体等等数不胜数。近几年来,“XX 体”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话语建构方式在网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话语类型学上的意义。

长期以来,有关话语的研究主要是文学上的研究,即主要着眼于其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以及语言符号使用上的审美价值。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日常语言哲学派”的建立及弗斯(J.R.Firth)的“在语境中研究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的学说为话语类型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网络语言“XX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其形成亦可以从语境因素去探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考察一种言语行为,尤其应在一定的群体、社团和社会中考察一种语言使用的模式。

一、话语建构与语境理论

本文说指的“话语建构”属于语言文字层面的内容,是指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语境是交际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判断话语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准。

语境是一个多学科概念,“语境”概念的起源课上溯至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之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对语境的界定、语境的划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语境”概念在语言学上的使用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中指出:语境可以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指的是上下文,言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时间、空间等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及心理因素,又可分为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等。

与话语建构和话语类型直接相关的是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情景语境包括以下成分:交际主体与客体角色和地位、时间、地点、目的及社会场景。认知语境指一套公认的规约、法则、准则和共享的设想,与当前活动和一般期盼相联系的推理加工知识。①文章主要就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角度探析“XX”体的生成机制。

二、“XX 体”生成的情景语境

根据情景语境涵盖的范围,我们认为“XX 体”生成的情景语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虚拟化

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截至2018年12月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同比增长3.8%,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48.0%,占比下降5%。

如此庞大的上网数据构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网络社区。网络社区又称“虚拟社区”,是由散布于各地的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的以旨趣认同的形式聚合而成的网络共同体。

网络地理空间具有集群效应,集群使得交流的成本很低。集群通常会产生雪球效应,这种效应直接影响到个人语言的使用方式,从最初的彼此差异到同质化。当我们选择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认同和加入该语言或方言所代表的社团的生活方式。②

“XX 体”的形成,就是雪球效应的证明。比如“是我体”。2019年10月28日,唐嫣罗晋在微博上公布喜讯,唐嫣配字“新娘是我”,而罗晋则写道“新郎是我”。因两位都是拥有很多粉丝的当红明星,于是有粉丝笑称:“王俊凯老婆是我。”,有学生党说“还有54 天考研,是我。”。一夜之间,网上又多了一种公布婚讯方式——“是我体”,最初指专属我的幸福,慢慢发展为“形容自己现在状态”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社交方式的虚拟化让网络语言在语言传播上呈现出和传统语言的较多差异。这些差异在“XX 体”中也得到了表现。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具有句式简单、句子简短、多用口语词、有较多省略和思维的跳脱等特点,而“XX 体”中既有简单的口语句式,也有复杂多样的书面语句式,既有文绉绉的书面语词,也有口语词、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甚至是一些符号性的东西,并且在内容表达上思维更缜密。其中某些“XX 体”是以较长的语篇形式出现的,可见网民在创作的时候是比较注意文法的。例如“凡客体”“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 块的T-SHIRT,……”,其语言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格,而像“淘宝体”,其语言就比较口语话,显得俏皮、讨巧。

(二)社会交往文化的变迁

进入数字时代,社会交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迁成为网络话语类型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

首先,交往文化的变迁使网络交际的语码发生了转变。

互联网的普及突破了社会交往的时空局限,使交往具有全球性。全球文化背景下,网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选用通用的网络语言,大量的国际性的双语式网络语言由此产生。网络上随处可见的“XX 体”,有些就是由多种语码组合而成的。这样的表达方式以其个性鲜明、新奇怪异受到了网民的追捧。在网络上积极发言的网民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容易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人们很容易受国内外各种哲学思想、文化的影响,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追求一种全新的信息及情感交流体验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其次,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范式。网络语言的形成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具有一种敢于冒险、挑战的文化品性和永远好奇、求新、以主体创造性实践向既有准则和秩序发出挑战的文化心态。在网络中,人们的创造力得到空前的释放,大肆突破语音、词汇、语法的常规用法,以全新的姿态畅游网络。近二十年来,汉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和演变,语言的规范化工作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三)网络对话语权实现了重新分配

