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医疗卫生实践与红医精神*

2019-03-19 18:45孙帮寨曾新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伤病员人道主义抗日战争

孙帮寨,曾新华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实践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医疗卫生实践所产生的红医精神必然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具有相同的内涵。然而医疗卫生实践与军事实践、文化实践、经济实践等相比,毕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红医精神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内涵。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医疗卫生实践的考察,探索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医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政治坚定:树立中国必胜的政治信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共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由于实现了国共合作,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有了稳定的后方,斗争条件相对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战线辽阔,交通不便,医药事业不发达,物质条件匮乏,因此,在医疗卫生方面,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缺医少药的状态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当时,我们党对日作战的战略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深入敌后作战的部队,由于与后方难以联接,经常处于外受敌寇封锁,内感后援不济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党领导的卫生队伍要顺利开展卫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面对困难,党领导的卫生队伍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有力地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为其取得胜利贡献了自身的力量。据1946年2月10日《解放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太行军区卫生部门收容伤病员13万人,伤占三分之一,病占三分之二。治病约十万人,伤占五分之四,病占五分之一。残废及牺牲者约一万人,残废占三分之二,死亡占三分之一[1]。可见,整个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治愈率很高,死亡率极低,充分显示了医药卫生人员的巨大贡献。该报道还指出:“我卫生工作,八年来在毫无国民政府或其它外来援助的极度艰苦的情形下取得的。”[1]

抗日战争时期,医疗卫生队伍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完成巩固各抗战部队战斗力,保障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健康的任务,主要在于党领导下的卫生队伍拥有坚实的政治工作作为保障。重视卫生队伍的政治建设是党领导的军队在红军时期就形成的优良传统。通过政治教育,广大卫生人员认识到卫生工作对于抗战事业、军队战斗力以及根据地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意义。

党和军队在提高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医疗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他们的政治学习,使他们能够从政治上了解到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卫生工作绝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建军工作的一部分,关系到部队的巩固、战斗力的提高。1939年5月15日,姜齐贤在《持久抗战中野战卫生勤务的实施》一文就提出了加强卫生人员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论述医院政治工作时他认为:“为保证医院基本任务——提高医术,改善物质生活,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以争取伤病员迅速恢复健康,并保持与发扬其高度战斗勇气,回到前方去的任务之彻底实现,必须在医院中有坚强的活跃的政治工作。”[2]

在加强政治工作的同时,还阐明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的辩证关系,克服单纯技术思想。单纯技术观点认为医生只负责看病,其他工作不愿承担,对伤病员不是见死不救,就是技术冒险。党和军队的卫生领导针对卫生人员中存在的单纯技术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单纯技术观点只把自己作为党和军队雇佣的工作人员,对伤病员缺乏阶级爱心、同情心。“假如不纠正这些偏差,单纯的从技术上求得解决问题,这是最蠢笨最不可能的办法。”[3]1940年,一二九师在总结师卫生部工作决议中提出:“政治人员要技术化,技术人员要政治化。……。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政治人员不宣传技术,不提高技术;一是技术人员忽视政治学习和政治生活”[4]。 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能够主动学习提高医疗技术,而且能够自觉地参加思想培训,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情绪,明确卫生工作的政治意义,从政治上认识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养成坚强、自觉地工作意志。

通过坚强的政治工作,广大卫生人员的民族觉悟、民族自尊心与胜利信心极大提高。广大卫生人员都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与各种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一定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 技术优良:精益求精提升医疗技术

提升医疗技术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卫生队伍的一贯追求。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批新的医疗卫生干部的参加和各项医疗设备的改善,八路军、新四军的医疗技术比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1940年12月,饶正锡在总结抗战三年来八路军卫生部门的工作时指出:“这些新的技术干部,他们都是毕业于国内外专门学校,有着新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积极贡献他们的技术为革命而服务。”[5]毛泽东在《记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简明的”。同时号召广大卫生人员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为人民防治疾病,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贡献。虽然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医疗卫生技术取得进步,但是总体上还没有达到现代医疗水平。1945年,八路军总卫生部《关于卫生干部之报告》中指出:“所以我们将八年抗战中,卫生干部随军队的扩充,工作的需要,卫生干部也有着相当的增加,他们的技术限于他们大部分是从工作中锻炼出来,所以一般较差。”[6]一二零师卫生部在抗战四周年卫生工作总结报告指出:“我们在医疗方面,不论过去与现在,都存在着不可容忍的弱点,就是:设备简陋,技术低下,新知识和人才缺乏。”[7]

