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胜
晏 姿
主题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的的虚拟环境塑造,从游乐园发展而来,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游乐园赋予某种主题创意,并以园林环境为载体来创造游乐内容与形式的休闲活动空间[1]。其中,花卉主题园是指以特定花卉作为主题的创意性游园,凭借人工配置的植物景观来展现花卉的特色魅力,并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2]。
八仙花为八仙花科绣球属可用于观赏的原生种与栽培品种的统称,其花大色艳、品种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国外城市园林空间中,如美国旧金山九曲花街、英国特雷巴公园、日本镰仓市明月院、荷兰羊角村等。近几年,八仙花也受到国内学者及园艺界的青睐,如余明光对八仙花的分株、压条、扦插等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3];路岳玮研究了八仙花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应用[4];白露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个八仙花品种适应性栽培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适应性评价[5];张艳双等从理论方面探讨了八仙花专类品种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6]。这些研究为国内八仙花景观配置及主题园的营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海是全球化花园城市之一,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和美化。近几年,八仙花在景观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园、街头绿地等处常见其配置,景观效果良好。但除了较为著名的上海辰山植物园八仙花林下花境、周浦花海生态园的绣球花园等外,八仙花大型主题花卉园尚不多见。本文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园的建设为例,总结了八仙花主题园的规划设计与景观营造做法,愿为其他同类型的主题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是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特色公园,面积近2 000亩(约1.33km2),全园有各类乔灌木500余种,30多万株,但园区花灌木总体上相对较少;原有草本花园位于公园的中心区域,占地5 000余平方米,但草本花卉更新快,人力、物力消耗大、成本高,且缺乏景观特色。
适应园区“低碳环保”理念,增加林地自然开花植物,实现“花展转型”的节约办展理念;补充森林公园仲夏少花可赏的空花期,使公园的四季景观更为丰富;充分运用以森林为背景的小气候环境,实现主题园与园区景观有机融合,为市民提供一处可游览观光、科普学习的夏季观花主题园。
主题园以“浪漫八仙,中西融合”为设计理念,采用东西方元素,结合生态自然的设计手法,同时融入中式禅意的表现形式,通过展示八仙花的色彩、形态和意境美,打造一片螺旋八仙花海,形成一座神秘幽深、欧式浪漫的八仙花主题园(图1、2)。
2.2.1 八仙花品种选择
综合考虑八仙花观赏特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抗性强、病虫害少、适合上海气候的新品种(表1),根据八仙花不同品种的生态习性进行合理栽植与配置[7]。多数八仙花品种对阳光要求不高,可配置于稀疏的树荫下及林荫道旁,片植于阴向山坡。同时,也可以引进其他绣球属植物,提升景观丰富度。花境景观中,八仙花可作为中、后层植物材料,底层可配置花期相近且对比色系的草本花卉,突出景观效果。
2.2.2 植物配置原则
在保留原有生长健壮树种的同时,将耐热性不同的八仙花品种与其他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构建以八仙花为主,搭配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自然生态景观[8]。同时注重季相景观的营造,依据上海市的气候,八仙花的花期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到初春季节,需有针对性地选择花灌木进行合理搭配,补充八仙花的空花期,丰富四季景观。
2.2.3 生境营造技术
结合不同八仙花品种的生态习性及对自然生境的要求,充分利用园区不同高度、坡位、原有乔木等条件营建生境,采用塑造微地形、乔灌木遮阴、营建旱溪等技术,结合八仙花的多样化种植形式,满足其光照、排水等方面的需求,保证八仙花及其他植物的良好生长和景观效果。
