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文 沈阳工学院 宋立东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有古籍记载了盛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盛京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也。天作地藏,自开辟以来,以待圣人”①。沈阳城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宜人的气候条件,为后期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沈阳作为东北建成最早的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城市建设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清代以前,由于沈阳城地处边塞远离中原地区,因此城市以军事防卫为主。但是到了清朝前期,由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其城市职能逐步向综合性城市演进,因此带动了沈阳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盛京八景正是在此时期发展而来,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
对于盛京的“八景”来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版本。清代大学者陈梦雷、刘世英、廖润绂、金梁以至民国的钱公来都曾对盛京八景做出相应的记述。“盛京八景”不仅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更承载着沈阳城浓厚的历史使命。
盛京八景作为城市总体格局的一部分,是城市景观的精华凝练,因此在我们从沈阳城市发展格局的角度分析盛京八景的分布情况,会发现盛京八景的分布情况也与沈阳的城市建设情况息息相关。在沈阳城上千年的建城史中,盛京八景的发展必然会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迁,对于盛京八景而言其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如“天柱排青”、“天柱神松”、“天柱青松”均是对福陵天柱山松树的描写,但是仅在对松树的称呼上有所区别。
由于各个时期评选盛京八景的人不同,导致原有的八景不再入选,增添了新的景观或原来的景观消失,因此出现了新景代替旧景的现象。如“景佑晓钟”、“凤楼晓日”、“东塔春耕”等景观都已不复存在。
在万泉公园处,清康熙时期的八景为“东园泛菊”,但是在清同治、光绪时期变为“万泉垂钓”,在清末民国初改为了“万泉舟莲”,在20世纪30年代变为“万泉消忧”。
总体来说,在早期的盛京八景中以有生命的、动态的人文景观为主,并围绕盛京方城分布,如“人从碑下走”、“和尚枕着城头睡”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沈阳城城市规模的扩张,到了清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沈阳方城外的自然景观,如“天柱排青”、“昭陵红叶”、“辉山映雪”等。但遗憾的是,由于后期人们对于盛京八景重视程度下降,许多景点由于人类的开发导致景观被破坏,原有的地形上填土修建其他公共设施,导致八景消失。
盛京八景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各个阶段的沈阳历史文化标志性景观,这些景观随着时代的演变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沈阳,自古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清入关后虽然盛京城被降为陪都,但是仍然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陪都重镇。在盛京城中蕴含了大量的名胜古迹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因此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在此地驻足,也正因如此,自清代起文人们都会选择盛京城中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景观用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字词语将其凝练,赋诗吟咏以表达对盛京城的赞美之情。由于高度概括景观文字精彩纷呈,成为了人们口碑相传的景观文化,也因此得以源远流长,因此盛京八景的演进过程体现着沈阳城市变迁过程。
注释:
① 《大清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