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皮肤病举隅

2019-03-19 17:47田树杰李聚梅
光明中医 2019年14期
关键词:阴陵泉曲池凉血

周 冰 田树杰 李聚梅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空气污染的加剧,皮肤病已成为当今严重影响大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以及优势[1]。中医藏象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病虽发于体表,实则源于内脏,是内脏疾病的外在表现,内脏病可以影响体表,体表的病又可波及内脏[2]。《千金翼方》云:“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应该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内外兼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3]。近年来,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皮肤病取得明显疗效,现将3个病例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验案1

任某某,女,68岁,农民。2016年2月17日初诊。主诉:双手、双膝腿及右肘部伸侧泛发红色斑丘疹1年余,加重2个月。现病史:去年3月份起,周身开始陆续出现皮疹,始发于右肘伸侧皮肤,随后,皮疹逐渐累及至双手及双下肢,以双膝周围及右大腿伸侧皮疹较著,皮疹处瘙痒明显,搔抓后流水,继而结痂增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曾于当地多家医院诊为“湿疹”,口服并外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效不佳。初诊刻见:双手掌面皮肤肿胀粗糙,伴水疱、皲裂并见,瘙痒明显,大腿前外侧可见多处大小不等淡紫色类圆形皮损,呈0.2~2 cm直径大小,略突出皮肤,有些融合成片,左膝髌处皮肤增厚呈斑块状浅褐色苔藓样变,皮损处搔痒,有抓痕血痂。近2月上述症状加重,遂求诊我处。患者面色红润,纳可,寐差,二便调,舌质红、胖大、边有齿印,苔白厚腻,脉濡滑。既往嗜饮酒,喜喝冷饮、爱打麻将,平日做家务较多。年前因家务劳累加之多接触凉水,症状加重。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辨证:湿毒内蕴,血虚风燥。立法: 清热除湿,凉血润燥止痒。治疗:1)针刺法:取穴:风池、风门(放血)、大椎(放血)、膈俞(放血)、曲池、合谷、血海(放血)、百虫窝、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2)中药处方: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地黄30 g,石膏20 g,苦参9 g,地肤子12 g,蝉蜕9 g,白鲜皮15 g,白术10 g,生薏苡仁20 g,桑白皮12 g,茯苓皮15 g,炮甲珠6 g,木瓜15 g,片姜黄9 g,泽泻15 g,陈皮9 g。14剂,水煎服,每次200 ml,早晚饭后0.5~1 h分服。

2016年3月5日复诊:服上方14剂并行每周2次针刺后,手掌肿胀减轻,水疱消失,皮肤变薄泛红,四肢皮疹处瘙痒减轻,疹色变浅,舌苔转薄。仍可见手掌脱屑,皲裂,时有瘙痒、寐差心烦,拟在前方基础上去石膏、金银花、连翘,加当归15 g,首乌藤20 g,牡丹皮9 g,赤芍15 g,以加强养血润肤、清热凉血止痒之力,行针刺拔罐每周2次。又服上方14剂及并用针刺治疗后,双手掌及四肢部皮损逐渐好转。3个月后电话随访诉皮损未再复发。