全园划分为动、静2个区域,动区包括品种展示区、景观区,静区为休闲区和禅意区。旱溪景观作为动静分区的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品种展示区中心区域为八仙花品种分块独立种植,外围为不同品种的混合种植,不同色系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景观效果,为游客提供一处八仙花种质资源的科普教育区域(图3)。
图1 八仙花主题园平面图
图2 八仙花主题园俯视图
八仙花主题园建设分为4个阶段:1)对现场原有植被及地形进行整理,保留部分花灌木及原有景观平台、木栈道和景观亭;2)道路体系、水系的建设及喷雾管线的预埋处理;3)营建景观石墙、景观亭、景观桥,配置八仙花及其他乔灌木;4)采用盆栽八仙花进行点景,配置景观小品、基础设施及安装外围篱笆。
3.3.1 出入口
共设东、西、北3个出入口,西入口人流量最大,故作为主入口,并营造八仙花花境景观,游客通过几阶石梯入园。东入口以八字形卵石墙为界限,石墙两侧配置各类八仙花与草本花卉,2棵桂花树相交形成障景,吸引游客入园。北入口为原有木平台,与景观亭衔接,可为游人提供观赏休憩的场所。
3.3.2 道路与广场
园区共分为3条游览路线(图4): 一级游览路线,贯穿全园,采用黄色小卵石粒散铺,丰富景观的同时也解决了主干道的排水问题;二级游览路线是八仙花品种观赏区的内侧螺旋道路及螺旋广场与主干道的连接道路;三级游览道路是保留的原有木栈道,成为园区观赏的制高点,可纵览全园景观。
3.3.3 旱溪营建
水体景观以旱溪的表达形式将生态绿色、海绵城市等理念融入规划与建设中。旱溪底部铺设灰色卵石,最低点为一个小型的雨水花园,通过雨水管道将园区内收集的雨水汇入公园河道中,有效解决了主题园的排水问题,也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八仙花创造了良好的生境。
3.3.4 地形塑造
主题园中多处采用微地形处理(图5),既丰富了竖向景观,也避免了部分八仙花因全天光照而产生灼伤现象。抬高的螺旋广场、八仙花展示区与旱溪景观微地形衔接,丰富景观空间的同时,也很好地界定了动静区空间;品种展示区与景观亭、木平台的结合同样采用了微地形的处理(图6),消除了景观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地形与园区景观融为一体,保证了景观的连续性。
3.3.5 喷雾装置的应用
喷雾装置既起到了降温增湿的作用,又为主题园增添了浪漫梦幻的景观效果。同时,喷雾装置根据气温调整间隔时间自动喷雾,烟雾缭绕的雾气使游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植物造景紧紧围绕八仙花主题,旱溪花境贯穿全园,调整原有大型乔木,增添小乔木及花灌木,营建花境,形成生态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同时,注重景观营造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如花园东侧布置的曲线型花境与公园的三级道路紧密衔接;花园西侧的公园主干道配置八仙花,与主题园景观相呼应;北侧配置的八仙花数量由多变少,慢慢延伸至公园的桂花林,实现花园与公园大环境的有机融合。
3.4.1 八仙花的配置
全园共选择了30余种4 500余株八仙花(表1),充分利用其苞片硕大、花量繁密、花型饱满和色彩富于变化等特点,采用孤植、列植、片植等方式(图7),展现出花园的盎然生机。
表1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园品种一览表
品种展示区主要选用国内外近些年选育的新优品种,中心区域光线最佳,采用单一品种色块式种植,同时为避免株型与线条的单一性,设计中还选用了植株茂密、抗热性强且花色花型具有冲击力的八仙花品种,如‘粉色精灵’‘ 帝沃力’‘塞布丽娜’‘银边绣球’等,并通过塑造微地形的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展现出五彩斑斓的群体景观。外侧区域利用对比色、类似色原理,将八仙花混植,增强了其色彩与观赏效果,同时依托原桂花林林缘树木的散射光及地形起伏所起到的遮阴效果,配置了花色艳丽但耐热性稍差一点的八仙花品种,如‘蓝色妈妈’‘梦幻蓝’‘精灵’等。
品种展示区东侧为螺旋卵石广场,中心区域选用了花期长且颜色丰富的‘无尽夏’系列,打造了一组高低不同的八仙花盆栽景观;卵石墙内侧应用银叶菊(Senecio cineraria)、天蓝鼠尾草(Salvia uliginosa)、大滨菊(Leucanthemum maximum)等草本花卉塑造自然花境。卵石广场外侧土坡混植类似色系八仙花,形成一片八仙花花海,展现其群体美。
3.4.2 旱溪花境的配置
旱溪花境保留了原有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琼花(Viburnum macrocephalum‘Keteleeri’)等乔木,增加了‘普贤象’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 lannesiana)、复色矮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Bicolor’)及鸡爪槭(Acer palmatum)等观花观叶树种,并选择了近50种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合成景。