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词对比分析

2019-03-20 05:42:18连毅卿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词西方人英汉

连毅卿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人类丰富的文化赋予了语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周志培,2003)。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神圣的意义,同时数字还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语言学界传统上一向认为汉语是世界众多语言中数字文化最为发达的文字,而鲜有人提出英语在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以致许多学人默认英语的数字文化很不发达(蔡忠元,2009)。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对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体现。数字在人类具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通用性,全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在使用数字。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英汉双方在相同的数字上赋予了不一致的文化内涵(兰玲,2015)。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的不同传统观念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和文化差异。下面就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数字为例进行分析。

一、几个常见英汉数字的不同内涵

(一)数字“三”的用法

汉语中“三”的习语很多。说人职业的有“三教九流”“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劝人虚心学习的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为人处事的有“三思而后行”;表达对一个人的思念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行礼有“三叩九拜”。除了这些还有表示其他意义的习语,如“三头六臂”“垂涎三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喜欢用“三”来表达事物是有其根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天地人之道也”的说法,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和头顶天脚立地的“人”组成的。一个“三”就能概括全部,“三”因此也有表示完全、完美之意;道家宣扬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跟这个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常用“事不过三”来表示同样的事不宜连做三次,有“一而再,再而三”,往下就不吉利了。在中国民间还有当伴娘不能过三次的说法;在闽南地区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就是新郎与新娘的岁数差不能是“三”的倍数。因为十二是“一打”,“六”则是“半打”,在闽南语中“半打”谐音“夭寿”,有骂人短命之意。而北方城市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跟南方城市的意境差别巨大。关于“三”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如刘备的“三顾茅庐”后来被人引申为“礼贤下士”之意。汉语中还有很多关于“三”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的用法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three”在英语中也有完美之意。基督教中认为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上帝又创造了万物。西方人认为‘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是幸运的)。因为耶稣死后的第三天就是复活节,复活节代表重生和希望。所以西方人在碰到困境的时候,习惯再等上三天来期待有所转机。连莎翁也在他的剧本里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英语中的three也有延伸含义,如three-ring circus表示乱七八糟的场面;three sheets in the wind则表示人醉后的醉态。

(二)数字“四”和“十三”

在中国“四”是最不吉利的一个数字,因为“四”与“死”谐音,所以人们在选择门牌号、电话号码、车牌号等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带“4”的号码。“4”有时还跟其他数字连用表示其他意思,如“14”(要死)、“514”(我要死)、“8384”(不三不四)等。不过“4”有时也能用来传递表示美好心愿的信息,如“1314”(一生一世)、“201314”(爱你一生一世),这里的“4”就是“世”的谐音。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用这些数字文字传递信息,既免于直抒胸臆的尴尬,又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英语中的“four”虽然没有这么多忌讳,但在美国英语中“fourletter words”却表示“粗俗下流的话”,因为英语中的“fuck”“shit”都是四个字母。

与汉语的“四”的文化相比,英语民族对“thirteen”的感情类似于中国人对“四”的感情。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有关,传说耶稣受难前与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犹大出卖了耶稣;而且参加晚宴的人一共是十三人;晚餐的日期恰好又逢十三。“13”给耶稣带来了不幸和苦难,使耶稣受尽了折磨。后来人们就把“13”当成了不幸的象征。西方人对“13”的畏惧有时让人瞠目,比如飞机、火车、轮船等都没有13排、13座;高楼大厦跳过13层的编号、电梯号码从12直接跳到14,中间隐去了13;重大事件也绝不在13号这天去做;跟人共餐更不会13个人同席。可见西方人对“13”的排斥不亚于中国人对“4”的排斥。

(三)数字“六”和“七”

“六”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吉祥的一个数字,表事事顺利的有“六六大顺”,所以中国人喜欢带六的数字,认为“六“会给他们带来好运、事事都会顺利、万事都会如意。带”六”的成语有五颜六色、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亲无靠等。这些表达方式都跟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五颜六色中的“五颜”是指金、银、铜、铁、锡;“六色”是红、黄、蓝、橙、绿、紫。这就有别于西方的红橙黄绿蓝靛紫。

