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亭
(一)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价值。教学要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价值。现在“90后”、“00后”比“80后”更具个性,也更喜欢伸张自己的个性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时常会有奇特的想法和行为,教师们开始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面对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可试着尊重学生的不同,并从中发现不同的价值。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的表述自己想法和相互讨论各自观点的机会,即使他们的想法或观点有所偏颇或不当,也不要轻易的打断或否定,帮助他们分析和成长,相信每个个性皆有价值。
(二)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冲过高考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会发现大学并没有想象的轻松,科目多、难度大、时间紧,一些学生茫然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另外,一些知识内容更新快的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在他们刚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变化,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他们必须终生学习。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学生要学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方法,不仅要向教师学习,同学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教授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有能力不困顿于知识的更迭、信息的爆炸,迅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
(三)教育学生而不是训练学生。大学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培养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在现代社会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当的反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训练学生而是教育学生。会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财务工作,可能会掌握组织的资金、商业秘密等,受利诱的机会相对较多;其处理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对组织和市场皆重要;其还可能面临业务处理量大、业务复杂繁琐等情况,因而对于会计类学生需具备抗利诱、抗压力、诚信等人格,才能胜任财务人员的角色。在对学生的培养中除了要使其能熟练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莫忘“育人为本”,言传身教,塑造其应有的人格。
(四)不要降低标准和难度,应想办法让学生达到高标准和难度。大学扩招之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差异较大,班级里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吃力,为了提升其学习兴趣且使其能够通过考试,是否需要降低标准和难度呢?答案是否定的,不要降低标准和难度,应想办法让学生达到高标准和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是在降低而是在提高。若在教学中降低标准和难度而让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踏入社会后他们可能会无能力应对现实的困难而无法进一步发展或失业。教师要思考和想法解决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突破自己达到高标准,完成高难度的任务和挑战,有实力面对未来。
(五)帮助学生实现梦想。青葱少年大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踏进大学校园。教育应该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不同,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在与学生的闲谈中常发现他们对自己未来一般皆有一定的规划和憧憬,也有一些疑惑或困扰,不知自己该如何前行。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寻梦和追梦的助力者,引导他们点燃梦想,为他们实现梦想指明奋斗之路。
(一)设计更多适当的学生自学及课堂活动环节。专业课程多存在课时量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的矛盾,难以在课堂中讲到所有的知识点,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可适当将专业课程中易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交由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设计一定的方式对自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和检查。增加学生自学内容,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理解难度大的知识点和丰富课堂活动。一堂课光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较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人从外界接收的99%的信息都会被网络神经系统(RAS)过滤掉,且人接受的信息很少能够传化成长久记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增进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整节课都让学生安静的坐着,利用插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和幽默引起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运用一些视觉工具增加学生的感观及注意,还可让他们动起来,相互阐述或复述知识点以及在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中从开始到下课持续不断地单纯教授知识,学生容易倦怠和分神,梳理课程内容结合各种策略思考和重设每次的教学,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利用各类导图梳理课程知识,锻炼学生多重能力。各类导图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思维工具,包括Concept Map(概念导图)、Mind Map(思维导图)和Argument Map(论证导图)。导图确实是一种好用的思维工具,教师可用导图为学生展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决策过程和结果以及论证的逻辑推导过程等。教师也可以教给学生导图的绘制方法,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协作绘制导图,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或演绎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导能力等。
(三)增强明辨性思维练习。明辨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是发现错误和多方式看待事物的自我导向过程和能力,包括相对应的技术、性格和知识等。明辨性思维有助于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敢于质疑、探索新知,教学中可利用明辨性思维活动和激励学生进行明辨性思维的策略,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环节训练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明辨性思维。
对学生的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换为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范式改革内容之一。过程性评价不仅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持续的反馈,发现教与学中存在哪些不足,持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结果性评价主要用途是评定所学的成绩或测评能力。在以往的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多是把以往的一次性期末考试,分散到了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将不同阶段测试成绩采取不同方法计算出学生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忽略或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反馈,教师没有从评价结果中总结学生在该阶段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没有达到要求,学生只看到一个分数而不清楚自己哪些地方有所欠缺。在过程性评价中增加反馈是值得做的事情,缺乏反馈的过程性评价是不完善的评价。另外,教师开始尝试设计评价量规表(Rubrics)对学生成果或表现进行评价,Rubrics不仅是评价工具,还可以是教学数据汇总工具,分析汇总数据有助于对教学情况的深入了解,发现更多样的教学问题,并能为教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数据。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分析性Rubrics,从中归集所需数据,从而形成教学大数据,服务于教学改进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的一部分,通过教学研究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推导出新的教学理论、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教学研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重视反思的重要性,忽视反思的重要性,可能导致偏见、曲解、只识局部及偏颇等,反思有助于使思维更积极更具批判性;二是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现有教学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否研究的真问题关系到研究的价值,辨别和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对其批判分析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要勤于在教学实践中捕捉真问题,在展开研究之前,反复叩问“这是个真问题”吗?进一步思考真问题是重要的问题吗?问题是否已具体而清晰地表述出来,再遵循研究步骤,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