花灌木选用了与八仙花株型大小相近的彩叶品种,如‘彩叶’杞柳(Salix integra‘Hakuro-nishiki’)、黄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Golden Revolution’)、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等,构成旱溪景观的骨架,在八仙花品种观赏区与景观休闲区之间起到很好的自然衔接作用;旱溪底部种植‘花叶’菖蒲(Acorus calamus‘Argenteostriat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等水生植物,丰富了雨季景观;旱溪沿岸点缀雄黄兰(Crocosmia × crocosmiiflora)、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洒金’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Milky Way’)等色彩艳丽的观花观叶地被植物,提高了整个旱溪生境的色调,营造了热烈活泼的氛围;同时增加‘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Pumila’)、‘晨光’芒(Miscanthus sinensis‘Morning Light’)、‘小兔子’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ittle Bunny’)等观赏草品种,营造自然野趣(图8)。
3.4.3 其他特色景观及四季季相景观的营造
主题园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形体、色彩、季相变化等观赏效果,多处采用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混合复层种植模式,如休闲区由原有桂花、枫杨、琼花界定空间,林荫下八仙花与其他花灌木混植,转角处营造“柳暗花明”的感触,让游客置身于美轮美奂的秘境中。路口交叉处植物群落重点展现,如旱溪桥西侧由鸡爪槭、复色矮紫薇、‘洒金千头’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Aurea Nana’)、银石蚕(Teucrium fruticans)、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八仙花(图9)等组成植物群落景观。
图3 八仙花主题园功能分区图
图4 主题园道路分析图
图5 主题园地形标高图
图6 园区景观平台微地形处理
图7 北入口八仙花列植
图8 旱溪花境中心景观
图9 路口交叉处花岛植物景观配置
在季相景观营造方面,采用了春季观花植物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Sweet’)、‘普贤象’日本晚樱,秋季观叶观果植物鸡爪槭、地中海荚蒾(Viburnum tinus),以及四季可赏的黄金香柳、银边熊掌木(Fatshedera lizei‘Silver’)等,且部分八仙花品种的秋色叶景观也是主题园季相景观的特色。外围花境中的草本花卉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丰富,兼顾四时季相景观的效果,如春季的毛地黄钓钟柳(Penstemon laevigatus subsp.digitalis)、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夏季的金脉美人蕉(Canna × generalis‘Striata’)、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秋季的假龙头花(Physostegia virginiana)等,给游览者带来步移景异的享受。
目前,中国已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绿色发展”的理念正成为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城市的“绿肺”,森林公园在绿色城市创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园景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花卉主题园作为集休闲、娱乐和观赏于一体的综合体,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关注点。
八仙花凭借自身在园林景观中的独特优势,备受人们宠爱,已被广泛应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园集观赏、科普、休闲于一体,充分考虑了八仙花的生长习性与主题园的建设原则,通过其他植物的合理配置、微地形塑造及旱溪生境营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了一处特色显著的花卉主题观赏景点。从设计理念与构思、品种选择与植物配置、季相景观营造与生境营造技术等方面为国内八仙花主题园的景观营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注:文中图片均由晏姿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