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君
加味苍柏散是一剂主治湿热脚气的中药药方,首先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卷七。药物组成:苍术1钱,白术8分,知母5分,黄柏5分,黄芩5分,当归4分,芍药4分,生地黄4分,木瓜3分,槟榔3分,羌活3分,独活3分,木通3分,防己3分,牛膝3分,甘草1分。加减:有痰,加竹沥、姜汁;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倍牛膝。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温服。
近日复又阅读《裴永清医案医话》,书中对此方推崇备至,广泛应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痛风、丹毒、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湿热脚气、类风湿关节炎[1]等。现在不揣浅陋,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列举自己的几个验案,异病同治,治疗痛风、丹毒、前列腺炎症伴增生、特发性水肿、过敏性紫癜、湿疹、痤疮等等,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帮助。
患者肖某,男,25岁。主因左侧手腕红肿热痛7 d于2017年10月就诊。患者1周前锻炼身体,进行俯卧撑锻炼后左手腕开始疼痛不适,继而红肿起来,迟迟不消退,就诊于我院风湿免疫科,查尿酸650 μmol/L,考虑痛风急性发作,建议收住院。患者惧怕住院活动受限制,又害怕西药不良作用,父母常在我处就诊,故特来求诊。患者肥胖体型,面部油光,嗜好肉食鱼虾等,舌苔白黄厚腻,脉弦滑实,考虑湿热瘀阻,开了点清热利湿的套方治疗5 d,效果一般。苦思冥想,回忆起刚读不久的裴教授医案,照方加减开药:苍术15 g,黄芩15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羌活12 g,独活10 g,当归12 g,赤芍12 g,牡丹皮12 g,茯苓皮15 g,连翘12 g,防己10 g,桃仁10 g,红花6 g,桑枝20 g,白术15 g,枳壳15 g。嘱咐其严格控制饮食。7 d药量,每天3次服药。复诊见手腕关节明显好转,继续治疗2个月左右,复查尿酸正常,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加味苍柏散脱胎于朱丹溪的四妙散,治疗痛风走注[2]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诊疗疾病同样需要辨病、辨证以及辨症相结合。就痛风而言,青年男性发病率极高,与高嘌呤饮食、饮酒过度有关,与代谢速率较慢有关。以前自身并未接触过此类患者,但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结合临床实践,同样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以后应用相同方药治疗了同样几例病例,效果同样很显著,正所谓千金易得,一效难求。
患者王某某,女,52岁。主因右下肢片状红斑5 d于2017年7月就诊。缘起蚊虫叮咬后淋雨涉水,低热,右下肢伸侧片状红斑,纸牌大小见方,伴红肿热痛,舌苔黄厚腻,脉弦滑。余只在上学实习见过丹毒,自己从来也没治过,只能硬着头皮治疗。只能一边闲聊,一边快速思考方子,突然想到了刚看完不久的《裴永清医案医话》加味苍柏散,姑且一试。苍术15 g,黄柏15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羌活9 g,独活10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茯苓皮15 g,连翘15 g,白术15 g,防己10 g,木瓜10 g,槟榔10 g,桃仁10 g,茜草10 g,泽泻15 g,广藿香12 g。7剂,每日3次服药,嘱其饮食清淡,变化随诊。5 d后复诊明显好转。加减调理1个月彻底痊愈。随访3个月未再反复。
按:此病例笔者也是头一次经手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异病同治”,即疾病不同,但是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中医同样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体现了中医八法中的消法,即“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2]。
患者刘某,男,56岁。2017年11月就诊。主因间断腹部下坠,尿频1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在外院查尿常规、超声、前列腺液考虑前列腺炎伴增生,给予抗生素、保列治、银花泌炎灵等服用未见好转,亲友介绍来诊。刻见面色灰暗,腹部下坠明显,尿频,喝水很快入厕,尿等待,尿不净感,夜尿也多,3次左右,舌暗苔厚腻,脉沉细涩。考虑瘀血阻滞,给予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药进半月毫无寸功。偶尔上网买了本书,读过之后,现学现用,考虑湿热血瘀,加味苍柏散加减:苍术15 g,黄柏15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羌活9 g,独活10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连翘15 g,白术15 g,防己10 g,槟榔10 g,桃仁10 g,水蛭5 g,生大黄5 g,桂枝10 g,茯苓皮20 g,皂角刺20 g,泽泻15 g。药进7剂,症状有所缓和,守方治疗3个月疾病缓解。
按:前列腺炎症伴增生久治不愈,主要在于前列腺中血流相对较少,加上其特殊结构,药物不易达到有效浓度;另外患者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患者本身生活作息不规律,久坐憋尿、喜吃辣食、饮酒过度等等都会导致病情加重[4]。中药治疗,选方要精准,疗程要长,生活作息要规律。
