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教职工心理健康 展现工会工作新作为

2019-03-19 15:10□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2期

□陈 玺

一、关注高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的意义

女教职工作为高校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边天”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教书育人的重要力量。而女性有着“双重身份”,在家庭生活、生育、养育后代中付出的努力要大于男性。而女性在职业中又经常遭受来自传统的性别歧视等不公待遇,女教职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女教职工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稳定、校园和谐;有利于激发女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影响高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近年来,不少高校调研表明,高校女教职工自杀事情频出,在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偏执和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及强迫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当前,高校女教职工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高校女教师承载着更高的社会和个人期望,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赋予了“圣人”的人格定位,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应为人师表,行为示范。这种表率与人性的冲突给他们无形压力。作为高知女性,工作要干好,生活中又是贤妻良母的完美角色,这使得他们处事拘谨,压抑自己的正常需要和行为,心情无处宣泄。同时,工作待遇的增长远远比不上辛勤的付出和压力的增长,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女教职工心理形成压力。

(二)职业压力。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让女教职工承受的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科研指标、论文数量要求,都需要女教职工不断自我更新,不断提高,以满足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性别歧视的逐渐消失,不少高校女教职工承担着“教学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意味着他们承担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工作难度和竞争压力更大。

(三)家庭因素。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八小时”工作以外,女性在家庭生活、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任务,消耗着更多的体力和心力。然而她们面对的与男教职工一样的考核指标和教学、科研压力。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扮演好妻子、母亲、女儿的多重角色,她们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第二,女性在“五期”时生理激素水平变化,尤其是怀孕和产后,角色的转变、家庭关系变化和育儿压力的激增,容易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第三,有些女教职工忙于学业,错过了最佳恋爱时机,工作繁忙,朋友圈过窄,使得一些女性成为黄金剩女,而女性在大龄上明显比男性处于劣势,因此受到恋爱婚姻的困扰。

(四)群体特点。高校女教职工大部分知识丰富、性感细腻、自尊心较强。从读书生涯结束后并未真正走出封闭的“象牙塔”,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让她们人际交往局限于高校同事、学生,社交面较窄。遇见问题,连合适的倾诉对象都很难找到,导致她们遇事容易闷在心理,不愿意向人倾诉。加上女性比男性感性、敏感、情绪化,导致女教职工更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烦躁、抑郁等问题。

三、工会促进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一)推动建立心理援助体系。工会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题,组织关于高校教职工心理问题相关课题调研,了解高校教职工,包括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和实际需要。通过数据,让学校领导深刻感觉到,高校教职工应该和企业员工一样享受员工心理援助,这对于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呼吁和推动学校尽快建立高校教职工心理工作室。通过建立情绪宣泄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及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帮助处在心理危机中的教职工解决问题。同时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采集、评估、建档机制、个体咨询服务体系、团体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心理援助人员培训制度、心理援助项目考核评估机制。从而系统地、长期地为教职工提供服务。

(二)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高校工会要从女教职工工作、生活、情感的需求出发,给与人文关怀,通过解决她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精准服务。要完善和畅通女教职工诉求平台,深入一线,摸清女教职工需求。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全面摸清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二级工会建立走访制度,对重点对象定期走访,尤其是生活困难、大龄女青年等弱势群体。为其办理女教职工集体安康保险、组织定期体检、子女保险等,对家庭困难的女教职工给予经济援助,对女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给予协助,为单身女教职工举办相亲会等。设立主席信箱、主席接待日等,收集和了解女教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同时断呼吁学校配套政策,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女教职工人文关怀,建立家、校学校沟通交流机制,努力帮助她们消除家庭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为其双重角色减负。

(三)利用工会的组织网络体系,多途径为女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发动各基层工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心理健康影片、团体辅导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她们对基本的心理问题和疾病有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调节,知晓获取外界心理咨询和帮助的渠道和方法。二是支持和鼓励各二级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女工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的女工工作经验。三是利用优势资源,联合学校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全校女教职工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如SCL90、抑郁自查、焦虑自查、心理健康水平自查、社会支持系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简单可操作的量表,进行分析汇总,建立女教职工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对重点人群进行约谈,通过所在单位跟踪辅导。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女教职工塑造健康心理。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手”、“优秀女教职工”等评选活动,对女教职工中的先进人物进行宣传报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励女教职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宣传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发女教职工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使她们关注主流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举办适合女教职工特点的各类文体活动和培训班,如:瑜伽、舞蹈、形体、插花、茶艺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激发对生活的向往和热情。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外出疗休养,增强女教职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调解心情,缓解压力。举办与教职工关系密切的各种沙龙,培养新的社会支持观念。定期举办沙龙进行团体辅导,引导她们自己成为发现问题、交换问题、互相提供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如:婚恋问题团体辅导、亲子关系团体辅导等。建立女教职工信息交流平台,如:育儿群、烹饪群、生活群等,为女教职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搭建沟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