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six”并不受人们欢迎,从很多习语的用法可以看出来。如:at sixes and sevens(七零八落)、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six penny(不值钱)等。

汉语中“七“的用法不多,能说出来的只有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拼八凑等,这里的“七”都有“多”的意思。但“七”的文化却很丰富,比如人有眼、耳、鼻、口七窍用来视、听、息、食;民间还有祭拜死者用七道菜的说法;再如古代被判砍头的犯人,最后一顿饭一共有七道菜。因为有了这些说法,所以“七”在汉语中也被人忌讳,如送礼不送七件、吃饭不摆七样等。

西方中的“seven”却很受人欢迎,因为英语中“seven”与“heaven”无论是拼音还是读音都很接近,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习语“be in seventh heaven”来表示非常幸福、快乐!(白塔娜,2013)此外西方人还喜欢把生活中的东西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等。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lucky seven”(幸运之七)的说法。

还有其他几个小于“十”的数字因为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本文就不加以细说了。下面重点再介绍下英汉数词的虚指和夸张用法。

二、数词的虚指和夸张用法

(一)汉语数词的虚指和夸张用法

数词除了表示具体的数量以外,还有表虚指的用法。数词词组的虚指义(下文简称虚指义)是指该数词词组中的数字并不表示它本身的具体数目的实指意义(即数词本义),而是一种脱离数字实指的引申义(伍先禄、李延林,2003)。例如,你叫人吃瓜子时对那人说:“吃两颗瓜子吧。”这里的两颗并不是实指的,那人有可能吃了一把瓜子,这时不能因为他吃了一把而不是具体的两颗瓜子而埋怨人家。在汉语中数词的虚指用法经常还带有夸张,这在许多汉语成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百里挑一、千钧一发、千军万马、千疮百孔、千叮万嘱、千奇百怪、万水千山、万紫嫣红、万众一心等。以“千叮万嘱”为例分析,“千叮万嘱”是再三再四地叮嘱,指对嘱咐的事非常重视,一般用于长辈叮嘱晚辈,它并不是指真的对一件事情嘱咐了一千遍一万遍,这里是虚指加夸张的用法。再如“百里挑一”是指非常出众、非常优秀的意思,并不一定真的是指百个里头才能挑出一个来。汉语中数词的这种虚指和夸张的用法,有时也更能体现说话人的感情色彩。

(二)英语数词的虚指和夸张

汉英的数词有虚指和夸张用法,同样英语的数词也有。英语中常用数词来表达夸张的修辞手法。如one in a thousand,同样是百里挑一的意思,英语中的数词用“thousand”来表示,夸张之意更甚于汉语。如在表示对某人的感谢时,英语中常用“a thousand thanks”(千分感谢)或“thank you a thousand times”,一个“thousand”,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数字是概念和符号的结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但是在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数字都不用来表达真实含义(杨蕾,2018)。一些文学作品中还会用数词来增强语境,赋予文字更强的表现力。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段话:“You see me, Lord Bassanio,where I stand, such as I am: though for myself alone,I would not be ambitious in my wish, to wish myself much better;yet for you; I would be trebled twenty times myself;a thousand times more fair,ten thousand times more rich;”(……我希望我能够六十倍胜过我的本身,再加上一千倍的美丽,一万倍的富有)。数词的层层递进,夸张之意也随之层层递进,但是却把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真实地反映出来,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总结

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而数字又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传递数据信息,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还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增添其色彩(明安云,2002)。汉语中有诸多由数词组成的成语,比如一穷二白、一劳永逸、三从四德、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但在英语中却是少之又少,能拿出来的只有“at sixes and sevens”和“in ones and twos”两条。可见汉语的数词构词能力比英语强。研究英汉中的数字的内涵和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数词西方人英汉
数词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学(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青年时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亭台楼阁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2011年24期)2011-09-19 06:40:14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