患者王某,女,47岁。主因双下肢水肿2年半于2017年9月就诊。患者两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月经来潮前5~7 d明显。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尿常规,下肢血管超声,腹部心脏超声检查,生殖激素测定等均无异常,否认基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病等。刻诊见患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白天明显,伴潮热出汗,烦躁失眠,月经紊乱不规律,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脉弦。考虑更年期紊乱,予知柏地黄丸和逍遥散加味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更换为加味苍柏散:苍术15 g,黄柏12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羌活9 g,独活10 g,当归12 g,木瓜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连翘15 g,白术15 g,防己10 g,槟榔10 g,茯苓皮20 g,冬瓜皮20 g,泽泻15 g。10剂,嘱咐其忌酒,清淡饮食。复诊水肿明显好转,以此方为基础巩固治疗2个月下肢水肿彻底消退,未再复发。
按:特发性水肿,临床也特别常见,尤其女性多发,检查化验均无特别异常。现代医学主要认为与体内激素变化造成水钠潴留有关,临床疗效欠佳。就中医药而言,也得需要选择合适的方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就本例而言,加味苍柏散是个很好的选择。
患者王某,男,16岁。就读于沧州某高中,2017年10月就诊。自诉双下肢膝以下至踝关节出现皮疹,在沧州某医院已经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接受激素治疗1个月,紫癜时轻时重,家属经常找我看病,故来就诊。查患者紧张面容,经常熬夜,双小腿部位,散在的、多发的、大小不等的紫癜,一般如小米粒大小,压之不褪色,舌鲜红苔黄腻根厚,脉弦数。考虑湿热内蕴,入络伤血,予加味苍柏散加减:苍术15 g,黄柏12 g,白术12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知母9 g,独活10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连翘15 g,防己10 g,槟榔10 g,茯苓皮20 g,冬瓜皮20 g,泽泻15 g,丹参15 g。服药1周皮疹即逐渐消退,守方治疗2个月,紫癜完全消失,激素也已停掉,继续巩固调理半个月,临床痊愈。
按:患者学业紧张压力大,经常熬夜;另外体型肥胖,均容易湿热内盛。舌苔脉象也符合湿热表现。在服药期间嘱咐其忌食水果,因为水果有助湿增热的弊端。医患合作配合也是取效的关键。另外善用古方者,必须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加减变化,绝对不能刻舟求剑,呆板执拗。
患者杨某,男,45岁。2017年10月就诊。主因湿疹反复发作3年就诊。查体双上肢肘部伸侧,双下肢小腿部苔癣样湿疹,如手掌大小,干燥脱屑有裂口,伴明显增厚及色素沉着,伴明显瘙痒,夜间明显,常抓破后流水。询问得知饮酒,吃肉食和海鲜后加重。大便黏腻不成形,舌苔白厚腻,脉沉濡。考虑顽固性湿疹,湿热瘀血,阴虚燥热,处方以加味苍柏散加减:苍术10 g,黄柏12 g,白术12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知母9 g,独活7 g,当归10 g,生地黄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茜草10 g,忍冬藤15 g,防己10 g,槟榔10 g,茯苓皮10 g,冬瓜皮20 g,泽泻10 g,丹参15 g。开药14剂,并嘱咐其戒酒和肉食等。服药后药效不明显,告之其病情顽固,嘱其坚持治疗,坚持连用3个月,彻底治愈,皮肤光滑细腻,患者喜不自禁。
按:中医诊疗疾病,不在于具体病名,而在于临床表现和关键病机。就湿疹而言,反复难愈,湿邪缠绵;另外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久病伤阴。具体药物选择就是苍柏散加味,应适当加强活血化瘀和滋阴凉血药物。后来以此方治愈数例相似病例。坚持治疗和忌口同样特别关键。中医认为白酒、海鲜、肉类均能助湿生热,必须彻底忌口才能有好的疗效。
李某,女,17岁,高中生。2017年11月主因面部以及下颌部多发痤疮就诊。查见患者在额头,两颧骨,口唇周围,下颌骨均有散在痤疮,大小不一,突出皮肤,有明显的红肿热痛,部分痤疮顶部带有黄色脓点,有的痤疮大而坚硬。患者平时喜欢辛辣油腻食物,既往经常发生咽喉炎。平时学习紧张,经常熬夜。舌苔黄厚腻,舌尖红,脉弦数。考虑痤疮,湿热郁阻,给予清利湿热,疏肝解郁治疗,以加味苍柏散和四逆散加减:苍术10 g,黄柏7 g,白术12 g,川牛膝15 g,薏苡仁30 g,知母9 g,独活7 g,当归10 g,紫花地丁12 g,赤芍12 g,牡丹皮15 g,茜草10 g,忍冬藤15 g,天葵子10 g,槟榔1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20 g,泽泻10 g,丹参15 g,浙贝母12 g,柴胡12 g,枳实15 g。忌口辛辣刺激甜食等,尽量规律作息。该患者服用上方加减近2个月,配合忌口,面部痤疮以及下颌部痤疮基本消失,留有少许痘坑,且日益变浅,停药观察。
按:面部痤疮大多发生于青年人,尤其初、高中学生。另外还有部分育龄妇女也同样容易发生。究其原因,饮食偏于油腻刺激,运动量太少,睡眠时间不足,青春期内环境紊乱都是刺激因素。应该发挥中药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作用。疗效肯定,持久。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忌口至关重要。若不忌口,嗜好辛辣和鱼肉海鲜,或者滋补品,或者甜食,犹如火上浇油,严重影响治疗。
历经30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5]。学中医,就得需要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才能有所收获。多读哪些书呢?陈津生老师的《中医入门》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6],同道可以参考。其中也应当包括裴永清教授的《裴永清医案医话》。
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多临证多实践是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加减变化,存乎人心。一方多用,多方合用,妙趣无穷。吾生有涯,而求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