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羽, 李兆阳, 宋 阳, 高子亭
(吉林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吉林 长春 130022)
古代军事学有一通识观点,即“守大城,必野战”。意思是大的城池战线长、兵耗多,一味“被动防御”难以固守。“守则不足,攻则有余”[1],只有伺机出城野战,坚持主动防御才是上策。同理,高校实验室种类杂、数量众、内容广、隐患多,恰如一座大城,只有选择以主动防御为战略,全体关注、全员参与,形成良好氛围,才能用主动的力量来积极赢得全局的胜利。因此,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建设不规范、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吉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探索构建安全管理主动防御模式,为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2-4]。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一旦实验室出现较大事故,负面影响很大,故而迫切需要把实验室安全提到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实验室安全无小事,只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才能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
安全既是实验的前提,也是实验的保障,实验室安全不是全局但事关全局,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科研质量和效果,直接制约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顺畅发展,更是事关校园及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
高校要保持办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就必须保持安全稳定的局面。维护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实验室安全是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抓早抓小、常抓长抓,形成良好的工作规律和管理局面,才能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持续发展积极助力。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一,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实验者的生命健康与实验的成败,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保障性作用;其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实践者按相关制度与规定进行实验活动,所以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人才培养具有规范性作用;其三,长期规范的实验训练,不仅培养实践者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而且提升了实践者的科学素养,进而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5-6]。
安全工作的宗旨是为生命护航。实验室安全主动防御模式就是要积极挖掘、主动消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为每一位实验者提供安全保障。事故的代价太过沉重,只有敬畏生命、砥砺前行,切实把实验室安全工作做好、做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让生命的活度更强。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问题,人员的不足直接导致监管弱化,隐患发现滞后;一些管理者安全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执行制度不坚决,整改隐患不到位;一些实验室人员缺乏安全管理知识,制约了安全管理走向精细与提升。由于方式方法原因,一些被管理者对安全管理有抵触情绪,导致安全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地推行与落实。
一些高校缺少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存在制度真空问题;缺少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一些显而易见的违规行为未能杜绝,致使制度形同虚设;对实验活动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评估、意外保险、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知识确认制度没有大范围推广;配套性制度缺失,奖惩制度出台困难,落实乏力[7]。
一些高校领导、二级院系负责人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落实三级责任体系机制,主要体现在一些二级院系还没有明确分管实验室安全的领导,没有专职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三级管理责任落实不彻底,没有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位师生。
一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没有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改经费,高校投入到实验室安全的资金不线性,不能长期、持续、有效地解决实验室隐患问题,甚至一些重大隐患长期无法得到彻底的整改。
安全文化推广没有形成制度化,覆盖面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易入脑入心,难以形成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8]。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监督的习惯还未养成,尤其是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安全观念淡化、安全意识缺失、安全技能不足,遇到危险不知如何应对和处理。
实验室安全主动防御模式主要包括组织防御体系、责任防御体系、制度防御体系、能力防御体系与文化防御体系5方面内容。
搭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是推行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实验室安全组织防御体系建设要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9]。吉林大学实验室安全组织防御体系的结构见图1。
图1 实验室安全组织防御体系结构图
最高领导机构是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分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设立专兼职管理人员;课题组设安全员,负责课题组的安全教育与监督;学校聘任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监督专家、学生监督员。校区综合办公室设环保安全监督岗,让更多专家、师生、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甚至第三方机构都充分发挥监管辅助作用。
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任书签订坚持党、政、管三签的方式,即院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实验室安全分管负责人三个人同时在责任书上签字,明确并压实责任。推行“四级”安全责任体系,即学校—学院—实验室—教师—学生。针对教学、科研混用的实验室,在必要情况下分时段进行签订,夯实全时、全域、全覆盖的责任体系。要求教师履行实验室安全责任确认制度,对学生实行安全知识确认制度,全面落实实验室准入制。在责任压力运行机制上坚持“三传导”:向上传导给领导,向下传导到每一名师生,通过同事学生之间进行平行传导(见图2)。
图2 安全管理责任防御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建设贯穿于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一定要注重发挥事先提醒、事后惩戒的作用,努力将制度的防御效果前移。一是监管制度前移,建立严格的危化品包括易制毒、易制爆等化学品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全流程的安全监控制度,落实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从制度上约束药品在实验室的存量,减小事故发生率,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二是培训制度前移,全面实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制度,未经安全培训或未取得合格成绩者,不得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10],统筹制订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实验室应急演练制度,配齐配足应急物资装备,确保应急功能完备,人员到位、装备齐全、响应及时;三是责任制度前移,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细则,详细规定实验室违章行为和事故等级的不同处置与追责程度,尤其细化、强化事先提醒、事后惩戒的措施与尺度。
从教育角度看,人是“防”的基础、“防”的手段,更是“防”的目的,建立“人防为体、物技为用”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才能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真正起作用。
实验室安全需要多方投入、加大投入、持续投入,一同筑牢保障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标准搞清楚,根据标准搞建设,杜绝“亚规范”现象;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为学生配齐必要的防护器具;购置实验室应急安全柜,放置在醒目位置,便于应急取用,以备不时之需[11]。
努力把以往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纳入视线,对隐患实行领导分片包干、挂牌督办、公示时限、落实销号的闭环管理。我校根据实验室性质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筛选出实验室重点防控部位218个、重点防控项目50个,对于重点防控部位、防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管理,时时更新,对于风险较大的,要求为相关师生购买意外保险。实验室推行“日检周查月巡视,旬督季改年总结”制度,并做好记录归档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尽快实现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开展安全风险分析,全面掌握实验室安全风险点;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采集并动态分析各类实验室环境、安监设施、人员状况和实验室物品特征数据等,实现实时监测和风险防控;开发或购买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虚拟训练场景,开展专业安全虚拟仿真培训等。
只有现实,才能深刻;只有深刻,才能共鸣;只有共鸣,才能改变。要想人们对实验室安全产生共鸣,继而有所行动与改变,就必须着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防御体系建设。以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主题宣教、应急演练等活动为载体,师生全员参与,真正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兼容,潜移默化于思想,披荆斩棘于行动,浑然自觉于习惯,使管理者、实践者入脑入心、见诸于行[12]。高校本就是教书育人之地,只要下功夫、持之以恒,安全文化氛围一定能培育形成。我校实验室安全文化防御体系的构建如图3所示。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逆水行舟的长期任务,容不得轻视、容不得懈怠、容不得马虎、容不得侥幸。主动防御模式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要下狠决心、大气力、笨功夫与硬投入,才能有望实现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把实践者教育成安全员,把实验室打造成安全港,把管理者培训成安全家”的目标,有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跨越,有望实现从“有为而止”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打好、打赢实验室安全的“人民战争”,为全面建成平安、和谐、绿色、美丽的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保障。
图3 实验室安全文化防御体系