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2019-03-19 15:10:53王晓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2期

□王晓霞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一)案例教学法定义。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1]。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完成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加真实行政管理实践感受。案例教学法运用案例呈现真实情境,可增强学生行政管理具体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便于理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方式,达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关系。案例教学法秉承“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启发和培养,通过课堂上多向互动发言讨论,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构建学生和教师平等、融洽的伙伴关系。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对教师能力也有很高要求。要想上好案例课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教学原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和技巧,极大促进了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行政管理本科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形成学生、教师、课程、案例、环境五个子系统。五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教师是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力,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观点,确保学生的思维方法、认识水平、交流和决策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虽不像在传统教法中占主导地位,但依然是推动整个教学进程的关键。根据案例教学自身进程,按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估与总结三个环节梳理教师角色。

(一)课前准备环节的教师角色。作为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承担着大量工作。具体包括: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案例、撰写使用说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教学实施计划等。

1.选择或撰写合适的教学案例。

(1)选取结构规范的案例。行政管理相关案例的类型多样,所涉内容广泛,但案例基本结构总体上包括两大部分。

①案例正文。案例正文是案例的主体部分,是对案例所涉及主题事件及情景的描述。在结构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引言、背景介绍、主题内容、结尾、附件、注释等要素。在内容上包括:主体(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原因(why)、过程(how),由于其英文词汇都带有一个字母“W”,有时也被简称为“6W”结构或者“5W1H”[2]。

②案例使用说明。案例使用说明也称为“教师使用手册”,它的目的是希望给使用该案例的教师提供有帮助的信息。它无标准格式,可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启发思考题、理论依据等。

(2)选择内容适合的案例。好的案例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案例,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内容是否具备以下三点:一是案例长度适宜教学;二是案例难度不超出教师自身能力;三是案例易为学生所接受与认同。

2.做好教学活动计划。依据教学目的、内容来确定课型和课时结构,安排教学步骤,分配教学时间,以便将课组织得井然有序,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3]。

(1)制定课时分配计划。课堂时间分配计划不仅规定课堂上各种活动所占时间的多少,而且还包括如何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快速进入正题及讨论题的优先顺序。从教学经验来看,时间计划既不能规定得太死,也不能毫无限制。若时间分配计划太松散,易使教学任意性增加,可能使教学进程偏离目标。

(2)制定板书计划。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板书进行计划:哪些内容需要板书、每项内容板书的位置,哪些板书内容可随写随擦,哪些板书内容需一直保留。合理又有条理的板书可以对学生分析案例起到重要的提示和指导作用。

3.划分讨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同学就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启发、补充,可使讨论更加全面。教师在案例讨论前划分和组建小组时应关注以下几点:规模:小组最佳规模一般为4~6人。互补性:小组成员的知识、经验、性格应互补,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满足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需要。分工: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合适的组长和记录员,并强调每位同学的责任,保证小组讨论的实质效果。

(二)课堂实施环节的教师角色。在此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互动,共同合作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

1.进行简明的总体指导。一是教师需明确地、简要地将本次授课的目的、程序、方法等向学生交代清楚。二是教师对案例内容做必要讲解。三是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活动做总体性的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2.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案例教学在课堂实施中主要表现为交流讨论、多向互动。按互动双方的不同可把课堂讨论分成以下两种类型。

(1)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这种类型的讨论可分成三种形式:询问型,指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对学生表达的观点进行询问,显现其推理过程,以检查观点结论是否合理。提问可以是对立的、质询的,但态度一定是友善而平静的。反对派型,指教师假定坚持某荒谬论点,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判断此论点的合理性,进而运用案例信息、所学知识以及经验和常识等来驳斥教师。假说型,教师提出一种假定性情境,是某学生的某观点的一种极端的状况或后果,引导其他学生们予以评价。通过大家的评价来审查发言学生论点的基础和逻辑是否正确,敦促学生完善其观点或建议。

(2)学生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对抗性的争辩或合作性的讨论。例如,对某位学生的论点提出质疑,或共同对某个决策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此方法能体现出集体分析与讨论的强大作用。鼓励学生取长补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不直接参与讨论,但在此方法中教师的引导、控制作用尤为重要。

不同的讨论交流类型并无孰优孰劣,只是根据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教学目标来恰当选择。而且它们之间并不排他,可能在同一案例课上交叉出现。

3.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

(1)激励学生参与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注重保持课堂宽松的气氛,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需求和期望,有针对性地激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案例教学。对提前进行准备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发言机会;对不善表达、不愿表述的学生,要适当鼓励其参与讨论;对发言过多、表现欲超强的学生应适度抑制。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总结和整理,对不规范表述加以修正,突出和放大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使学生沿着正确的分析路径进行思考。

(2)把握教学节奏。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不可控的因素较多,可能出现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不同步的情况。故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每位学生的思维进度,进而适度控制课堂节奏,保证全班讨论的整体效果。

(3)避免讨论离题。在案例讨论中,由于每位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关注点不同,可能会出现讨论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情况。这种偏题现象很正常,但若离题过远且时间较长时,教师就需要运用技巧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问题上,但引导时尽可能潜移默化、不着痕迹。

4.对讨论做总结升华。通常情况下,在案例课堂讨论尾声,教师需要用约20分钟的时间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升华。总结不是由教师介绍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分析、看法及解决方案,而是就每个学生的分析和看法进行归纳,并结合前期导入的课程理论知识点对大家提出的观点、见解、方案进行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处理,总结成果和收获,使学生对案例课学习成果有概要性认识。

(三)课后评估与总结环节中的教师角色。课后评估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案例教学的主体都能够获得本次案例教学信息的反馈,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提高与改善。

1.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估。由于案例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不一定全学过。故在对学生案例教学中表现评估时重点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及参与积极性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让学生明晰自身的特点、优势、不足,为其进一步提高指明方向。

2.进行教师自我总结。教师自我总结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环节后,结合学生对其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总结过程,是提升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重要步骤。

三、完善行政管理本科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建议

(一)教师应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1.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和巩固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在案例课堂讨论和分析环节才能做到对知识原理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应对自如。

2.教师要不断提升案例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实施目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规范性的关注。把握案例教学策略与技巧,如案例选择、问题设置、课堂引导、讨论控制、总结评价等环节的技巧等。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了解案例教学研究的现状,掌握案例教学领域新观点和新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与能力。

(二)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热情。

1.为教师案例教学研究提供时间保证。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需额外进行大量工作,包括:案例及使用手册撰写、讨论题目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讨论小组划分、课堂讨论形式选择、教学中可能发生问题的预想与对策制定等。为保证教师有更多时间投入案例教学研究,深耕细作地打造精品案例,可尽量使教师承担固定课程,同学期一师多班同课的方式减少教师授课门数,减轻备课压力。

2.建立高效、多样的案例教学交流平台。加大案例教学交流示范平台建设,开展案例教学实践经验分享活动,鼓励同课教师共同撰写案例、案例手册。开展交叉听课、教学效果互评等教研活动。

3.在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定中对教师案例教学实践予以适当鼓励。在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定中对案例教学表现突出、取得案例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进行适当考虑,鼓励更多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案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