首先,特别重视医疗技术人员。八路军和新四军严格执行党的关于技术人员的政策,1944年,胶东军区《一九四三年卫生工作总结》中,专门对执行政策、团结技术人员作了讨论, 在批评团结技术人员问题上的缺点后提出:“对新来我军的技术人员都在生活上加以优待,在精神安慰鼓励。……。对生活问题,家属问题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给以解决”[8]。总的来讲,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于卫生专家的工作分配不是根据斗争历史长短、政治知识之多少、党员还是非党员,而是根据其专门知识与技能。一一五师卫生部特别还指示,医务干部之学习,以专门知识为主,政治学习为辅,政治学习应当是自愿的,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政治教育[9]。1943年7月6日,时任八路军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和政委周光坦联名呈交了《关于吸收优良技术人才到根据地工作》的报告,以期通过这种办法提升根据地的医疗技术。

其次,开设专门医学院校培训卫生人员,提升卫生技术。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敌后环境十分艰苦,但在各抗日根据地仍先后设立不少医药院校。如除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外,还有华中医科大学、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华中医学院、晋翼鲁豫卫生学校、晋缓军区卫生学校、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华中卫生学校、淮南卫生学校、淮北卫生学校、苏北卫生学校、苏中卫生学校、苏浙医务职业学校、华中职业义务学校等。这些卫生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培养了3 000多名医药卫生干部,为提升我军医疗技术,保证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除此之外,还通过开设各种短期轮训班、在职培训班等,提升卫生人员的技术。在教学和培训中,他们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技术学习和提升,如晋察冀军区就采取了民主讨论的方法,建立了疑难杂症病人会诊制度,集教授学生于一堂,打破门户之见,展开技术争论等多种方法提升医疗技术,并在集思广益下研究了慢性的潜伏性疟疾Asrenalin注射法、臂神经丛麻醉、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技术。

最后,批评技术工作上的错误思想,卫生部门少部分卫生人员不重视技术,认为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前途。针对部分卫生人员对技术工作不感兴趣,认为没有前途的现象,晋察冀根据地卫生部在《卫生会议上关于一九四二年工作总结与一九四三年工作方向的报告提纲》中,提出要“忠于技术,做个革命的医务职业家”。并提出卫生部门是个技术部门,就要有技术,缺乏技术革命就难以成功。忠于革命的医务技术是光荣的,而忠于技术就要安心工作,克服厌倦情绪和雇佣思想,坚定信心,提倡技术深造,做一个革命的医务职业家。

3 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军民健康

抗日战争时期,卫生队伍无私奉献精神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抗日军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实践。一方面,在战场救护中行动勇敢、不怕牺牲、一心救护。在战斗过程中,卫生人员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救护工作,迅速而灵活的救护所有伤员。例如,一二零师的医生能够随营部行动,看护、卫生人员能够随连长、政委同进退,使伤员能够在极短时间得到包扎,并在离前线仅两华里的地方设置前线手术组。该师卫生部指出:“抗战四周年的过程中,在一二零师各个战役,大小战斗中,卫生人员有一点是可以夸耀的,就是:从来没有在战场上遗忘过一个伤员,在整年累月数千伤员中,都能得到当时妥善的治疗。”[10]这样的医疗成果与该师卫生人员无私地奉献有密切关系。抗战四年的救护过程中,该师卫生人员中,医生伤亡八人,卫生队长和卫生处长各一名,看护长八名,看护八人。

另一方面,卫生队伍无私奉献还表现为全心全意为根据地人民健康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特别重视群众的保健与健康,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建立边区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案”,并提出了具体方法,民政厅报边区政府委员会讨论,作出决定,制定了落实的具体措施。边区二届二次参议会批准的《关于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中指出,要使人们解放,就必须解决疾病死亡对人民群众的严重威胁。还必须动员一切部队机关中的西医,除为部队机关服务外,兼为群众服务,尽量给老百姓看病或住院治疗,并于必要时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边区政府对热心群众服务的或有新创造的医药工作者或卫生医药组织,应给予充分尊重和表扬,并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1941年5月1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疗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减轻人民疾苦之目的,同时施行救济外来灾民难民” 。1944年,毛泽东为延安卫生展览会题词“为全体军民服务”。

边区和各根据地的医疗机构除了为军队服务外,还长期为当地群众医务诊治并展开群众卫生防疫运动。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就作出决定,边区医院及其他所属院、所,除了治疗边区干部、学生、工人、战士外,第一个任务便是诊治群众疾病,所属医务人员要以便利群众看病为原则,并要经常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医院1941年治疗的病员群众占25%,1942年占27%,1943年占30%。1943年共治群众病员9 611人,其中治愈9 322人,治愈率为97%。而且当时边区医院及各医疗单位对群众看病全部实行免费,病人住院只需自带伙食费。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虽然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水平不高,药品拮据,但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他们也组织了四十个医疗组(队),医生165人,发放药品5 600余磅,治疗病人238 500余人。