按:湿疹是皮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迁延日久则患处皮肤浸润肥厚、粗糙、常可见呈暗红色局限性斑块、边界清楚伴色素沉着[4]。湿邪是湿疹发生的主要病因,且伴随疾病始终,故蠲除湿邪法是湿疹全程治疗中的主要治法。中医将湿疹统称“湿疡”,前辈赵炳南对湿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水疱、糜烂和渗出为明显湿象外,皮肤枯燥、肥厚增生伴明显瘙痒也属于顽湿聚集于内的外在表现[5]。结合本例老年女性患者,既往嗜酒成瘾,脾为湿热所困,又长期洗衣做饭,久居湿潮环境,外受湿毒之邪,内外搏结,导致湿热互结,充于肌腠,渗出流津,形成“湿疡”,湿热日久损阴耗血,则致血虚风燥等病理,出现皮肤皱裂粗糙、斑块、苔藓样变、剧烈瘙痒等症状。刻见:手掌皮肤粗糙干裂、局部肿胀伴水泡渗出、剧烈瘙痒,四肢皮肤多处呈暗红斑块,舌质红胖大齿印、苔白厚腻,脉濡滑数,系湿邪蕴久化热,湿热并重,兼挟血虚、血瘀、风燥之本虚标实证,需标本兼治,投以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石膏疏风清热解毒凉血;白术、陈皮、苦参、地肤子健脾除湿止痒;生薏苡仁、桑白皮、茯苓皮、泽泻清热利湿;炮甲珠、木瓜、片姜黄活血通络,透邪外达。复诊时手掌肿胀减轻,水疱消失,皮肤变薄泛红,四肢皮疹处瘙痒减轻,舌苔转薄。仍可见手掌脱屑,开裂,时有瘙痒。在原方基础上去石膏、金银花,加养血润燥安神之当归、首乌藤;依据《理瀹骈文》之“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说,针刺取风池、风门、大椎等穴以疏风清热透表为主;取膈俞、曲池、合谷、血海以活血凉血、清热利湿为主;取百虫窝、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运脾胃,除湿润燥止痒,全方共奏清透湿热、健脾凉血、润肤止痒之功。依据“血水同源”理论,本案中背部腧穴行刺络拔罐,既可行活血泻热,祛瘀生新之效,又可起祛湿排毒、利水通络之功。

验案2

杜某某,女,20岁,初诊2016年1月18日。主诉:颜面痤疮4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4年前上高中时面部开始起粉刺,反复发作,日益增多,去年考入湖南某大学读编导专业,因气候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加之熬夜多,渐面部丘疹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硬结,面颊部、下颌部多发明显,时有肿痛,挤破后有渣样物流出,愈合后留有痘印。平素月经一般推迟7~10 d,量少色黯,伴痛经、腰凉等。此次放寒假前由于功课紧张,加之过食辛辣,近日颜面丘疹密布,色红连片,伴瘙痒,下颌及面左侧颊部有2个聚集成硬结的囊肿,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囊肿性)。辨证:肺胃蕴热(上热),宫寒经迟(下寒)。治法:以清热凉血,散结消痤,温经暖宫治疗。治疗:1)针刺法: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以上四穴均做刺络拔罐)、背部痣点(挑刺)、曲池、合谷、关元(灸)、涌泉(灸)、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灸)、丰隆。2)中药:枇杷清肺饮加减:炙杷叶12 g,桑白皮15 g,黄芩9 g,地骨皮12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9 g,浙贝母9 g,牡丹皮9 g,海藻10 g,昆布9 g,陈皮9 g,肉桂3 g,大黄9 g。14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1月26日二诊:服药后前额、面颊部皮疹颜色变淡,痒减,硬结缩小,下颌部粉刺还比较明显,大便转好。上方去大黄,加地肤子12 g,牡蛎20 g。继续服用10剂,经过1个寒假的内调外治,开学前面部痤疮明显缓解,带调理方善后。

按:痤疮多发于颜面及胸背部, 是一种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中医粉刺、肺风粉刺等病。《医宗金鉴》云:“肺风粉刺,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6]痤疮的形成常与肺胃湿热有关,本例女孩平素经常熬夜贪凉,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运化失常,又喜食辛辣,助湿化热,湿热互结,熏蒸头面,致使皮脂分泌过旺,皮肤油腻,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血壅滞,外发肌肤而生脓疱,日久血瘀气滞,形成囊肿结节。本案在背部腧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行刺络拔罐可起到泻热解毒、活血散瘀作用,背部痣点挑刺及针刺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可起到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 患者经迟色黯,伴痛经腰凉腹坠,均为下元虚冷之象,灸关元、涌泉等穴既可温补肾阳,又能引火归元,可促进上部热象的解除。枇杷清肺饮全方清、凉、透、散并投共治, 清热而无凉遏之变, 辛散而无助热之虐, 药证相投, 终使肌肤郁结之阳毒透散而顽疾得愈。

