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伟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当代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意向进行系统性、整合性、综合性规划的过程。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掌握全面客观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评析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通过该门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明确自身职业倾向、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结合社会时代的缺口、确定最优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且能够独立地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一份科学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克服障碍、挖掘潜能和自我实现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使学生重新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和准确的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奠基石。大学生面临着角色转换、从依赖的非个体状态向独立个体过渡时期对工作带来了强烈的变化和影响。纵观当下,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程度不高,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职业定位不够明确,有的高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缺乏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整体教育体系,导致学生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规划价值取向更是难以形成。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亦缺乏理性和相对客观。高校没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疑是造成当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主体意识薄弱乃至缺失、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偏差的原因之一。
1.自我认知不全面。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真理的精华是人们最终认识自己。”自我认知不仅仅是规划的最初环节,也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充分做到自我认知可以初步明确今后职业发展方向起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了解程度和内心职业选择的明确,都可以帮助个体把握发展方向,系统进行科学的职业承压规划,对自我主客观分析作出选择,明确其职业生涯价值取向。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认知不足,分析不够,仅仅是简单地自我评价,这样过高过低的自我评价容易导致自信不足及盲目自信,极大地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容易造成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2.自我定位不明确。无法精细准确定位自我是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定位,有利于其在职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有部分人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达不到预期成就,就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的能力特点认识不足,从而陷入自我挫败的误区。相反,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缺乏自信。由于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择业中错估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对薪酬、岗位等进行了错误的臆测和判断,从而造成在目标定位上选择范围过广,在自我期许和实现理想中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导致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自我的认知不足,自我定位模棱两可等会从正面上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部分有规划意识的大学生,他们的关注目光往往会集中在职务晋升、行业性质、薪酬待遇等职业外在因素。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自我评价以及职业定位缺乏理性,使自己在职业规划认识上出现偏差。学生在学习课程上,仅仅将一些课堂辅助工具中的评测表、调查表等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晴雨表,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职业规划知识吸收内化。规划意识不强,有的学生认为,太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太大意义。这种消极的观念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与发展,势必造成价值取向的缺失。因此,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正确的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偏差的现实原因是教育体系不完善和滞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价值取向模糊归结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学。
1.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工作仍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整体起步比较晚,发展也不迅速,主要是因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江西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玉洁说过:“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应该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属,仅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进行择业规划远远不够。12年的基础教育决定了学生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没有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因此当学生步入大学时就应该引导他们考虑职业发展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设立和开展,但我们国家的职业规划是从大学开始才有的系统学习,有的高校并没有开设,所以整体理论框架并不健全,因为高校的不重视,势必引起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知也是片面的。部分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生涯,但仅仅只是短暂且基础的,对于自我规划的可操作性并没有进行进一步证实,分析自我规划的价值取向更是缺失。另外,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在课堂,内容仅仅是理论,缺乏一定实践,即使学生有了规划意识及目标设定,但缺乏实践,未来职业的设定也仅仅成为一种空想,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束手无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取向更是模糊。
2.缺乏一定的重视。相比而言,一部分高校更加看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偏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与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科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实际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课仅仅只有最多不超过9节的课时,并且合班上课,离相应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更别说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了,几乎是没有太大的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专任教师,该门课程的师几乎都是由各大高校学工部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兼任,没有受过该课程的专门培训,基本是边学边教,不仅数量少,而且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这部分兼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之后,需要回到原来的岗位从事自己的工作,上课仅仅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因此很难职业化、专业化。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更为缓慢,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规划意识,新生入学后,建立学生个人职业生涯档案,应该帮助学生先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行业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政策。其次,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可以通过一系列测试及规划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进而开发个人职业潜能,确立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大二及大三阶段就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就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大四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和学习掌握就业技巧。
尽快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首先,高校应该确立越早越好的原则,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必须掌握熟练的技能、行业需求和发展前景。其次,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来编制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通过全体教师教研编写相应教学大纲,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统一教学进度,针对出现的问题修订教学进度及内容,能够更好地服务好整个学生群体。
完善并提高人质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高校应该设置单独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学科室,招收相关专业优质高校毕业生,引进政府企业部门优秀人才,充实本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并不定期为教师提供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低年级的学生在确定好职业目标之后,需要根据实际问题作出一定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对于很多普通学校来说,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很多,对于前期制定的目标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没有足够的坚持,此时就需要学校持续为其指导,可分成四个年级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就业方面遭遇挫折和迷惑时,学校可以及时地进行帮助和疏导。因此,整个大学过程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要连续全过程,除了职业规划教师外全体教师也应该参与到职业规划教育中,在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优化过程,提高实现职业目标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