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东, 荆 晶, 陈 黎
(吉林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吉林 长春 1300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愈来愈凸显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让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最大效能,是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吉林大学在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为例做了初步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对于快速增长的设备台套数,以及高精尖设备的购入,之前固有的管理模式和实验技术队伍水平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经过广泛调研和总结,国内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2]。
(1) 体制与管理。相当部分的实验室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实验室的管理相对落后,部分实验室未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未能实现及时更新实验室的基本信息,且实验室人员分工与职责不够明晰,基本无专人管理实验室档案建设。
(2) 环境与安全。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各类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不够,部分实验室内学习区、实验区甚至实验备品库房没有清晰界限,且存在特殊安全隐患。
(3) 仪器与器材。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实验室没有清晰的低值耐用品、备件、消耗材料的出入库账目,实验室内备件存放杂乱、耗材库存数量不明;仪器设备账物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符情况。
(4) 队伍与培训。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精神传承和业务培训比较弱,考核办法欠缺。
(5) 规章制度与管理规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注意收集、记录和积累这方面的工作情况,比如实验室建立的论证材料、仪器使用、开放情况记录等。实验室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强。
(6) 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总体投入还不够,实验室内部环境建设还不到位。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实验室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解这些问题的思路之一是对实验室进行标准化建设[3]。
国家标准GB/T 3951—83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根据这个定义,标准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遵循“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实验室标准化是指从建立条件—建设标准—运行标准—评价体系的完整规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其目标是为了推动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实验室设置、环境、设施、队伍、制度、任务等方面普遍达到基本条件和要求[4-5]。
本着“理念先行、管理先行、制度先行”的原则,以实验室管理为切入点、以实验室评价评估工作为抓手,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支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和投资效益。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确定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6]。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需要确定标准规范,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以及实施标准化评估。
(1) 建立条件。实验室标准化规范的建立是依据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文件及相关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使其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2) 建设标准。经充分研讨和广泛征询意见,参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制定了“吉林大学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试行)”“吉林大学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评价标准(2013)”“吉林大学专业及科研实验室评估办法(试行)”“吉林大学专业及科研实验室建设与评价标准”和“吉林大学专业及科研实验室建设与评价指标说明”。我校各项评价指标的制定,既结合学校实际,是学校实验室条件合格评价标准,也是促进实验室发展与建设的优良选拔等级评价标准。
(3) 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分为7类,正式内容35项,每项设有评价内容、各等级评价标准和评估方式等[7]见表1。
表1 实验室建设与评价标准体系
(1) 评估流程。实验室评估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单位组织本单位内各实验室进行自评;第二阶段,在各单位提交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学校评估工作组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检查;第三阶段为评估情况汇总与分析,公布评估结果,反馈意见,并进行总结表彰与督办整改。
(2) 评估结果及应用。在各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学校评估专家组以听取汇报、查阅佐证材料、实地考查、集中评议和现场反馈等方式,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考查打分。全校共214个实验室参加评估,最终评出优秀实验室18个,良好实验室38个,合格实验室116个,待整改实验室42个。学校适时召开总结表彰会,对优秀和良好的实验室进行授牌和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并对待整改实验室进行跟踪,限期整改完毕[8]。
从学校层面上以文件形式确定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规范性管理要求,让基层单位明确如何规范和管理实验室,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凸显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较好地发挥了诊断、引导和促进功能。
通过实验室评价评估工作,我们看到和认识到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突出问题,并由此进一步理清了工作的思路。可以说,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初步尝试对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影响深远、作用很大[9-10]。
(1) 通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工作。
(2) 通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
(3) 通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组织开展计量认证检查等工作。
在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和修订实验室建设与评价标准,进而搭建起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体系。将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
通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室评价工作意义,接受并建立了质量管理的理念,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方案与举措。学校决定加强业务管理,设立“实验室评价与质量管理”机构,对学校实验室进行分类评价与工作评估,并依据学校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部分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管理[11-12]。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与发展,关键是人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一直关注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问题,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上破解问题、取得成效。学校还设立了吉林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技术项目立项研究,开展了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实验室管理专题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加强这支队伍的内涵建设[13]。
新时期实验室在场所、设备等方面发展需求很大,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场所修缮经费、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的投入,确保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提高实验室的支撑保障能力。
全面总结本次实验室评价评估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看出,完善相关指标体系,是加大对待整改实验室的整改力度的基础。加强宣传指导,发挥优秀实验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优秀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和好的做法在全校范围内宣传推广,力争全面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上、安全教育管理上、开放与共享上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收获和新进步[14]。
实验室的发展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真正要管好、用好现有的资源,使其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益,关键要靠“精、细、实”的管理。全面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从场所、设备、人员、任务等多方面入手,探索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同时要探索制定实验室的效益考核机制,发挥资源使用效益[15]。
我校开展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相关院、系及科研单位的高度认可。针对评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总结,调整实验室建设工作重心,通过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实验室内涵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在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支撑、保障作用,该项工作对于国内高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