验案3

雷某某,女,12岁,2016年1月27日初诊。主诉:唇周湿疹4个月余。现病史:4个月前因口唇周围皮疹瘙痒脱屑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湿疹”,给予中西药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又给予泼尼松每日6片口服,以及维生素等,症状缓解,但泼尼松一停症状即加重,现泼尼松已又连续口服2个月余,现减至4片。目前情况:激素样反应明显,呈满月脸,水牛背,唇周皮肤潮红,伴有粟粒状红色丘疹、水泡,轻度糜烂、渗出,局部瘙痒剧烈,颜面红肿,皮肤紧绷,出汗明显,烦躁易怒,大便干,4~5 d一解,舌红苔白厚腻,脉滑弦数。西医诊断:口围湿疹。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心肝火旺。立法:拟祛风除湿、凉血清肝、利水通络止痒为主。治疗:1)针刺法: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胃俞、大肠俞、膀胱俞、天枢、曲池、合谷、上巨虚、阴陵泉、水泉一周2次。2) 中药。桑白皮10 g,地骨皮12 g,黄芩9 g,黄连4 g,栀子9 g,茯苓皮15 g,白鲜皮15 g,苦参9 g,车前草9 g,桑叶15 g,生地黄12 g,牡丹皮9 g,赤芍10 g,紫草10 g,川牛膝15 g,大黄9 g,莱菔子15 g,陈皮9 g。

2月3日二诊:诉治疗后出汗减少,瘙痒减轻,面部肿胀缓解,大便仍干,较前好转,脉数,嘱半月减一片泼尼松,上方去栀子、桑叶,加生白术9 g,枳壳9 g,加强健脾燥湿、理气通便之力。

2月17日三诊:服上方14剂后,皮疹基本消退,唇周小水泡消退,脱屑愈合,皮肤紧绷憋胀感消失,脸型略有缩小,肤色自然光洁。

3月18日四诊:自诉在减激素的过程中病情有反复,坚持服药得以缓减,近日激素已减完,病情稍有反复,上方加炮甲珠6 g,生地黄改为30 g。6剂。

1周后随访:诉症状明显緩解,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皮损处瘙痒已消失。因孩子惧怕针灸,前后共针刺3次,每周1次。服用近30剂中药后临床症状痊愈,之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中女孩口周湿疹4个月余,前期治疗不当,在病初1个月曾间断服用激素症状缓解又加重,随后又连续服用泼尼松30 mg/d,2个月余后出现满月脸,水牛背激素样反应,唇周皮肤潮红肿胀伴有粟粒状红色丘疹、水泡等明显的湿热征象。中医认为激素类药物一般属辛燥之品,长期使用易耗气伤津,助阳化热,日久则热毒蕴结于肌肤[7]。该少女较过量激素的使用,导致体内湿热蕴结,与外感风热毒湿互结缠绵、局部脉络气血阻滞,引起面部、唇周热毒蕴结,机体血虚风燥,病情反复。初诊见患者口干舌燥、纳谷不香、心烦易怒,疹红面赤、便干溲黄,舌苔厚腻,脉滑数带弦,证系心肝火旺,脾胃湿盛,湿热并重。治以疏风透热,健脾除湿,凉泻心肝之法,急投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泻肺火;黄连、栀子、大黄泻三焦实热,清胃火、泻心火,除烦通便;茯苓皮、白鲜皮、苦参、车前草健脾祛湿;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滋阴凉血和血清热;桑叶疏风清热止痒止汗;川牛膝、大黄引热下行。陈皮、莱菔子燥湿和胃调中;病情反复时加炮甲珠可起到活血通络,托毒消肿之作用。针刺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主,兼调脾和胃,故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加脾胃俞、大肠俞、膀胱俞、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泉等以达通腑清热、利水消肿之效。

猜你喜欢
阴陵泉曲池凉血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