4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实践和土地革命时期卫生实践的经验总结,党和军队提出了“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口号。1941年5月12日,陈毅在新四军纪念国际护士节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实行的是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11]1941年秋,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学员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题词继承了历史上最优良的医德传统,把同情、关心病人的医学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揭示了医疗卫生工作是以医疗为手段去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反映医疗工作的特点,把人道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人道主义伦理原则更好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服务。这一题词也把红医精神所蕴含的救死扶伤,施行革命人道主义思想明确化,使红医精神的特质更加鲜明。

“一切为了伤病员”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优待伤兵问题后,党及其领导的卫生队伍就一直把“一切为了伤病员”作为工作的指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及其领导的卫生队伍十分重视伤病员的救治和休养。伤病员住院和修养期间的生活都尽力改善和调剂,都按照伤病情况发放费用,生活待遇优于普通战士。而且医院和休养所还十分重视伤病员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娱乐工作,不定期的国内外形势报告、报章、杂志、唱歌、跳舞、演剧,并有临床慰问。这样使伤病员在休养期间能够心情愉悦,有助于伤病的治疗。在伤病员的管理中,医院和休养所还采取民主管理方式,通过发扬民主,召集会议,征询意见,随时给予伤病员以同情,积极负责地为伤病员解决和解答各种问题。对于因伤致残的战士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相应的抚恤。1938年,中央军委、八路军后勤部就专门制定了残废处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一共八条,不同等级残废者都做了具体安排,例如,第一条规定,凡一二等残废不能服役者,得组织残废教养所或教养院收容之;第二条规定,凡三等残废,按其残废程度,及运动机能适宜分配其参加后方机关部队工作[12],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这些革命人道主义做法恰恰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旧军队卫生工作所不具备的特质。例如。1939~1941年新四军卫生工作总结中就明确指出:“中国老军队的军医工作是:中西医结合,官僚主义盛行,医疗技术拙劣。对待伤病员的待遇很坏,治疗也极不合理。没有保健工作,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后方医院没有护理。他们只有看护兵,无管理工作及伤员生活管理制度”[13]。由于抗战的持久性和残酷性,关心爱护伤病员,对于提升战斗员的战斗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党的领导人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缺乏革命人道主义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193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卫生干部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发扬民族革命中卫生工作的精神》的讲话中指出:“这部分工作同志,没有高度发扬民族革命的卫生工作的精神,没有发挥共产党员的精神和积极性,甚至于连人道主义的精神也忘掉了。”[14]

对友军伤兵的救护也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抗战初期,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时,所到之处经常遇到川军、晋军撤退部队,他们把伤兵到处遗弃。一二零师卫生部们进行了收容、救护和医治。据该师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十月到1938年十月共救护、收容了川军、晋军410名。这充分体现了我军卫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优待日伪受伤战俘也体现我卫生队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优待战俘是共产党军队在红军时期就制定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八路军总政治部对日军俘虏工作作出指示:对于俘虏的敌军士兵,不但不应加以杀害和侮辱,而且要加以优待,以争取其同情,然后有计划地派回去进行瓦解敌军的工作。1937年10月5日,八路军总部发出《对日军俘虏政策问题》的命令中就明确指出:“对于被我俘虏之日军,不许杀掉并须优待之;对于自动过来者,务须确保其生命之安全;在火线上负伤者,应予医治,愿归故乡者,应给路费。”[15]1940年7月7日,八路军总部发出《对日军俘虏政策问题》的命令中从阶级本质上指出普通日本士兵与日本军阀的区别,认为:“中国军队系与日本军阀财阀及地主作战,而日本士兵并非我军之真正敌人。日本士兵大部分与我等相同,系日本统治阶级压榨下劳苦人民之子弟。……要特别注意负伤和患病的日本士兵,应给予治疗。”[16]八路军的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气质。因此,对于受伤的日本战俘,医疗卫生人员严格执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为其治疗,而不会因为其是日本士兵拒绝治疗。

党和人民军队的医疗卫生工作与旧军队的军医工作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医治伤兵的技术工作。正如人民的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一样,医疗卫生必须和军事、政治斗争等结合起来,并为军事、政治任务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卫生人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医精神所蕴含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精神在继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内涵的基础上日臻成熟。

猜你喜欢
伤病员人道主义抗日战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针刺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