“XX 体”中大量运用到了网络上才出现的新词新语以及一些崭新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网民的创造力,“XX 体”以更幽默犀利的方式表达了网民对世界的态度,这得益于网络对话语权实现了重新分配。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化呈现的“媒体——受众”的二元模式,传播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话语权的垄断,形成了一种散点式的网状传播结构。每一个网民就是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从而使网民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体现,同时也具有自身话语的控制和把握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领袖和把关者。③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在网络文本上,体现出对规范、规则的解构,对权威、传统和逻辑的挑战与颠覆。网络上出现的大量的新词新语,其实就是语言的变体,比如“酱紫”,其实就是“这样子”的语音减缩,“偶”是“我”在某方言中的读音,后来成为网络上“我”的代称,“不是”干脆写成“8 是”,其实这种变异与方言读音很有关系。中国是一个方言种类非常复杂的国家,各地的网民有时候喜欢用方言发音来说普通话词,觉得这样新鲜又有趣,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非常符合广大网民的心理,于是在集群效应作用之下很快普及开来,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会很快沉寂下去。上面的语音变异只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表达追求,更有网友在表达的时候故意用一种匪夷所思的逻辑来表示对世界的态度,例如“剑雨体”:我愿化身人民币,被你千万次抛弃;我愿化身美瞳,切割我的世界,美丽你的眼睛;我愿化身农夫山泉,只愿你能多一点甜;我愿化身天安门,只愿你从此不那么贫。再如“痛快体”:已经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的副本过?来!让我们CD 个痛快。

网络语言的夸张与变异、权利话语的建构和解构,把人类自由创造的精神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④“XX 体”的出现和普及,正式这种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

三、“XX 体”生成的认知语境

语言的使用和传播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制约之下的行为表现。在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XX 体”生成的认知语境特点。

(一)网民的自我认知的苏醒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虚拟性或者说社会交往方式的虚拟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观产生了冲击和消解,颠覆了物质世界感知和确认存在的准则。网络使得语言的作用被放大。网民在进入网络世界时,其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属性被淡化,网络语言交流逐渐成了网民体验和确认自身存在的唯一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的属性和价值回归自身的一次革命。网络文化摒弃了种种被物化和被混淆的标准,使社会主体在同一起点上,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中呈现自我,在交流中确认自我。⑤但同时,人们又不想暴露太多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自己的语言习惯,这使得仿拟经典的做法越来越受欢迎。

“XX 体”的生成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大量的仿拟,即需要大量的网友参与到这个传播的环节当中。自我认知的苏醒让人们敢于大胆地表达,使旨趣相同的网络共同体越来越壮大。

信息爆炸时代使网民沉浸在网络世界无法自拔。网络对信息的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构筑和处理大大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深深打上了网络思维烙印的模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显得跳跃、发散和不合情理。几乎每一种“XX 体”都会被网友恶搞演变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剑雨体”,其行文逻辑绝不能按常理去分析。再如“见或不见体”:“你买,或者不买房,房子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急,或者不着急,房价就在那里,时缓时急;你拼,或者不打拼,青春就在那里,有晴有雨;你啃,或者不啃老,父母就在那里,日渐老去。人生如梦,或者,让梦如人生,神马,豪言。奋斗,浮云。”该例中对“买房难、就业难、啃老”等让当下年轻人悲催的社会现实用诗化的语言进行叙述,用一种文字的美好去反衬生活的艰难,让悲伤、惆怅、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深刻。

(二)语言的仿拟实现审美的日常化以及情感的技术化

学者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与审美距离的消失,审美进入日常化生活状态。语言的仿拟主要体现为对经典模仿改造,这种仿真情景化、生活化,尽管是复制但也有创新,它摆脱了单一思想的禁锢,缺乏规范但也生机勃勃。“XX 体”的生成,就是通过广大网友在调侃甚至恶搞的心态下“大话”式地仿效经典而实现的。“大话”的核心意义是“疏离于主流意识形态,故而带有

强烈的民间文化的反官方特征……”⑥大话式的网络语言在虚拟网络中被认为是一种时尚选择,仿拟经典作为一种网络文字游戏长盛不衰,其开放型强,来者不拒。从而,语言的仿拟实现了审美的日常化。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流动性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淡薄,走向程式化。很多网民把情感作为客观物质来对待,以公开的技术化手段处理感情。网络交流中象形表情符号的大量使用使个性化情感和意义消解,大多数人更注重形式而不关注意义。“XX 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比表情符号篇幅更大的符号,其流行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结论

“XX 体”在刚出现的时候,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建构方式深受追捧。但人惟求旧,物惟求新,经过几年的流行,“XX体”这种提法已经慢慢退出时尚,尽管这几年网络上似乎已经不太刻意提“XX体”,但纵观网络上的话语建构式样,其实仍然是“XX 体”的延续。“XX 体”话语类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仿拟,其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就是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从情景语境来看,虚拟空间让社会交往方式虚拟化、使社会交往文化发生巨大的变迁并且对话语权实现了重新分配;从认知语境来看,虚拟空间使网民的自我认知开始苏醒、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语言的仿拟实现审美的日常化以及情感的技术化。这种语境下,“XX 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将会长盛不衰。

注释:

① 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113.

② 曹萍.中国网络语中的英语[J].巢湖学院学报,2005(2).

③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控制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99.

④ 王志涛等.网络语言与多元化生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⑤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控制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0.

⑥ 袁瑾.“大话”视野下的语言狂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网民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